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安阳之行(三)袁林 [原]  袁林,是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袁世凯的墓地所在处,原名袁公林, 简称袁林。 该墓于1916年6月袁死后开始筹建,1918年6月竣工,是由当时的 河南省省长田文烈负责督修的。整个墓区占地约140亩,耗银70余万两。 在我国封建社会,皇帝的墓被猜测为"陵",王侯的墓才能被称为" 冢",平民百姓的墓被称为"坟",而只有圣人的墓称为"林",中国历史 上只有两位被称为"圣人"的人物;一位是大家所熟悉知的我国最早的 教育家孔子,另一位就是这位三国时蜀国名将关羽。因此他们的墓分 别被称为"孔林"和"关林"。 袁世凯毕竟做过三年半中华民国大总统,加冕83天,虽然命短, 可也毕竟叫洪宪皇帝。按封健社会等级制度规定,他的寝地称陵才是。 不称陵而谓林,显然是寓贬之意。不仅如此,在当地他连林都称不上, 当地的百姓是称其为“袁坟”的。究其原因,还是那位对五千年中华 文明史颇有见地的蔡东藩老先生立论的精辟:“皇帝的反面是独夫”。 当百姓拥待你时你是皇帝,当失去民心时你便是独夫,从对袁世凯墓 的称谓便可知民心不可违的道理 袁林以神道为中轴线,南北绵延两公里。硕大的照壁是整个袁林 的最南端,照壁内侧满饰砖雕图案,壁内嵌刻有五个墓徽技艺精湛、 庄重典雅,是全国现存照壁中规模最大、纹饰最精美的一个。 照壁之后,往北是半里多长的砖石神道,途有石板桥,神道北端 有一玉带形的石拱桥。下桥北去,便是牌楼门,门柱不是传统木质或 石料,是用铁筋洋灰石子水泥筑就,这在中国陵墓建筑史上极为少见。 当年,为了修建这座陵墓,北洋政府专门从日本进口了大量水泥,粉 饰太平。如今,这六柱五楼冲天式的高大牌楼,雄居神道中央。而在 它的每个柱子顶端都盘踞着一个阔口仰面的神兽——望天吼,为这座 建筑凭添了几分神秘、威严、镇摄之力。  牌楼两旁,汉白玉质的望柱、石像生遥遥相对。望柱,是袁林陵 地的标志,高一丈五尺,耸立于基座之上。柱身六面,满饰花纹。上 面的花纹称为“章”,因为总共有十二种,所以称作“十二章纹”。 十二章纹是中国传统的帝王专用纹样,它以黼黻为中心,四周围绕着 日、月、星、龙等不同的图案,经过石匠的巧手雕琢,共同组成了一 件难得的浮雕佳作。 神道两旁的文武翁仲最能体现袁林时代特色。它们真人般大小而略 胖,完全是袁世凯执政时期的装束。文官头顶平天冠,身着祭天大礼服, 袖手肃立,神态恭谨;武官身着北洋军服,腰扎皮带,手握军刀,神态 威武,共同守卫着袁林。这一文一武,时代特征鲜明,即反映出当时人 们的审美观念,又充分体现了袁世凯时期的礼仪风貌。 碑亭,是袁林中比较重要的建筑之一。它面阔三间,亭内伏卧着 一座巨大的石雕,叫作赑屃。传说龙生九子,各有所好,其中之一的 赑屃喜好负重,所以人们安排它来驮碑。在这个高达5.5米的墓碑上, 雕刻出了数条蟠龙,翱翔云中,显现出墓主人身份的非比寻常。墓碑 正面则镌刻“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九个苍劲挺拔的端楷大字,这出 自于袁世凯好友徐世昌的手笔。碑的后面没有字,是和武则天一样的 无字碑,是功是过只能交与后人评说。  转过碑亭,便来到堂院前。堂院是袁林最重要的、举行祭祀活 动的场所。堂院大门,为单檐歇山顶建筑,上覆绿琉璃瓦,面阔三间。 在堂院大门的每一扇门板上,都有横七排、竖七排的铜门钉,它不仅 起到装饰门面的作用,更重要的体现出一种森严的等级,表明它的主 人虽然比故宫里的皇帝低一个等级,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贵 人物。 过了大门,便进入堂院。堂院是一组四合院式样的建筑,由景仁 堂和东、西配殿组成。景仁堂居中,是当年来祭祀袁世凯的地方。室 内设有供桌、灵位以及袁世凯生前的衣冠剑带。而东西配殿则作为其 他高级官员休息的地方,陈设相对简单。在院内神道的中央,原来还 陈列着一座风磨铜鼎炉,可惜解放前不幸遗失,只留下了一个汉白玉 的基座,照片上的这个风磨铜鼎炉是假的。  穿过堂院,即达袁世凯的墓庐。来到这儿,眼前豁然开朗,这里 与前面的景象迥然不同,一派欧式风格。罗马式的大柱子、浑铁铸就 的大铁门、青石砌成的墓庐,与前面的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墓台 前的大铁门是呈“山”字形,以浑铁铸成,镶嵌在西洋柱廊式的白石 双柱之间。铁门的上端各有一个八角徽章,徽章的中心仍是十二章纹, 反复强调着墓主人的独特身份。墓庐作圆形,由三层台阶隆起,周围 雕有十二尊石狮,更加显示出了一种威严之势。   那么,袁世凯的墓庐是怎么样修建起来的呢?据记载,它 是平地起墓,像我们平时该房子一样,先打地基再建墓室。墓 室分为左、右两个。左墓室用来安葬袁世凯,而右墓室则留给 了他的原配夫人于氏。  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莅临袁林视察。他饶有兴趣的参观过后, 做出指示,要把袁林保护起来,作为反面教材,教育后人。 lo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