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后一篇:丹蹊访道游记之武夷山 踏寻白玉蟾的足迹 |
[游记]后一篇:丹蹊访道游记之武夷山 踏寻白玉蟾的足迹 |
2008-06-27 sina.com.cn |
丹蹊访道游记之武夷山——踏寻白玉蟾的足迹 2007-08-03 20:50:12 大中小 前言 余生性愚钝,无有所长,但平生喜游山水,雅好宗教空灵之学,尤羡李白、徐霞客等云游慕道之风。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那种“寻仙访道,仗剑去国”的寄情山水之乐的生活是我一直所羡慕的。无奈春去秋来,岁月不居,人生三十三年的岁月中,命运的坎坷,生活的奔波,让很多宿时的理想都成为梦幻了。这些年流浪在外,走过的山,走过的水,经历的人,经历的事,太多了。堪叹泰半已成为过眼云烟,惟有依稀的记忆长留心空脑际,不时激起阵阵风声水响,洗涤着我少年的崎岖、青年的坎坷和以及进入壮年后的忧思和情怀! 只是萦绕心头的一点宿愿依然未断,不知在何时又会在内心底处涌现出来,每当人生有重要决定和重要转折关口出现的时候,我都会选择云游,经过几年道教教团的郁闷生活后,我想是该我再出去走一走的时候了…… 原计划这次云游十座名山,把这些年一直想去的名山这次都走遍了,也把以前写过的丹蹊访道游记的后续篇在补完,因为二零零三年写过那篇白云观游记后,就有很多道友经常会问游记的下篇什么时候出来?这一拖就是四年了。有些惭愧,因为这些年在教团宫观里呆得有些麻木了,笔也秃了,情绪也没了,更没有什么素材好写了。故此也想出去走一走,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玩的见闻写出来,也跟广大道友乐一乐。受卡尔. 因此,从四川回来后就迟迟没有动笔写游记,因为不知道怎么写,也没有什么内容和素材好写,总不能写成单纯的风光散文或者流水帐的日记吧。但是,很多道友一直在向我询问游记什么时候写出来,而且之前牛皮也吹了,也承诺云游回来要写些游记类的东西给大家闹一闹。所以,没办法,赶鸭子上架,也要写点东东。后来想想这游记怎么写呢,总不能编故事骗大家吧。而且我文学水平有限,一只秃笔也不可能让其生出花了,那就随便发挥吧。没有什么好写,我就把旅游行程所走的地方加一些道学知识拼凑成个四不象的游记出来。只是希望有从来没接触过道教的这一代年轻人,看到我的游记如果能对道教生起信仰,并生起兴趣来,就算是写此游记一点目地和微不足道的功德了。至于广大在道学领域侵淫多年的道友和前辈们,如果看到我这种幼稚的游记,哈哈一笑就好,那样我心理平衡,也能减少些羞愧心,毕竟“不笑不足以为道”,我以此来减轻心里压力,呵呵。 这次我走了七八座名山,道教的名山也有,佛教的名山也有,我就挑我感受比较强烈的武夷山先写起吧,以供君贻笑大方! 另外,也欢迎列位看官对我游记中不成熟的思想和内容提出意见和批评,欢迎到我的论坛“中华丹道养生家园” http://sh.netsh.com/bbs/21308/,发表评论! 丹蹊 2007-7-20 武夷山——踏寻白玉蟾的足迹 神府雷霆吏,琼山白玉蟾。 千古蓬头跣足,一生伏气夕霞。 一.对武夷山和白玉蟾的向往 对武夷山的向往,是开始于我的高中时代。那时我沉迷于还珠楼主李寿民构造的武侠神幻世界里,对武夷山的了解也是从《蜀山剑侠传》开始的。那时候正是气功热的时候,那时的我有点像老《仙剑情缘》游戏中的那个主人公“景天”,满脑袋都是对神话世界的向往,对气功的痴迷,对“御剑飞行,载酒江湖”等的憧憬,基本上我们这一批走上道家信仰道路的狂热分子都是从这个模型里走过来的。 那时看的《蜀山剑侠传》还不是还珠楼主的原本,是香港作家倪匡改写的简化本,叫《紫青双剑录》,后来我才在市面上买到《蜀山剑侠传》的原本。《蜀山剑侠传》里面到没有写过白玉蟾,但还珠楼主在里面以妙笔生花之式编写了一个叫谢山的武夷散仙和他收养了两个仙童般的养女,仙都二女——谢璎、谢琳,还珠楼主大肆笔墨渲染了武夷山的美景仙境,以及有关于仙都二女——谢璎、谢琳离奇曲折的神幻故事,写武夷散仙谢山参禅悟道,被芬陀大师以“一音演法”而悟破源流,写仙都二女去认母,二女至情破执忍大师的“情关横木”,最后母女相认…… 对武夷山和白玉蟾的清醒一点的认识是在几年后对道学有点认知之后的事情了,知道了小说家编造出来的东西多不可信。