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湖北省鄂州市太和镇青峰山旅游景点介绍 |
[游记]湖北省鄂州市太和镇青峰山旅游景点介绍 |
2008-05-22 163.com |
南阳堂前有开阔的水泥地平,可容纳数千人的宗教聚会。祠堂南向,二进三开间,通深46米,面阔16.6米。屋面为两坡硬顶黛瓦式,砖木混泥土结构。大门为牌坊式门罩,混泥土浇灌,四柱三楼式,上覆盖琉璃瓦,飞檐刁角高翘,下承砖斗拱,两侧有垂花莲,正中有匾额,书有“南阳堂”三字。 前进祠堂大厅,建筑宏敞,明次间深用四柱,梁柱粗大,镌刻有蟒龙、麒麟、飞鹤、舞凤等花饰,大厅中央悬匾一方“光前裕后,光宗耀祖”八个凸出的鎏金大字。 旧时各氏族为颂本族先贤功绩,典型范例,光耀门楣,提高本族的声望,均在正堂上书匾字。南阳堂左侧额框上刻有精细的红梅迎春浮雕,浮雕中堂匾有隶书四幅。其一:高密绵泽。邓氏兴盛起于东汉高密侯禹公,禹公后代支派日兴,名贤辈出,世称望族,故以“高密绵泽”来颂扬禹祖之德泽,永兴后世。其二:守艺传家。禹公内文明,笃行淳备,事母至孝,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艺,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为后世法。因此后世以“守艺传家”作为继承禹公之家训。其三:竹帛勋高。禹公对光武曰:“但愈明公威播四海,禹得效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禹辅东汉中兴,功居云台之首。故邓氏堂匾以“竹帛勋高”来颂扬禹公之功德。其四:望诏云台。汉光武即位建云台以表功巨,云台上二十八将邓禹公居首位,光耀史册。故以“望诏云台”来勉励后人,继承禹公建功立业之志。 右侧额框镌有人物、走兽、山水、亭台、轩榭等镂空图案。图案中也有四幅隶书。其一:南阳世泽。邓氏家族起于南阳郡,后裔繁衍,分居天下,故有“南阳世泽”之谓。其二:三登世第。宋朝邓勘,博通经学,举进士,官至殿中丞,子登皇祚进士,孙登元佑进士,有声南土,时称邓氏为“三登世第”或“三登高第”。其三:两秀名乡。五代末,邓佑擢童科,弟吉擢三礼科,故时称其地为“两秀名乡”。其四:绪兴商曼。商武丁中兴时,封叔曼季于邓,赐姓曼,后以邓国为姓,从此邓氏逐世兴起。故以“绪兴商曼”表明邓氏姓氏源起兴盛,乃名门望族。 后进大堂地平隆起1米高,正中两根金柱间装有照壁,上书 “首功堂”三个熠熠闪光的篆字。首功堂是为了纪念汉代邓氏发祥祖禹公之功德,故名。照壁前是供立邓禹公、荣五公等邓氏祖宗灵位的龛座。神龛下有一宝鼎,八个绣有莲花图案的拜垫,呈一字形在宝鼎前摆开,用来供祭拜祖先。 后进大堂两庑,左侧门上书有“两秀堂”,门框上有一副楹联:“承先贤继两秀,启后俊续三登”。“两秀堂”名源于五代末,邓佑擢童科,弟拮擢三礼科,时称其乡为“两秀里”,书房为“两秀堂。”青峰山村的“两秀堂”用来存放青峰山村族谱,存有邓氏宗族内编的《邓氏先贤录》,此先贤录收录了邓氏历代名人,始于殷商曼季,邓光裕,此于近代俊彦名流。全书共录名人达243人,是激励本族后生,秉承先贤的好教材。 右侧门楣上书有“雍睦堂”三字。“雍睦堂”是为了纪念唐代邓文瑞,四世同居,五百余口,衣无常主,开元中诏旗表为义门,故名。现在是青峰山村用于宗族活动,处理事务,开会议事的场所。墙壁上书有《邓氏家规礼仪》,其宗旨是为睦族兴家,使族人健康发展,争做孝子贤孙,合格公民。宗族《禁约》主旨是防孽子放肆,严肃族纲,以利锄奸,确保地方安泰。《邓氏礼仪新编》充分体现了宗族文化的主旋律。称谓礼仪,应酬礼仪,处世箴言及传流祭礼等。《邓氏族歌》其内容是:共敬一个祖,合拜一脉宗,商曼的后裔,禹侯的儿孙,九州四海同。任你居南北西东,任你住高楼茅棚,是官是兵,荣辱与共,永远是一宗。上下五千年,史册著殊荣,邓国的封赐,姓氏的起源,九州四海同。东汉扶明主,中兴居首功,甲午铸忠魂,两弹升太空,祖德服天地,神州春潮涌。儿孙沐雄风,为中华腾飞,氏族兴旺,合力建奇功。 座落在青峰山村的南阳堂,它是梁湖之滨,集建筑艺术,宗法制度,封建礼教,历史民俗等方面不可多得的标本。 (五)、清 峰 书 屋 青峰山村南边有一块绿树掩映,溪流澄澈,烟岚耸翠,风景宜人的高地,这里曾经是书声朗朗,弦歌一片,人才辈出,远近闻名的高堂学----清峰书屋。 高堂学砖木结构,青砖黛瓦,上下两幢,中夹四合院,上幢为学堂,下幢为住宅。宽敞的学堂能容纳几十名莘莘学子,在这里发奋苦读。 清峰书屋,遐迩扬名,与两位曾在这里执教的老先生有关。一位是创办者,清未大学者朱衣柳老秀才。他是一位饱读经书,严谨治学的鸿儒。