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锦里 |
[游记]锦里 |
2008-05-22 sina.com.cn |
锦里 2006-11-25 11:23:17 大中小 去武侯祠的路上,一个学生告诉我们,锦里是成都的一条特色街,就想去看看。锦里就在武侯祠的隔壁。夜幕中的武侯祠像一个熟睡的老人,肃穆凝重。经过武侯祠的大门和围墙,我感觉有黑色的浓雾在头顶上空盘旋并在方圆几十米内蔓延。再往前走,浓重的黑色中出现一团橘红色的氤氲之气,直觉告诉我,那就是锦里了。 锦里汇集了一些成都地方和民间特色的东西。建筑是仿古的,飞檐垂柱,斗拱翘脊,雕梁画栋,琉璃溢彩,木门窗上红漆是崭新的。各个店铺都是灯笼高挑,使整个锦里沉浸在橘红的暖调中。 挤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眼睛很忙,一些新奇好玩的东西总是会牵引人的视线。木雕的小娃娃,孔明扇,奇形怪状的脸谱,表情生动的人偶,热闹的皮影戏,西蜀第一街的石门楼,诸葛连弩。流连在各个小店铺前的还是外地人比较多。当然,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成都的几天,从未在锦里之外的其他地方见过这么多的外国人。但是在店铺间游走的外国人少,他们大都坐在锦里酒吧门口的椅子上,操着不同口音的英语在聊天或喝啤酒。锦里就是这样的一条街,混合了民间工艺品,酒吧和地方小吃,汇集着天南地北不同肤色和语言的人。 我们走累了,去了锦里的一个酒吧。酒吧里光线很暗,有香蕈和木头混合的味道。我们上二楼,侧身坐在窗户边,信手推开木窗,听咿咿呀呀的声音,一时间有些恍惚。探头看楼下,想着应该看到满街穿着长袍马褂的男人和脸敷脂粉头上插花的女人了。不想,却是楼下几个老外的金发白发和秃顶。收回目光,恍如隔世。 酒吧也是锦里的风格。木质雕花的桌子,是中国风的;墙壁上的贴画是西方风格的,印象派或抽象派;米酒、青瓷小碗是中国风的,红纱幔帐摇曳的也是古典的温婉,但可惜没有丝竹悦耳,只能听流行歌了。每张桌子放一盏灯,烛光柔和,随烛光晃动的却是专属于午夜酒吧那种躁动不安的气氛。 锦里的入口立着一块石头,上书:锦里古巷。从锦里转一圈出来,再看上面介绍锦里的文字,感觉像读悼词。锦里仿佛一个远古的故事,永远都不可能在现实中重演,我只能从孤独的“西蜀第一街”的石门楼上追悼一下逝去锦里了。或许现在的锦里比它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像个闹市。它的历史的意蕴和内涵被我们现代人拿来做了一个场景(即使这个场景让我觉得像皮影戏一样虚假),这个场景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满足了市民和大众的狂欢。中国人也罢,外国人也罢,本地人也罢,游客也罢。我们在一条仿古的街里自得其乐。这时候,我有点怀念西安的书院门。有点土,有点旧,有点荒凉,有点落寞,却把陕西的风土民情、文化的古朴厚重演绎的原汁原味。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81a44e010005t5.html19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