那时候看了一些有关道家南派和神霄雷法的东西,对白玉蟾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知道白祖是童真入道,一生云游山水,苦心励志,是道教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大成就者(关于白祖的生平和历史活动我会在后面内容中介绍)。但我对武夷山的兴趣不大了,认为那与天下的名山一样不过是个风景区而已了。对武夷山的在重新产生兴趣,是在看了厦门大学詹石窗教授写的一本叫《易学符号与道教》之后(书名记不太清楚了)。里面介绍白玉蟾祖师和他的止止庵,并介绍了山水之境中的“止止”之美,好像还说了武夷山止止庵是天下风水最合局的绝妙之处。那时候我对风水学很感兴趣,关于“止止”之境跟我头脑中思索的风水原理概念不谋而合,又勾起我想去看看这天下最好风水之处的武夷山的念头了。 完成宿愿,亲身到武夷山是在今年(2007年)六月十日晚上的事了。从浙江义乌做的长途客车,到武夷山景区已经是晚上十二点多了,还下着大雨,背了个大包,里面装着从义乌买的野营帐篷睡袋啥的,很沉,当时很狼狈,很晚不知道去哪里,就在一个楼檐下躲着避雨,有出租车司机开车过来问我住店不住店?一问太贵,我也住不起,也怕挨宰,当时心理核计反正也浇不死,在外面站一夜得了屁的。后来又困又乏,坚持不住了,就往前走,命挺好,没多久看到个网吧,也没管自己是否穿着奇装异服,就进去了,吧台服务员见到我像见到火星人一样(估计没见过道士,就算见过估计也没见过这样狼狈的道士,至今我对她还表示歉意,希望没吓到她),在网吧花了九元钱包个包厢,也没怎么上网,睡到天亮。为啥把这段狼狈的经历写得这么详细。就是希望如果有和我一样的又穷又酷的道友也想去云游访道,要想省钱就去住网吧,经济实惠,把电脑电源一拔,还能给手机充电,多好。还有一个经验,网上总看到有介绍带帐篷自助旅游的驴友,我现在知道了,不能在城市里面搭帐篷,容易摊事情,城管地痞好事者太多,估计你们都比我清楚,这点破事算是这个游记的过渡,就写到这了…… 二.寻梦止止庵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前身为崇安县,风景名胜区主景区方园6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米,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之美誉。 武夷山风景很多,但我心理无暇顾及,直奔心目中的白祖住过的止止庵,因为在我心里,仿佛它就代表了武夷山所有的一切。 止止庵就位于武夷山九曲溪的一曲溪畔大王峰西麓,左则大王峰,右有铁板嶂,面对虎啸岩,三面穹壁,前临一曲碧水,被称为“不深而幽,不高而敞”的仙家胜地。这里水光石后,可谓依山傍水,风景绝佳。更为重要的是,止止庵是古人乘竹筏畅游九曲和入山门瞻仰玉女峰、登天游的第一站,故历来被视为“重洗仙颜”之处。这里神话传说众多,传说在上古时代,这里是皇太姥和武夷山十三位仙人中的张湛和女仙鱼道超、鱼道远的修炼之所。晋时就有名道在此修炼。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任住持之际为该庵发展鼎盛之时。他在所撰的《止止庵记》里畅叙其中之乐趣:“云寒玉洞,烟锁琼林。紫桧封丹,清泉浣玉。铁笛一声,群仙交集。螺杯三饮,步虚冷冷。青草青,百鸟吟。亦可棋,亦可琴。有酒可对景,无诗自吟心。神仙渺茫在何许?盖武夷千崖万壑之奇,莫止止庵若也。” 到止止庵要从武夷宫下车,进到万春园走石径约十分钟就到。我下摩托车后,就急不可待的向人询问止止庵走法。因为昨夜刚下过雨,地面湿润,去止止庵要走九曲溪旁的小石道,路很滑,几经回绕,终于来到止止庵,心理激动万分。 