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福州行之三坊七巷 |
[游记]福州行之三坊七巷 |
2008-05-22 bokee.com |
2006.11.18 周六 9:30am-12:00am 打开福州地图,三坊七巷是一个重点推介的景点.本想乘车去的,却发现原来离我住的地方很近,干脆就走过去.应该说,将几个毗邻街道巷子作为一个关联景点群的地方并不多.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 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和吉庇巷。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现建为马路,现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 首先来到的是衣锦坊.我是从通湖路这个方向过去的.不远处可看到正拆除的破旧的福建古建筑,墙檐处的曲线在告诉人们它的历史.原来附近有新的建筑出现,应该是叫衣锦华庭吧.这似乎印证着现代商业社会的侵蚀.网上戏称只剩下一点五坊五巷. 但似乎我们一直在疑惑,即如何去平衡保护古代建筑与现代的发展步伐.毫无疑问,古建筑可能对市容造成影响,甚至成为危房. 于是整体的规划和修葺甚至重建必不可少.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是对文化的一种不尊重.我想,如若要保护,修旧如旧必然是要把握的一个重要原则.不修肯定不可能,为了满足某些人看颓垣断壁的欲望?为了所谓的古遗迹?为了一种让别人去看所谓原生态的东西而抑制这些区域应有的发展? 历史的脚步总是会滚滚向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保护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是一种让多种时空并存的手段,或者说,是一种纵向多样化的体现.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但有时候保护不保护也成为一种大问题.某种政治意识形态下,很可能就不能容忍其他形态的存在,于是破坏也就成为必然. 古迹如此,自然环境亦如此.很多自然风景出色的地方往往都是与贫穷落后相伴随的.为城里人的口味去一味谈所谓的保护"原生态"的东西?有点可笑.或者说,本来就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意识.这是后话了. 行走于不同古迹之处,我常想,今天我看到的东西很快就可能会消失了,或者以另外的面貌出现;或者我去刻意留意一些更古老东西的时候,一些今人的印记比如诗词,题词等,在若干年也会成为后人眼中的"古迹".于是这种溯古情怀就受到了一点打击,这种对古迹价值的认识就有了折扣.看古迹的介绍,你会发现,随朝代更替,起起伏伏,时盛时衰,古迹也历经磨难,甚而消失.对错无可复谈,价值判断自有不同解说. 上次有同事提到说,三坊七巷有什么看头,根本就没什么特色.依我看,寻访古迹重点在于到此一游,少附加价值判断,多体味事实存在,这样心态会比较好,也会少很多失望.只要想着某年某月某日,某某曾来到某地一游,自然会有平静心态面对,必会悠然自得. 行走巷里坊间,依稀感受到不少古宅之大气,毕竟不少名人曾居于此.官宅人家,文人墨客,多少风流人物至此,逐步在历代中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建筑群.据说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形成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在这里重建家园,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人为主要居民的街区由此形成。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风格建筑,有"明清建筑博物馆"之美誉.其实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社会名流人士的聚居地,试想现在的一些高档楼盘是不是又会成为若干年后的"三坊七巷"? 在三坊七巷里,你会感觉到这里的老人真多,如同这似乎风烛残年的古老建筑.我发现福州鼓楼区(其他地区暂不清楚)很多地方卖花圈等白事物品,而且经常有老人过世,这里又习惯大事操办,所以你会明显感觉到这里的老龄化.巷子很窄,时不时有几家小吃店,应该是特色小吃吧.什么鱼丸肉丸啊等等.很多屋子庭院深深,要好几进,虽比较破旧却依稀大气,依稀曾经的豪气犹存. 三两行人让人觉得这里的宁静,偶尔时髦的人士走过,依旧不改这里平淡的生活气息. 最后走到吉庇巷和光禄坊的交界路口,看到路边的一块石碑,原来三坊七巷今年刚入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升级了.不知道这里会改造成什么样子.一如以往,我对任何古迹的改造从来不抱过多的苛求.我只希望这里的未来能够与现代的城市和谐相处.我也很满足,2006年底,一个外乡人曾经花了两个小时,走遍这里的大街小巷,短暂闯入这里的生活.这样的记忆将永远定格.
|
转自:http://hankcai.bokee.com/viewdiary.13655525.html32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