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成都游记散记-武侯祠与望江楼 |
[游记]成都游记散记-武侯祠与望江楼 |
2007-07-16 live.com |
9/18/2005 成都游记散记-武侯祠与望江楼 从万里桥的南岸,拐过一段路程,就进入了武侯祠大街。武侯祠是纪念诸葛丞相的祠堂,历来是士人学子仰止的地方。当年杜甫在浣花溪畔安下身后,就急不可耐地去寻找、拜谒武侯祠。心中向往已久的武侯祠在什么地方呢?杜甫在《蜀相》一诗中这样写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那成都城南门外翠柏森森,殿宇崔巍,庄严肃穆,阶前碧草茵茵,枝上黄鹂空鸣的地方,就是武侯祠了。想到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天下苍生鞠恭尽瘁、死而后已,身有托付之重,却出师未捷身先死,怎不使英雄泪湿满襟啊!我们仿佛看到了杜甫逡巡于武侯祠门前,泪流满面的情景。 今天我们看到的庙宇建筑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武侯祠最早建于西晋末年十六国李雄成汉时期。当时人们纷纷于道旁祭祀诸葛丞相,李雄顺民意修武乡侯庙于成都少城内,唐朝前迁到现在的位置。原来的武侯祠和刘备庙是分开的。到明初,才将君臣二人合祭。 武侯祠是一个规整的中国园林建筑,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分布在中轴线上。中轴线的两边就是文臣武将廊。诸葛亮殿居于最后,表明该祠庙以祭祀诸葛亮为主。这在园林建筑的布局上能够体现出来。但是这君臣二人合在一个祠庙内,很不适宜封建礼仪。自古以来没有君臣合祭的道理,君就是君,臣就是臣,这几千年来的君臣礼制是不能僭越的。自从明初将君臣二人合到一个祠庙后,引发了一件件的官司。封建卫道士们总认为不能叫武侯祠,而老百姓偏偏要叫它武侯祠。明代蜀献王朱椿曾下令废除武侯祠,只在刘备像旁边塑一诸葛亮像,以肃清封建礼仪。到了清朝的时候,关于这处纪念园林究竟叫武侯祠还是叫“汉昭烈庙”,也曾发生了两次争议。最后两次都将武侯祠更换成了“汉昭烈庙”。然而老百姓仍然将它叫做“武侯祠”。 直到现在,我们走到武侯祠的大门,门匾上还是大书着“汉昭烈庙”,这表示这座庙宇是纪念汉昭烈皇帝刘备的建筑,其实主要是纪念诸葛亮的祠堂。清朝的卫道士们这样还不甘心,在整修武侯祠时,坚持将放置到最后的诸葛亮殿比刘备殿矮一个台阶,以显出尊卑等级观念。这样将诸葛亮殿放置到最后,以及将君臣合祭才算在民间与统治者之间达到平衡。总算了却了一桩公案。 确实,这种君臣合祭的庙宇在全国难以找到。这也算得上四川人在与正统势力的争斗中取得了一次不小的胜利。抛开封建礼仪不谈,让刘备与诸葛亮同处一处又有什么不好。刘备得诸葛亮,犹鱼得水也,二人在精神上情同手足,又何曾离开过。中国古代,又有多少君臣之间的关系达到了如此融洽的地步呢?推而广之,就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能够达到如此的契合与信任,也是难之又难了。 从大门到二门的两侧,立着六通高大的石碑。其中以称为“三绝碑”的唐碑久负盛名。何以称“三绝”?它的碑文是唐中后期大名鼎鼎的三朝宰相裴度所撰,碑文极尽裴度的文才,对诸葛亮一生作了很高的评价。题写碑文的是唐朝大书法家柳公权的兄长柳公绰,大柳公的书法并不逊色于小柳公。最后由清朝著名的刊刻家鲁建镌刻上去。其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都是很高的。 进了二门就是刘备殿。正中,供着刘备的泥像,两侧偏殿,关羽、张飞两边侍候,东西两廊分别排列着28位蜀汉的文臣武将,其像全部彩绘泥塑。正殿两壁,悬挂着木刻的《出师表》、《隆中对》。整个人物布局,有如刘备正端坐在朝廷之上,让人恍若置身于朝廷之中。 沿刘备殿走了一周,见到了刘备的孙子刘谌的塑像,却始终不见后主刘禅的身影。据说,在“汉昭烈庙”建成的时候,在刘备像旁塑有刘禅的像作为陪祀。忽一日,夜深人静之时,刘备突然显灵,审问阿斗,为什么失掉了来之不易的江山。阿斗沉默不言。刘备的孙子北地王刘谌向祖父哭诉了蜀国亡国的详细经过,刘备听后非常气愤,大骂阿斗:“你难道对我千辛万苦打下来的江山没有一点感情?”没有想到阿斗这样回答:“江山有什么用?有它十分苦,无它却轻松,人生在世,在于吃穿玩乐。”刘备一气之下把刘禅赶出了昭烈庙,只留下了孙子刘谌来领受香火。这就是刘备夜审阿斗的故事。 出刘备殿,走过过厅,就到了诸葛亮殿。诸葛亮羽扇纶巾,居于殿的正中,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陪祀。诸葛亮殿的门柱两边,有一副著名的对联,是清人赵藩所书。