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高不过30多米,却素有“吴中第一名胜”之誉。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说“到苏州而不游虎丘者,乃憾事也。” 虎丘本名海涌山。公元前550年,吴王阖闾死后,夫差即位,在此修筑坟墓,葬后三日,有人见一白虎踞蹲其上,遂起名为虎丘。到唐朝,因避唐太祖李虎的讳,曾改名为武丘,宋朝以后才复称虎丘。 据《越绝书》记载:“阖闾之葬,穿土为山,积壤为丘,发五都之士十万人,共治千里,使象运土凿池,四周广六十里,水深一丈,铜壁三重,倾水银为池六尺,黄金、珍玉凫雁”。此外,还陪葬了生前收罗的3000柄名剑,包括干将、莫邪、鱼肠剑等。此外,《史记》中也有记载,吴王阖闾葬于虎丘。 相传吴王阖闾――这位2500年前春秋时代吴国的国君就埋葬在虎丘剑池里。剑池两岩峭壁如削,藤罗斜挂,上跨正桥,下临深渊,是虎丘著名的一景。据《郡县志》记载,秦始皇时,为求珍异,曾在虎丘凿石寻找吴王墓,结果莫知所在;三国孙权时,又穿石找寻,亦一无所获,其凿石处,遂成深渊,变成了今天的剑池。 吴王阖闾墓之谜,在阖闾下葬后即已产生。虎丘另一名胜“千人石”,相传就是吴王夫差葬父后,怕工匠们泄露坟墓的秘密,而杀死全部的筑墓匠人。如今“千人石”断面色泽略带有暗紫色斑驳的痕迹,据说是被害者的血迹,这给吴王墓又添一分传奇的色彩。剑池下面究竟有没有吴王墓?988年和1523年,剑池曾两次水涸池空,游人竞下探之。据地方志记载,剑池上面东石壁洞处,折向朝南的山崖上石刻“蛟龙听法”四字之上,有明朝时苏州解元唐寅、宰相王鏊等人的石刻记事。内容说:“在明正德七年剑池水涸,在池底发现了吴王墓,二千年神秘一旦显露可悼也。”当时由几个县令派人把墓穴的洞穴用泥土淹没了事。王鳌还写了一篇《吊阖闾赋》表示感慨之情。由于历史上常有人坠落剑池溺死,剑池便附会了不少神话传说,说什么深不可测,下藏飞刀等等,故一直无人敢下池探险。 1955年,为了进一步弄清剑池下面的奥秘,苏州市文管会和园林部门曾将积水抽干,在地底北首斜坡下淤泥淹没的岩石中,发现一个上锐下广的三角形洞穴。洞中有一条10米长的古甬道,可容一人出入,举手可摸到顶,从上到下方正笔直,从而可知是开山劈石人为而凿成的。甬道尽头为一喇叭口,前有1米许隙地,可容四人并立,当面有石灰石凿成的长方形石板四块,一块平铺埋土脱榫,斜倚在二块上;第三块上有凸出如饭碗口大的铁锈疤一个。这三块大青石板,无疑就是墓门了。据形制分析这是一种洞室墓,剑池表示为竖穴,南北向,池底的石穴是洞室的通道,符合春秋战国时代墓制的形式。由此也可考证,虎丘剑池形成是由人工凿成,是为了掩护吴王墓而设计的。因此,所谓秦始皇、孙权穿凿成涧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由于所推测的吴王阖闾之墓的位置,正好在虎丘塔的基岩下面,所以发掘工作只得停止下来。正是“地圻重渊积,人亡宝剑藏,千年断崖月,何处照龙光”,作为春秋末年五霸之一的吴王阖闾之墓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未经考古发掘之前,还是一个谜。 再有剑池,传说下有泉眼,故剑池之水千年不涸,可以保护墓门。然而1955年抽干剑池之水后并未发现下面有泉眼,而离剑池不远处的“第三泉”却是真正的泉眼,地势也较剑池高,后经勘测,两池有暗渠相通,剑池与千人石旁地势更低的荷花池也有暗渠相通,故剑池之水千年以来不涸不盈,泉水自第三泉流入剑池,剑池水满后再溢入荷花池,最后流入海涌河,构思之巧妙,令今人汗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