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雪域圣城 |
雪域圣城 |
2011-08-15lvping.com |
时间:1天 路线: 大昭寺、八廓街(八角街)、布达拉宫 在西藏待了几天了,除了第一晚出去吃饭,拉萨始终都只是我们的一个中转站,今天,该好好看看拉萨了。 拉萨市位于拉萨河畔,我的理解是老城区是围绕着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建的,新城在河对岸,那里有一个国家级的开发区,还有火车站和飞机场。 在过桥的地方,有西藏唯一一座立交桥,河边还有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 布达拉宫有人数限制,需要跟着旅行社提前确定的时间去,我们的时间是下午4点,所以,上午先到了大昭寺。之后,我在八角街溜达,,在琳琅满目的旅游纪念品之前流连,往返, 大约下午2:30.,去布达拉宫排队. 大昭寺始建于七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建造的目的据传说是为了供奉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该佛像是当时的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的尼泊尔尺尊公主从加德满都带来的。之后寺院经历代扩建,现在大昭寺内供奉的是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而尼泊尔带去的8岁等身像于八世纪被转供奉在小昭寺。 在通往拉萨的各条主要道路上,我们一路见到的那些朝觐者,就是为了来大昭寺朝拜的. 和扎什伦布寺的依山而建不同,大昭寺位于城市的中心,建筑看上去没有扎寺宏伟,但是因为里面有真佛,其宗教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在这里,信众和游客是分开走的,信众们和在扎寺的时候一样,手里拿着各种形式的酥油,拍着队列缓缓前行,寺庙的大门口,远道而来的人们还在那里磕着等身长头,完成着自己对佛许下的心愿. 游客无法进入供奉等身相的佛龛,我们远远地望了望,整个佛龛金碧辉煌,里面释迦牟尼的佛像慈眉善目,似乎在望着眼前的芸芸众生,僧人还在不断地往佛像身上敷金。在去佛龛的路上,有一根“牙柱”,据说有些朝觐者在路上因为各种原因去世了,没有能够亲自来到佛像前,于是,他们的同伴就会从他们身上取下牙齿,带到这里,帮助他们还愿,让灵魂得到永久的解脱。 和扎寺一样,进了大昭寺,人们也实在各个殿里“转寺”,寺里供奉着无数的菩萨,度母,有些有中文标识,有些只有藏文表示,我的原则就是见佛便拜。寺里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及赤尊公主的像,松赞干布在这里叫做“双头法王”很容易辨认,因为头上还有一个小头。 很神奇的是,人可以上到大昭寺的寺顶,从寺顶观看八角街,在寺顶还可以远望布达拉宫。寺里正在维修,有一群工人在后面赶货,我的天哪,有两个姑娘居然拿着小木片在拍打墙面,太没有效率了,不过,这也许就是西藏的生活方式。除了寺院很久,还能听到这群工人欢快的歌声。 八角街的道路四通八达,可能因为2008年的那场暴乱,街上有很多全副武装的武警巡逻站岗,让人很有安全感。这里任何时候,人都很多,路边很多小商贩在做生意,各种民族特色的商品保证让你挑花眼,而且价格也不贵。 吃过中餐,在布达拉宫的侧门等了许久,导游才出现,现在是旺季,2400人的额度根本满足不了旅游者的要求,于是很多人打着信众的旗号前往,例如,我们就冒充“藏药厂的”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当时称红山宫,整个宫堡规模宏大,外有三道城墙,内有千座宫室,是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但后来因宫殿遭雷击引起火灾和战乱,公元九世纪,吐蕃王朝解体,红山宫逐渐废弃。公元9-17世纪八百年中,由于西藏长期的政治割据,以及历代的萨迦,帕竹,噶玛政权都未曾高都拉萨,红山宫一直未能重兴,成为一处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 格鲁教派始祖宗喀巴就在此举行过讲经等佛事活动。17世纪中叶,由五世达赖喇嘛建立了政教合一政权。拉萨又成为西藏政治、宗教、经济及文化的中心。 五世达赖喇嘛重建了布达拉宫,并将政权中心移至布达拉宫。从此布达拉宫成为历代达赖喇嘛居住和进行宗教政治活动的场所所以,在所有的灵塔中,五世达赖的灵塔是在最宏伟的。 布达拉宫虽然总高只有115米多,但因为是依山而建,给人的感觉是气势雄伟,整个宫殿只有四种颜色,黑,白,红,金。 红色代表普贤菩萨的智慧,白色代表观音菩萨的慈悲,黑色代表金刚,保卫安全,所以窗户的周围基本都是黑色。 在这里,白色是达赖喇嘛居住和办理政务的场所,红色是宗教场所,黄色是修行的场所。 布达拉宫的下面是一个院子,院子里应该是以前的政府机关,从指示牌上可以看到,有印经房,有监狱还有办公室等等,以前四品以下的办事官员就只能在这里活动,不能到达赖喇嘛的寝宫那边去了。毕竟是高原,只相当于13层楼高的建筑很快就爬得人气喘吁吁,不知道以前达赖喇嘛都是怎样上上下下的。 真的想不到,在包金裹银、堆玉砌珠的布达拉宫里,镇宫之宝居然是一尊看上去并不大的帕巴拉康观音像却能被尊为“镇馆之宝” 据传这尊木质观音像从公元7世纪流传至今,是由檀香木自然形成的菩萨造型,整尊佛像未经加工,仅是着色而成,得于印度、尼泊尔交界之地,为松赞干布的本尊。如果无人告诉,很难想像这尊佛像是天然形成的。她站立在莲花金台之上已经有1300多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尊神圣的佛像,不止一次地被战胜者或者战败者带出拉萨,奔突于兵荒马乱之中,流转于各个部落首领之手,但每次都又奇迹般地物归原主,重返布达拉宫,安然立于帕巴拉康神座。也许正是这些传奇性的经历,使他在藏传佛教徒的心目中更加殊圣,充满了灵异的气息。 参观完了,大家从后山下山,据说六世的达赖就是经常从后山溜出宫去约会情人,不知道我们走的,可是当年仓央嘉措走过的路。 很好奇布达拉宫广场的上午是什么样的,于是第二天上午特地过来看了看,很多很多转宫的人,他们手里拿着转经筒,口中念念有词,但是广场上并没有磕长头的人,不知道是不是不许,原来以为广场上会很多人呢。 跟着人群转了一会儿,就回去了,得赶下午的火车。 西藏真的是一个宗教城市,布达拉宫前的罗布林卡路扩建,把两边的药王山和红山给断开了,为了保护藏族人民的宗教情感,政府特地在路中修建了三座白塔,并请高增念经以保住灵气。让人印象深刻。 下次如果有时间,我一定会去一下哲蚌寺,在火车站,我曾经回望拉萨市,最醒目的并不是布达拉宫,而是半山的这座寺庙,这座庙和达赖有着很深的渊源,应该值得看。。 |
转自:http://www.lvping.com/showjournal-d36-r1330645-journals.html17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