上联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下联是“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此联一出,使写关于武侯祠和诸葛亮的所有对联都显得有点苍白无力,因为它将作为军事家的诸葛亮和作为政治家的诸葛亮,概括总结得十分经典,而又颇具哲学意味,发人深思。是的,中国古代的战略家、军事家都非穷兵黩武之徒,而是沿袭了孙子以来的攻心战略,攻城、破国非善于用兵之人所为,非不得已不能为之。其实,许多人都懂这一道理,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它的审时度势,是应该知道以蜀国当时的国力是不可能实现统一大业的。但为什么要不断兴兵讨伐中原呢?除了对刘备的知恩图报外,就是对自己理想的不断追求,以激励蜀人。殊不知,效果却适得其反,劳民伤财,使本已不强的蜀国的国力日渐衰落,尽管在他为政时期,蜀国天下承平,但国库却并不富有。 传说,在宋朝一个叫曹彬的都监,有一天游玩武侯祠,心有触动,将他平时思考的问题斗胆说了出来。他站在诸葛亮殿下大声说道:“想你诸葛亮为了恢复中原,使蜀国人劳民伤财,却不曾得到一尺之土,有何功劳?还要给你修这么好的庙宇来纪念你,于心何甘?”于是下令撤庙。此时,武侯殿的中殿轰然倒下,一块石碑滚落到曹彬的面前,上面刻着“测吾心腹事,惟有宋曹彬”十个大字。曹彬一见,吓得魂不附体,慌忙下跪道:“公是神人啊,我这小子怎么敢妄加窥测呢”,立即下令修复中殿。从此以后,人们更是把孔明视为神灵,武侯祠香火更盛。 从武侯祠出来,回到万里桥,沿锦江东行,经过合江亭、九眼桥,就到了远近闻名的望江楼。 望江楼被辟为公园,栽满了各种各样的竹子,是几十年以前的事。它作为名胜古迹,主要是因为唐朝女诗人薛涛。 其实,除了薛涛,望江楼还有一层不为人知的意义。今天望江楼所在的位置,古代叫玉女津。津就是渡口的意思。为什么叫玉女津呢?这是因为在唐宋时期,这个渡口比较繁华。当时,锦江两岸是四季花开不断,姑娘们常常从浣花溪上船,一路留连观赏美景,玉女津所在的渡口就是终点,使这个渡口常常美女如云,带有许多灵气。同时,要远行的人们往往从万里桥码头上岸,亲朋好友同船相 送,送到玉女津,一般就不能再向前送了。送行者下船,远航的船云帆高挂,船向前拐过一个弯,一切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有无尽的思念。 薛涛是唐朝有名的乐伎,与唐朝的大诗人元稹、白居易、裴度、刘禹锡、杜牧等都有往来唱和,曾被元稹赞誉被“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她用自己的井水制出的纸在当时很负盛名,被称为“薛涛笺”。薛涛生前并不住在今天的望江公园,只是死后葬于成都东门外的锦江畔,望江公园内有她的土冢,高6米,周长10余米。到明代时,蜀献王朱椿为了纪念薛涛,就在今天的望江公园打井建作坊,仿制薛涛笺。由于井水经砂质地层过滤,甘甜清冽,所制出的纸号为上品。到了清康熙年间,在井旁刻了一通“薛涛井”的石碑,从此,人们就以为薛涛故里在今天的望江公园了。 到清嘉庆年间,陆续建成了吟诗楼、濯锦楼、浣笺亭,光绪十二年(1886年)开始建崇丽阁。崇丽阁取名于晋代大文学家左思有名的《蜀都赋》中的“既丽且崇,实号成都”,已成了今天成都的标志性建筑。 四层楼的崇丽阁外观十分精美、壮观,上两层八角攒尖,下两层四方飞檐,突突立于江边,望江水千古流逝,看西北雪山雄姿。在宋代的时候,这里也曾修建望江楼,陆游就曾在此登楼望景,并写下了“雪山西北横,大江东南流”的《登楼》诗。建于锦江边的崇丽阁与江水浑然一体,整幅图面刚柔相济,雄浑与灵性合二为一,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崇丽阁有两幅对联全国闻名,称得上是对联中的精品。其中一幅对联长达212个字,以景达情,说古论今,全联一气呵成,气吞山河。此联出自清代长联怪杰钟云舫之手,他曾在江津的临江楼撰写了长达1612个字的长联,至今也是全国第一长联。据说,当时钟云舫因告发贪官,反而被打入监牢,特撰此长联,抒发心中的不平之气。 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只可怜花蕊瓢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着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端交集。笑憨蝴蝶,总贪迷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岗上龙,殒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若长歌短赋,抛撒些幽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好风好雨。