他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宝地设馆授徒,先后教出的学生有百余人考中秀才和举人。可朱老先生自己却科场落第,屡试不取,曾留下一段笑谈。有一年,他与自己的学生同赴省城赶考,主考大人见他年迈,久经考场,学识渊博,便生怜悯之情出一上联“徒中师不中”,要求朱老先生对答下联,老先生冥思苦想,久久不能应答。他的学们答完考题,早已站在场外焦急的等候先生,时间到了,老先生又交上白卷,垂头丧气的走出考场。学生们迫不及待问答题情况后说:“先生这下联你怎么不会答呢?”“孩子们啦,这是命定人难定的事哎!”“先生你为什么不早答呢?‘命定人难定’这不是绝好的下联吗?”经历了这场科考之后,老先生再也不取功名了,一心青灯黄卷为伴,哺育家乡学子。 另一位是邓云清先生。邓云清(1881---1953)青峰山村人,毕业于武汉文昌大学。1939年日军侵占武汉,他便辞去武汉“三*一堂”校长职务,回到家乡青峰山清峰书屋执教,宣传抗日思想。邓庆群、邓定远、邓祖章、成渠、柯子明、邓栋生、邓锡松等人都是他的门生,这些人在他的影响和教育下事业有成。 邓云清先生爱国,热血衷肠。1942年,他的学生成渠(当时鄂东南游击队队长,后投靠国民党),请求邓云清先生为他的部队培训无线电人士兵,邓云清先生不顾个人安危,在公友宅俊等地巡回教学无线电技术,二个月内就为成渠部队培训了十名通信兵,为梁子岛战役的胜利和成渠抗击日寇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邓云清先生爱家乡,大兴义举。1945年正值老先生六十大寿,许多学生纷纷赶来祝寿。寿诞过后,寿礼有余,老先生慷慨解囊在扬花庙(现为太和中学校址)创办“扬花庙小学”,招收家乡儿童入学堂读书。他还首次把国算(算术)教材引进梁子湖地区,教给家乡弟子。 邓云清老先生博学多才,会讲英语,倾毕生精力兴办教育,创导博爱,品德高尚,桃李芬芳。他先后在武汉女子中学、黄浦军校、棋间中学、金牛中学等校任教。解放后,调任鄂城一中任教外语,1953年病故于鄂城一中,享年72岁。 三、旅游景点与传说故事 (一)、石观音与仙桃树 青峰山山顶的西南悬崖上,有一块竖立突兀的岩石,如果站在青峰寺庙门仰望,这块竖立的岩石,就像一位面目慈祥,站立合掌的观音菩萨。 这尊石观音,曾香火旺盛,善男信女无不对她顶礼膜拜。观音菩萨为什么立于青峰山头能普渡众生,救济万物呢?这里又有一个传奇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妇,年近四十喜得一子,取名“善财”。由于家境贫寒是,便到一财主家男的做长工,女的做佣人。财主有一个儿子与善才同龄,但两个孩子生得天壤之别。善财长得眉清目秀,聪明伶俐;财主少爷生得鼠眉贼眼,呆头呆脑。财主家来客都对善才赞叹不已,这些引起了财主的嫉妒。 善财长到九岁时,得了一种现在称作“天花”的病,全身出现红色的丘疹,发高热,昏迷之中胡言乱语。这可急坏了长工夫妇,他们向财主借钱给孩子治病,财主狠心,不但不给钱,还把一家三口赶出家门。由于无钱治病,可怜的夫妻抱着重病的孩子,来到青峰寺乞灵,拯救孩子。可孩子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眼看孩子奄奄一息,夫妻俩只好抱着孩子走出庙门,来到一块岩石坐下,俩人抱头痛哭。 刚参加完王母娘娘蟠桃宴寿庆的观世音菩萨从此经过,见人间此景,降下祥云,念一声“阿弥陀佛”,已知此情,便发慈悲,托给哭昏的妻子一梦:你背后的青峰山,山顶有一竖立的石块,你们带着孩子前去拜谒。拜完后,石块后有一棵桃树,先摘桃叶煎水给孩子喝,待孩子醒后,摘下桃子,每天给一个孩子吃,连吃七天,孩子的病会好转。 妻子梦醒后,抬头向山顶一望,果如梦中所述。夫妻二人喜出望外,爬向山顶,依梦所行,七天后善财病全愈。 这尊石像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仙桃树是观音菩萨从蟠桃宴带回的一粒桃仁长成的。此后梁湖东岸,人民清泰,万物皆荣。有诗云:“缄口不言善善恶恶存胸意,寻声救苦风风雨雨渡众生。” 现在的青峰山,石像独存,仙桃树在文化大革命时被砍。青峰山人已在石观音周围栽下了许多桃树,青峰山的仙桃,以个大、体肥、色红、味甜成为市场水果中最畅销的水果之一。
|
转自:http://621206limin.blog.163.com/blog/static/31837666200751910142371227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