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青城山:洞天幽境寻仙访道

[游记]青城山:洞天幽境寻仙访道

2008-05-22    sina.com.cn

青城山:洞天幽境 寻仙访道

2008-03-29 15:58:07

大中小

标签:人文/历史杂谈

青城山:洞天幽境 寻仙访道 撰文 彭亮
摄影冯重能一、神仙都会

1

来青城山,是一番逍遥游。
站在青城第一峰上,背靠岷山万年雪岭,面向千里川西平原,看脚下阴阳三十六峰如朝如拱,岷江拍岸玉垒浮云,仿佛“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达到自由境界。
道教尚“清”,青城山的来源应该是“清城都”,“清都、紫薇,均天广乐,帝之所居",“仙都众妙之奥,福地会昌之域”,此“城”非人间之城,而是天上之都,道家谓天帝的居所。它的出现也与青城山道教发于汉相符。在汉晋、隋唐、开元年间叫“清城山”,到唐玄宗的手诏上将“清城山”去水作“青城山”,才有今天的名字。
所以青城山自古就是一个神仙的乐园,成就了“神仙都会”的美名。
今天的人都喜欢搞“海选”、“PK”,其实古人早就有这个传统,而且做的还是“海选”神仙。家喻户晓的《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在封神台沐浴更衣,拈香金鼎,酌酒献花,绕台三匝,然后开读玉虚宫元始天尊诰敕,封365位正神。细看历史,青城山与它还有很多关联:青城天仓峰上有太乙真人洞,一名干元山,因太乙真人居此修炼而名。据传太乙、哪咤师徒辅助周朝,仙去洞空。青城山亦称“赵公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财神赵公明的故乡,建福宫有财神殿,自古就有到青城山拜财神的讲究。被封神榜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的赵公明,原来是日神之一,被后裔射下落于青城山,张天师张道陵在修道时,收赵公明为徒,并让他骑着黑虎,手执金鞭,守护丹炉。青城金鞭岩相传为武财神赵公明藏金鞭之所。《封神演义》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的原型,就有隋朝青城山老道赵昱,和山下治理都江堰的李冰二儿子。
作为三教合一的产物,《封神演义》打乱了传统的神位系统,道教只看作它是神话小说,并未加以参考,但《封神演义》表明了神仙思想与道教的交融。
“十大洞天者,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洞天福地构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体部分。中国五岳包括在洞天之内。这些“洞天福地”因被神仙所统辖,也被称之为是修道的人“修炼得道”最佳处所,认为道教中许多著名道士都是在这些地方“得道成仙”的。青城山被封为“十大洞天”之第五青城山洞。“周回二千里,名曰宝仙九室之洞天,属青城丈人治之”,主治神仙为宁封子。
问道青城山,最先来的应该是黄帝。根据道教故事,黄帝是在青城山学“龙蹻飞行之道”,一门日行万里的绝技。得道的宁封子授黄帝一部《龙蹻经》。黄帝学成后统一华夏,策云龙以游八极。黄帝非常高兴,筑台拜宁封子为五岳丈人,让他统领五岳。青城山丈人峰传说为宁封子修道处,峰下建丈人祠,即今天建福宫。青城山常道观既有三皇殿祀伏羲、神农、黄帝,又有黄帝祠专祀黄帝。到青城山的人都要去黄帝祠拜一拜。
以黄帝为中心,青城山众仙人集。“青城山有玉女洞,亦曰素女”。传说素女是黄帝的侍女,善操琴瑟。青城山如同素女娘娘的行宫,“素女播都广之琴,温风冬飘,素雪夏寒,鸾鸟自鸣,凤鸟自舞,灵寿自花”。玉女洞在青城山龙居山北,上清宫附近,曾经有山岩崩裂,石壁露出“玉女洞”三字,“玉女”二字完好,洞字仅存水旁。建于晋代的上清宫有一池,形如半月,水深数尺,晶莹清澈,不竭不溢,传说是仙女麻姑浴丹处,故名“麻姑池”……
后世越来越多在青城山修道的人被列为仙真,如蜀中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范长生、李八百、严君平、尔朱荣),
“岷山七圣”(七人为李冰之佐)、嵋山七圣、“青城五隐”(薛昌、范长生、勾符台、张愈、杨慎)。清代李善济罗列青城得道人物约卅人。
“肌肤如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虽然明知虚无缥缈,中国人依然有深厚的神仙情结,甚至成为民族性格的一部分。直到20世纪,我国第一个武侠小说大家还珠楼主,在《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中延续着传说中道教徒御剑飞仙、服气辟谷、长生不老的千古传奇。青城山赤石城崖有一个羊马台,从张天师以来传说羊马自鸣即有升天者。如果您去青城山,在那里听到羊马叫,那可要恭喜了。

