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湖北长江以北是北方,以南是南方 "VS "湖. |
[游记]湖北长江以北是北方,以南是南方 "VS "湖. |
2008-05-22 sina.com.cn |
文化在内的历史文化为遗产,在明清以来湖北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和其他区域文化相比较,湖北文化最为生动的特征当是 它的开放性或交融性。湖北蕲水人、明万历甲辰进士郭士望曾在《郭氏九修宗谱·敬陈时务疏》中说:“楚人无门户,此楚人之 得。”所谓“无门户”,也就是对外来文化加以开放式地吸收,绝不闭关自守。近代的梁启超在评论湖北文化时也指出:湖北“不独能代表长江文化”,并能“容纳黄河文化,而传播于长江一带”, “一面自己产生文化,一面又为文化的媒介者,因其沟通南北,能令二元文化调和。在历史上看来,不能不说湖北所供(贡)献及遗留的功劳是最大的。”这些议论,都是关于湖北文化交融性的重要体现。 地域形象:“亦南亦北” 湖北文化的交融性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位于古楚国中心区的荆楚旧地原本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少有民族偏见,且立于东西南北之中,介于华夏蛮夷之间,不仅是楚文化向东南传播的重要通道, 也是中原文化和南方少数民族文化融会交流之区。文化开放、“夷夏交变”,熔铸了楚文化强大的包容性,而“亦夷亦夏、非夷非夏”,是对楚文化兼收并蓄、杂陈博致这一重要精神特质的准确概括。屈原的诗歌就体现了“夷夏交变”的特色。 从行政区划的变迁来看,元代以前,今湖北地域曾长期分属若干个高层政区,如鄂北曾长期与河南联系在一起,鄂东南曾经划归 江西,鄂东北曾与皖西合并在一起。直到南宋以后,今湖北省区才初现轮廓。而在湖北行政区划最后整合确立的过程中,周边各省的 文化因素不断融入湖北文化系统,史志记载,湖北各地“俗尚杂而多端”。如鄂西北地区“民兼秦晋之俗”,“有西北之风”;鄂西南山区“人好巴歌”;鄂东南一带“有三吴风”。这种情形确实显示出湖北文化强烈的交融性。 从地理方位来看。湖北不东不西,不南不北,因此在历史上地域面貌不断发生变化。西周早期时,以今湖北为中心的楚文化属于中原周文化的范畴。从春秋中叶楚人自称“我蛮夷也”到秦汉,江 汉文化所表现的是典型的南方文化特征。自东晋南北朝到宋元时期,荆楚文化又被视为北方类型,“异于江之南之俗”。明代以后,湖北文化总体上被判归南方。即使是这样,两广一带仍称湖北 人为北方人。与此同时,湖北人在信仰和生活习惯上虽接近南方,语言却属于北方语系。这种时南时北、亦南亦北的地域形象,足以表现湖北地域文化交会兼容的特征。湖北人之所以不太有地域偏见,其重要原因或在于此。 区位优势:“天下喉襟”,“文化枢纽” 湖北在地理位置上还有一个特殊优越性,这就是地处“天下之中”,境内交通线路纵横交错,承东启西、接南转北。有学者研究认为,历史上湖北境内影响较大的交通干线主要有两条,其一经荆 州、襄阳纵通南北,其二沿长江横贯东西。在经过鄂北的南北向交通占全国主导地位时,襄阳、荆州处于咽喉之地。如北宋时转运物资,一般先由水路或陆路运送至江陵,再由江陵经荆门运至襄阳,然后由襄阳送至京师,或转送至陕西、河东沿边地区。故唐人萧颖士说:“襄阳乃今天下之喉襟。”北宋苏轼则说:“荆州南北之 交,而士大夫往来之冲也。”沿长江一线,临江而立的鄂州(今武汉武昌)历来是交通要道,这从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概见。途经鄂北的交通线衰败之后,长江一线交通勃兴,武昌更一跃 成为“山水之聚,舟车之会”、“物货之交”的地方。这里的“聚”、“会”、“交”、“孔道”、“喉襟”、“往来之冲”等概念,都意味着湖北不仅本身与南方和北方的文化交通便利,而且 是南方和北方文化交通的必经之地。伴随着物资、人员、信息的流动,中原、秦晋、燕赵、齐鲁、巴蜀、江淮、吴越、岭南、云贵、湖湘等地的文化被传播到湖北,在“往返交错”之间,极大地强化了湖北文化的交融性。对于湖北的区位优势及其在中国文化系统中的作用,梁启超曾评论说:“统观前后二千余年,湖北为中国文化枢纽,在文化史上实居重要的地位。” 汉口兴起:“九省通衢”,交融百方 明清时期,汉口的崛起以及“武汉”的形成,将湖北“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从而进一步强化了湖北文化的交融性。 汉口,“肇于明中叶,盛于(天)启、正(崇祯)之际”。由于汉口依长江、傍汉水,“水道之便,无他埠可比”,因此很快繁荣起来,成为“千艢万舶之所归,货宝珍奇之所聚”的商业重镇。 至清中期,人称“南北两京而外,无过于此”,其繁盛程度可以想见。乾隆《汉阳府志》曾分析道:“夫汉镇非都会,非郡邑”,而论其繁荣,“九州诸大镇皆让焉”,“其何故哉?盖以其所处之地势则使然耳”。这个“地势”就是指汉口“当九州之腹心,四方之 孔道”。清代学者刘献廷进一步指出汉口的地理优越性说:“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于此焉转输,虽欲不雄天下,不可得也。”至晚清,湖广总督张之洞沿用了乾隆三年湖广总督史贻直对武昌的“九省通衢”的称呼,以此概念来表述汉口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他在一份奏折中 说:“汉口镇古名夏口,为九省通衢,夙称繁剧。”九省者,或诠释为川、陕、豫、晋、贵、湘、鄂、赣、皖九省,或以九言其多,非实指九省。1861年汉口开埠以后,对外贸易的发展,外国租界的 设立,西方教会势力的渗入,新式学堂的创办和近代工商业的兴办,又使以汉口为中心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盛极一时,时有“中国第二大港口”、“东方芝加哥”之称。光绪三十一年京汉铁路的全线贯通以及1936年粤汉铁路的建成,更使以汉口为重心的武汉三镇的“九省通衢”地位趋于稳固。 “武汉”之称,始见于明代万历年间。尽管明清时汉口、武昌、汉阳三镇并未形成统一的行政建制,但当时人已在感觉上把它们视为一个整体。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将汉口(辖汉阳县)与武 昌合并,划为京兆区,作为首都,是为武汉建市之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武汉不仅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和重要工业基地之一;而且首创辛亥义举,使天下响应,结束千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8d4769010093gz.html191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