嗟余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梯俯首,看看看,哪一块云是我的天? 上联意思是说,登上高高的望江楼,统览远近河山,江山如此多娇。唐代的李德裕、宋代的范成大在茂州修建的筹边楼,正可使骚人墨客到此楼上吊古。薛涛春闺苦短,负心的元稹只留下枇杷巷深,寂寞难度,如今空留香坟一座。而今天那些寻花问蝶之流,贪恋于醉生梦死之中,不禁让人振臂高呼,问这半江明月,究竟是谁家所有?下联的意思是说,千百年来,蜀中局势风云变换,上演出一幕幕人间的悲喜剧,呼唤出英雄不断。卧龙岗上的诸葛亮,殒没于落凤坡的庞士元,氐族英雄李雄,井底之蛙的公孙述,一时间铁马金戈驰骋疆场,一时间又银笙玉笛醉生梦死,都似过眼云烟。倒不如自个长歌短赋,以消愁解恨,沐受这大好风光。想不到自己却怀才不遇,天地之大,竞无容身之地,孙悟空纵有天大的本事,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且向高楼俯首而看,哪一块云,是属于我的天空? 崇丽阁还有一副奇联,据说是清代的一位江南才子,一天登上望江楼,看到沿江景色美不胜收,一时兴起,写下了上联,顿时称绝,于是沉醉于上联的意景里,下联怎么也写不称意,只得报憾将上联书于望江楼上。一百多年来,吸引了千千万万的读书人前来应对,都不能如意。上联是:“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这让人心醉的下联,何时才能有绝对? 蜀山蜀水多出女才子,且不说让天下男人都俯首帖耳的武则天,就是卓文君、薛涛以及后来杨升庵的妻子黄娥等人,都是一代名女,让后人景仰不已。想当年薛涛以诗和自制的“薛涛笺”名于当世,也让唐朝三朝宰相裴度,尚书元稹,西川节度使韦皋,大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心仪向往。韦皋将薛涛招入自己的幕府,以使自己能与她朝夕切磋诗艺,并十分正式地表奏朝廷授予薛涛校书郎之职,从此以后,人们就称薛涛为女校书。由此可见唐朝朝野上下都是十分开放的。元稹更是与薛涛一见钟情,相爱四年之久。 元稹当时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到成都,在此之前,元稹早闻薛涛大名。新近丧偶的元稹到成都后,急于与薛涛相识,经朋友的介绍,二人相识,一见如故。从此二人诗乐唱和,相互倾吐真情,过着如胶似漆的日子,一幌就是四年。现存薛涛《洪度集》里的爱情诗,大多写于这段日子。“绿英满香砌,两两鸳鸯小。但娱春日长,不管秋风早。”(《鸳鸯草》)从这些爱情诗里可见当时元稹与薛涛爱得至深,已经到了不可分离的地步。后来,他们因一些小事发生了不快,感情渐渐出现裂痕。薛涛负气离开了元稹,不久元稹也接到了调令,要赶回长安。此时的薛涛与元稹,心里都有些后悔,但都没有将心事说出来。元稹临行时,薛涛特地到停泊在锦江上的船上去为他送行。薛涛为元稹摆上酒菜,二人相对无言。元稹当时的心情也是十分复杂的,接到调令返回长安,不知前景如何,心中虽然爱着薛涛,又怕连累她,因为薛涛的心太细腻、人也太娇弱。薛涛深情地望着元稹,一心想和好如初,跟随他走遍天涯,可一个女子却难以开口。就这样,船启程了,薛涛站在岸边,默默地看着船的离去,脸上已是泪洒千行。 元稹离开后,薛涛已经没有了寄托,痛苦缠绕心头。对自己的行为十分后悔,于是把自己对元稹的万千思念通通写在了诗笺上。她用自制的诗笺写了一百多首情诗寄给元稹,“芙蓉新落蜀山秋,锦字开缄到是愁。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表达了薛涛对元稹无尽的思念之情。元稹接到薛涛的诗后,为薛涛的真情所动,使埋藏到心底的感情又萌生出来。“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表明了元稹依然爱着薛涛。 由于蜀山悬隔千里,元稹再也没有到成都来。后来,元稹调任浙江,遇到了另一个才女,就与其结百年之好。薛涛得知消息后,痛苦之情无以复加,发誓终身不嫁。薛涛后半身的作品,大多是幽愤的感人之作,主要是她失恋的缘故。 现在滨临江边位于望江楼旁的濯锦楼,在清嘉庆年间修建时,设计成一船舫形状,就是为了纪念薛涛为元稹送行而建的。薛洪度如果在天有灵,看到千年后,后人对她如此尊重,栖息于锦江边的灵魂一定是知足了。 |
转自:http://ghwwghww.spaces.live.com/Blog/cns!F15A8339FA9AF3D4!122.entry46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