我没有急着进庵,先把身上的背包卸了下来,在庵外的石凳上歇了许久,平息下抑动不止的心…… 这时一个穿白色唐装的人从庵内出来,看到我在庵外坐着,也没有进庵,欲言又止,仿佛有话要跟我说,但什么也没有说,他转身又走进庵里。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庵内的工作人员,看到有远来的道士,不知道我想做什么,想跟我招呼一下。 我随即也走进庵里,看到刚才的那个人坐在门卫室里,他朝我微笑了一下,还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进门处有个神龛,供奉着庙里的护法神,我把包裹放下,按道士进观的规矩,朝拜了护法爷。朝拜完后与朝我微笑的人攀谈起来。从他的交谈中,我简单的知道了一点止止庵目前的状况。这是一处正一派的道场,目前还在兴建之中。庵里的工作人员不多,他们都是双重身份,既是庵里的工作人员也是庵里的正一派道士。因这里毗邻江西上清镇的龙虎山不远,止止庵在筹建时组织了一批小道士到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培训,学习正一科仪和道教知识,培训完毕后就把他们安排在止止庵从事宫观内的工作。以前这里的正一派道士很多,但因为在兴建止止庵过程中,财源几度紧张,建设也是在时断时续的过程,这些小道士就陆续都走掉了,只留下少数在这里坚守阵地。 听到这些,我倒是有些意外。没意外别的,就是没有想到止止庵是一处正一派的道场,我原以为止止庵应该是一处全真派的道场呢。之前,我在福建也住过几年(那时我还没有入道教),对福建道教也有一点零星了解,福建是一个正一、全真道教并存的省市,但在我印象中,闽北地区应该是全真教的道场居多,尤其是在有悠久道教历史的武夷山更应该是全真教占主流了。我对正一派了解得不多,接触得更少,以前只看过张金涛写的《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头脑中对天师正一道有些模糊印象,在有就是对张道陵、张鲁等天师祖师有些书本上的认知外,别的就一无所知了。这倒是我平生第一次来到正一派的道场和接触正一派的道士。(后来因为兴趣所至,朝拜完武夷山后,我专程去了一趟龙虎山和嗣汉天师府,还买了个正一道士带的九梁巾套在自己脑袋上,冒充了几天正一派道士,呵呵,这是后话,如有心情,我会在以后的游记中写一写。) 我随即问这个工作人员,我可否在止止庵挂单一天?他说应该没问题,但他表示自己做不了主。他随即把我领到了供奉白玉蟾祖师的易经楼主殿,他向我引见了在这里值班的一位于姓道长,他就离去了…… 我把自己的来意与这位于道长说了。当时正有香客,于道长忙着接待香客,让我不要着急,先让我把行囊放在大殿里面,他表示他会有安排。他跟我说完几句话,就忙着答对香客去了。 在安道士的带领下,我们游览了止止庵内的景色和胜迹。止止庵是个有很多妙处,有着悠久神话传说和道教遗迹的地方。有三处地方,引起我很大的兴趣。一处是供奉白祖的白真人祠,是最早供奉白祖神像的露天凉亭。第二处是白玉蟾祖师炼丹井,是一个石头覆盖在上面,周围砌有石制围栏。第三处就是一处隐藏的仙人闭关洞,据传有隐修的仙人在此洞闭关,至今已有八百多年了。 白真人祠位于止止庵的最后部分,坐落在大王峰下。这里幽雅静谧,是游人少到之地。只是可惜,为照顾进庵的香客方便朝拜白玉蟾祖师,白真人祠中的白祖神像现在已经被挪到止止庵的前殿去了,现在只留下一座空空的祠堂在那里。安道士给我领到这里时候,我还不知道这里就是最早供奉白玉蟾祖师的地方。只是凭借一种强烈的感应,感觉这里就应该就是当年白玉蟾祖师修真的地方。我就对安道士说了。安道士听了很惊讶,他说是啊,这里就是以前供奉白祖的地方,并跟我说白玉蟾炼丹井就在祠堂前面。有些可惜,其实凭我的感应白真人祠这里就是整个止止庵的“玄关”之地,现在留下一座空空的祠堂,有种“仙人已乘黄鹤去”的感觉,让人有些慨叹不已。随后,安道士又领我去看了池塘后面的止止庵重修碑记,在这个过程中安道士还向我询问了关于止止庵风水格局的上的一些事宜。