二、三生万物

神仙云集,并不是青城山请来的贵客,而是问道青城山的结果。青城山的最大意义是孕育独尊老子为教祖的道教。

1

公元143年七月,在江西龙虎山的学道者张道陵,“闻蜀民朴素可敬化,且多名山,乃将弟子入蜀,于鹤鸣山隐居”。张陵学道于鹤鸣山,造作道书,自称太清玄元。明代蔡长通撰《鹤鸣山迎仙阁记》载:“青城为十大洞天之一,其周围几十里,地脉衍迤,分支为鹤鸣山,乃汉天师张道陵修炼之所。”第二年他到青城山赤诚崖舍结茅传道,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将黄老的经义论典同西蜀的原始宗教结合,创立了天师道。受其道者,辄出米五斗,故天师道又称五斗米道。张陵在青城山教区传道十一年之久。
道教在形成初期,人们称其前身为黄老道,黄帝与老子并列。战国及秦汉皆有崇黄帝老子之学,称为道家。张道陵奉《道德经》,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以“道”为最高信仰,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黄帝则成为古仙人之一。唯有得道才能成仙,使得老子(道)与其它神邸高下分明,天宇澄清,也开启了近2000年“问道”的传统。天神、地祇、仙真、人鬼渐归道统,神仙方士八方来朝,洞天福地遍布神州。道教作为一种正式的宗教信仰形式,最终得以确立,吸纳了中国民间的各种方术奇技,形成了今天蔚为大观的道教文化体系。
六朝以来,道教扩大了神灵体系,形成三位一体的最高神“三清”,把道的体现者的角色转由三清承担,以为只有道教最高神才能最完美地体现道的神性,才是道的化身。
青城山有玉清宫、上清宫、老君阁。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天师洞,以三清殿为主殿,殿前高悬一幅对联写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联既深得老子道家思想的真传,又暗含“一气化三清”的寓意。三清殿中供奉的是道教至高无上的三位尊神,即居于玉清仙境的元始天尊,居于上清仙境的灵宝天尊,居于太清仙境的道德天尊。道教认为,这三位尊神正是天下万事万物的创造者。

2

道教后来的发展已经蔚为大观,但是在二千年前的青城山区域,却是一种新鲜事。作为一个外来的至尊,要获得百姓的信服并不是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民间鬼神迷信和巫术活动盛行的巴蜀地区。
张道陵是如何做到的呢?今天最著名的是天师降妖除魔的传说:青城山本是鬼魔盘踞的“六天鬼域”。得到太上老君授予的三洞真经、金丹秘诀、雌雄二剑、符录法印,张道陵在青城山设坛斗法,八部鬼帅六大魔王率领鬼兵百万围攻青城山。张道陵施展正一斩邪三五飞步之术,以符咒之力降伏了鬼帅鬼王,并与这些归顺了的诸天鬼神会盟于青城山黄帝坛下,以朱笔划山,立石为誓,“人主于昼,鬼行于夜”。从此幽冥异域,人鬼殊途。巴蜀之地的诸部妖魔鬼怪,悉皆归附于张天师。传说后来,中国民间最敬畏的“五部瘟神”便是归降张天师的八部鬼帅中的五位。至于余下的三位鬼帅,据说被遣往西域苦寒之地。另外六天鬼王则被派往丰都地府,担任阴间的鬼酋。
青城仙山的历史从此开启。现在青城山还有掷笔槽、誓鬼碑、降魔石、洗心池、石天地、石日月等当时斗法传说的遗迹。宋代大画家文同游青城山,观张天师誓鬼碑,有感而作《誓鬼碑》诗曰:“谁能识奥诀,禹步学魁罡”。《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都曾经披发仗剑,踏罡步斗,道教认为祈禳北斗可以消灭解厄,保命延生。
降妖除魔之事多为荒诞传说。但后世研究道教的学者们,却从中看出了张道陵在巴蜀地区传播五斗米道时,曾经历了与当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巫教鬼道相互影响、渗透、乃至发生激烈冲突的过程。按成都著名道教学者王家佑先生研究的结果,张天师降服的“鬼、魔、龙、虎”,实际都是指古代巴蜀的少数民族,如龙族是古蜀族,鬼族是古代巴人,虎族是指古彝人。
“不喜施刑罚,廉耻治民,符水治病,百姓奉之为师。”这可能更加接近于道教在这里兴起的原因,因为天师给当地人解决了实际的困苦,还带来了全新的精神信仰。

3

公元156年,传122岁的张道陵在青城山羽化登仙,留下了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有重要影响的唯一中国本土宗教――道教,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天师洞朝拜祖庭。这里现存有隋代石刻天师像,面有三目,神态威严,掌中握有“阳平治都功印",为天师降魔镇山之宝。天师洞正殿左侧有古银杏树,高五十多米,粗五人围,传为张天师所植。1800多年的岁月使它周身长满了倒悬的钟乳,但依然是那样遒劲苍虬,枝繁叶茂。
天师道经过张道陵父子三代的传播,特别是张鲁在汉中施行政教合一,使天师道不但在民间传播而且逐渐转向上层领域发展。天师道不仅有经典、醮仪、科戒,而且已是信徒遍布巴蜀、汉中,成为影响很大的有组织的宗教团体,固后人均认定天师道为道教的正统。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张陵第三十八代孙张与材被授予“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从此天师道又名正一道。后来与金元时兴起的全真道并称为道教两大教派,延续至今。
青城山道教同样经历了多派融合的历史。在青城山山门附近的建福宫里,正殿是宁封和杜光庭塑像,后殿三尊塑像,中间是太上老君,两边为全真道祖师东华帝君王玄甫、全真派创立者王重阳。王重阳因为金庸《射雕英雄传》而广为人知,历史上真实的王重阳一生在女真人统治下的金代从事宗教活动,对武功虽然一窍不通,却确实在“活死人墓”修炼,并传下“全真七子”(“北七真”)。祖师殿供奉有张三丰祖师,张三丰为元明之际著名道士,创立三丰派和武当武功。天师洞主殿三清殿有康熙题“丹台碧洞”匾额,是因为明末清初道士陈清觉重建青城山,使青城山又逐步恢复了道家仙山的风貌。1702年陈清觉奉诏进京,得到了康熙帝的接见。康熙帝敕封陈清觉为“碧洞真人”,还亲笔书写了“丹台碧洞”匾额。因此全真教龙门派“丹台碧洞”宗诞生,数百年来绵绵不绝。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e598a001009154.html890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