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承德普宁寺的碑文 承德游记(2) |
[游记]承德普宁寺的碑文 承德游记(2) |
2008-04-25 sina.com.cn |
承德普宁寺的碑文 普宁寺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 进入山门,正中是碑亭。面深、进深各三间,呈正方形,建在高一米的石须弥座上,重檐歇山黄琉璃瓦绿剪边顶,四面出阶辟拱门。亭内置三通石碑,中间高,两侧次之。三通石碑呈方校形,下有方跌,上有龙首,依南、北、东、西方向分别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 正中的《普宁寺碑》通高6.5米,说明了建立这座寺庙的政治和宗教两方面原因。 东侧为《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叙述了清政府平定达瓦齐叛乱的经过和意义。 西侧为《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记述了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的情况。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平定达瓦齐后,乾隆把原准噶尔四部四个汗“分疆各守、毋相侵凌”,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从而,彻底打破了阿睦尔撤纳想当四部总汗的梦想。于是,清兵平定西北撤走后,阿睦尔撤纳占据伊犁发动战乱。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三月,清军两次进军伊犁。阿睦尔撤纳败走哈萨克,只带八人逃入沙俄后病死异乡。在清政府的强烈抗议下,沙俄送还了阿睦尔撒纳的尸体。 为了纪念这件事,乾隆于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三年(1758年)亲自撰写《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和《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的碑文,并将这两通碑矗立在普宁寺碑亭内。这三通石碑反映了各民族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不朽业绩。 附三碑碑文 普宁寺碑文 乾隆二十年五月,平定准噶尔。冬十月,大宴务四卫拉特部落旧附新归之众于避暑山庄。曰绰罗斯、曰都尔伯特、曰辉特、曰和硕特。四族台吉,各封以汗王、贝勒、贝子、公。若而人其无隶属之宰桑,则归之公,如内八旗,外四十九旗,喀尔喀四部之例。至是而内外一家,遐迩同风之言允符。昔我皇袒之定喀尔喀也,建汇宗寺干多伦诺尔,以一众志。式徇旧章,建普宁寺于山庄之北麓,而为之记曰:皇天有辅德之私,至圣有越世之度,君子有见几之作,兆人有可格之诚。我国家抚有众蒙古,;讵准噶尔一部,终外王化?虽庸众有:“威之知畏,惠之不知怀,地不可耕,民不可臣”之言,其然,岂其然哉?以我皇祖皇考圣德神功,经文纬武,其于奠伊犁,勒铭格登山,朝四部落之众,而锡之爵,赐之币,式宴陈舞,可汗起奉酒称万寿,如今日者何难?默契大造,意若有待,是以遵养时晦,垂成弗为。予小子敬承乾佑,以为不可失者时,迟徊观望,宁二圣付托藐躬之意。且此山庄,即皇祖岁时巡视诸蒙古宾客之所也。越三十年,而克见准噶尔之众,咸现于此。岂非皇天无私,惟德之辅;至圣之度,越世先知;而见几君子之作,予亦不敢不勉。卫拉特之众,岂终不可格以试哉?蒙古向敬佛兴黄教,故寺之式,即依西藏三摩耶庙之式为之。名之曰“普宁”者,盖自是而雪山葱岭,以逮西海,恒河沙数,臣庶咸愿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云尔。“复依普贤世界品而述揭言”(见后) 大清乾隆二十年岁次乙女冬十月吉旦御笔 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b1ccef0100909t.html44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