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票/供应商票面价优惠价供应商支付方式操作
董氏大宗祠是为祀奉流坑董氏的开基祖董合所建。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董合因其第八代孙、状元董德元官至参知政事,并代天子祭南郊礼成而特旨追赠为大司徒,故祠的全称为“宋赠大司徒董公大宗祠”。大宗祠始建于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地处杏林之墟(具体位置失考)。而到嘉靖三年(1524年)董氏商定,改地重建于村北开阔幽静的陌兰洲上,建成后,规定由董合
之嫡长孙作为宗子,主持其祭祀。嘉靖十一年,时为南京国子监司业的江西泰和人欧阳德为之作有《董氏立宗子记》。嘉靖四十年,大宗祠...
董氏大宗祠是为祀奉流坑董氏的开基祖董合所建。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董合因其第八代孙、状元董德元官至参知政事,并代天子祭南郊礼成而特旨追赠为大司徒,故祠的全称为“宋赠大司徒董公大宗祠”。大宗祠始建于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地处杏林之墟(具体位置失考)。而到嘉靖三年(1524年)董氏商定,改地重建于村北开阔幽静的陌兰洲上,建成后,规定由董合
之嫡长孙作为宗子,主持其祭祀。嘉靖十一年,时为南京国子监司业的江西泰和人欧阳德为之作有《董氏立宗子记》。嘉靖四十年,大宗祠被闽广钟凌秀农民军焚毁。嘉靖四十二年,61岁的南京刑部郎中董燧辞官归里不久,即与董极等官绅一起,倡集族人,在原址上重建大宗祠,其规模更大,占地7000平方米。明万历十年(1582年)《流坑董氏族谱》上清楚地绘制了它的构图,这是流坑董氏最后一次建大宗祠。董氏最后一次重建的大宗祠,朝村背江、离村北沿约200米,为前带大场院的三进重檐式建筑。其院正前方辟有大门坊,场院内设置墨池,院的东西两侧均辟有门坊,东为“累朝师保”坊,西为“文武状元”坊。入院前门,跨墨池达主体建筑的正门,上书“德厚流光”四字,其两侧分立巨大的圆雕红石狮睢雄一对。从东西两道房穿庭而进,第一进为“贤育楼”,上署“宋赠大司徒董公大宗祠”、“文献世族”。第二进为“敦睦堂”。第三进正中为“孝敬堂”,两侧分设“彰义堂”、“报功堂”、“宗原堂”和“道原堂”。江西吉水状元罗洪先撰书有《董氏新祠孝敬堂记》,董燧和董极分别撰有《宗原、道原两堂簿引》、《报功堂记》。大宗祠除主祀开基祖董合等列祖列宗外,还将族中官宦、乡贤等附祀其内,以使上可报祖先庇佑之功,下可激励子孙发奋努力,登科入仕,见贤思齐。为铭记和报答“地仙”杨筠松、曾文囗的卜宅卜葬之功,董氏家族特在大宗祠内辟“报功堂”以祀奉之,把他们提到“成我者之恩与生我者等耳”的高处来对待。“彰义堂”特为祀奉助族义士所设,用来表彰、激励有助族义举的人;“道原堂”为祀奉远祖西汉大儒董仲舒,以作为溯其道学之源;“宗原堂”为祀奉宜黄扩源始祖,即流坑董氏开基祖董合之曾祖父董清然。大宗祠为流坑董氏一族所立,从遗址和构图可知,其场面宽广,构架宏大,典雅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