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
[游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
2008-05-22 mop.com |
在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的清风峡入口处,有一座著名的高等学府和文化中心——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创办于唐末五代,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历经宋、元、明、清各代,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沧桑千年,弦歌不绝。 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岳麓书院,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及赫曦台、爱晚亭等,园林建筑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它们相互联接,合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古代书院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渲染了闲情逸致的士人风格。 作为书院的核心部分讲堂,则成为建筑的精华、文物的重点、精神的见证,依然在演绎着辉煌的历史,影响着新时代的建筑与社会经济发展。 博大精深的建筑神韵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参天古树环绕拥抱,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五代时期(约958年前后)由智睿等二僧始建,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因袭增拓而成。时设讲堂五间,名“成德堂”,后改称“静一堂”或称“忠、孝、廉、节堂”,历宋、元、明、清至今,屡毁屡建。建筑单檐歇山,前出轩廊七间,是清康熙二十六年所建。粉墙黛瓦、梁柱粗实、方砖铺地、圆石柱础、缕空雕栏、空间宽阔高大,显示出博大精深的建筑神韵。 讲堂的正中是高约1米的长方形讲坛,古代的老师在这里讲课。讲坛的上方摆有两把红木雕花座椅,是人们纪念朱熹和张轼两位先贤论讲于坛上而设的。朱熹和张轼都是中国理学史上的大家,同时齐名的集大成者。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朱熹从福建跋山涉水到岳麓书院讲学,与主教张轼会讲于坛上,从各地赶来听讲的人数以千计,人数之多,连池塘的水都被喝干了。 大师级学者汇聚书院 朱、张会讲时,分别是37岁和34岁,却都已跻身中国学术文化的最前列,他们用精密高超的思维探讨着哲学意义上人和人性的秘密,有时连续三天三夜论争都无法取得一致意见,听讲的学生也加入论争,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论争的结果是两人越来越佩服对方,都觉得对方启发了自己,使两人以后的学术道路更加拓展了,更增进了学术友情,开创了师长学术文化教育的高尚典范,影响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师与莘莘学子。 一千多年来,岳麓书院的教师集中了大量的海内最高水平的教育家,其中包括可称世界一流的文化哲学大师朱熹、张轼、王阳明、王文清、王先谦。 从学堂里走出来的学生更令人叹为观止,光是清代,就有哲学大师王夫之、理财大师陶澍、启蒙思想家魏源、军事家左宗棠、学者政治家曾国藩、外交家郭嵩焘、维新运动领袖唐才常、沈荩,以及教育家杨昌济等等。正如余秋雨教授所言,“你看整整一个清代,那些需要费脑子的事情,不就被这个山间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 古代教学以自学为主,老师每隔数日开讲一次,提纲挈领地讲些重点。上课时,学生自带蒲团席地而坐,以示尊师。学生从少年到花甲各个年龄层次的人都有,老少学生济济一堂,凝神听讲,专心答问,那场景,想来令人顿生敬意。而那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学术教育方式,更激励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
转自:http://q.mop.com/topic/ShowTopic.do?topicno=2160079&commno=10746422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