我把自己的想法简单与安道士说了说,安道士表示没办法,有时候考虑到现在宫观的对外功效,人愿随不了天愿,以后再考虑在这里兴建别的建筑,以弥补缺憾吧。 不过,我心理当时到产生个想法。心想我今晚哪也不去,我就在白真人祠把帐篷支起来,在这里打坐一夜。“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能在白真人祠打坐一夜,体验一下与白玉蟾祖师精神相往来的境界,也不枉我今生来白祖道场一回吧! 游览完止止庵的大部分建筑和景色后以临近中午,我与安道士一行人分开,自己一人又溜达回前殿。这时,于道长从易经楼跑出来。连向我说:“抱歉,抱歉,刚才太忙,怠慢远方的客人了。”唉,于道长的热情,让我感动而又惭愧。跟于道长我们在一起攀谈了一会,又让庵内的小道士给我们照了几张相,就一起去止止庵的斋堂用斋去了…… …… 三.夜宿白真人祠 下午,于道长安排我到止止庵的丹房歇息,我谢绝了。我把想在白真人祠搭帐篷,在外露营的想法跟于道长说了。于道长执意不肯,怕那样怠慢了我。不过,在我一直要求下,于道长看出我是真心想睡外面,就成全我的心愿了。还把大殿内的蒲团借给我一个用来方便打坐,又到门口的流通处给我拿了两个很粗的蜡烛,作为夜晚照明用,我那个高兴劲儿就甭提了…… 自己一个人忙碌,弄行囊,扎帐篷…… 这白真人祠真是个清幽的好处所,这里静谧雅致,茂竹修林,游客少至,一股山溪从大王峰上汩汩而出,汇成清泉,在白真人祠前绕过,叮咚有声。加上昨晚的夜雨,地面水汽氤氲,恍如置身仙境,让人遐想连连。 搭完帐篷,我在帐篷外面静坐了一会,感觉困意袭来,是该休息一下了。昨夜还在嘈杂的网吧里栖息,今天就来到在这样的仙境,反差之大,不做梦都会都会让人产生梦幻般的感受,真的进入梦乡,说不定真有什么“仙都二女”清踏莲花或者武夷散仙踩着祥云御剑进入我睡梦而来呢!我钻进帐篷,做我的美梦而去了。 …… “当时明月在 …… 借我睡觉做春秋美梦的工夫,介绍一下白玉蟾祖师的生平和他在武夷山的活动…… 白玉蟾,南宋道人。本姓葛,讳长庚,祖籍福清,生于琼州,其母白氏以玉蟾应梦故名。白玉蟾是金丹派南宗第五祖,推动了内丹理论发展,是道教史上颇受称道的人物。白玉蟾除了是一位在道法上有卓越成就的人,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诗人和艺术家。他擅长书法,工于隶篆、草书,尤好梅竹兰,有学者称他“随身无片纸,落笔满四方”。白玉蟾一生还写了大量的诗篇和丹经典籍。白玉蟾在文学、道学理论等方面,在继承和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有重大的建树,特别是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有着特殊性的地位。 据传白玉蟾天资聪敏,童年时即熟读了《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诸经,10岁考取童子科,可见白玉蟾聪颖过人。年仅11岁的白玉蟾在罗浮山向“泥丸真人“陈楠学道。相传他20岁时即能够呼风唤雨。在他19岁那年就寻师访道来到武夷山,白玉蟾一生对武夷山情有独衷,尤其是止止庵,一生共计有十三年长住与此。晚年的白玉蟾,声名日隆,道法更加精深。武夷山,群峰劈地而起,秀拔奇伟,千姿百态,境内九曲溪三弯六折与山峰之间,两岸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石峥嵘,山水交相辉映,勾成了一幅“碧水丹山“的美景,这一切都吸引了白玉蟾。白玉蟾也乐居其中“年来欲问长生决,止止庵中养太和。” 生活中的白玉蟾赤脚蓬头,餐霞饮露,一派仙家风度。登坛说法,吐语不凡,挥毫命文,思量若泉涌,三教书籍,谈吐文章,频频引经据典,令人瞠目结舌。他时而舞剑、试茗,时而抚琴、书画,时而饮酒、交游,时而炼丹、祈雨,时而驱邪、治病…… 正如台湾道教学者萧天石先生在辑编《白玉蟾全集》时评价白玉蟾那样“为道家南宗正统,丹鼎中最杰出之仙才。自幼厌秽风尘,臊膻名利,慕长生久视之道,喜神通变化之术,长游方外,沉潜性命,尽得紫阳、泥丸之密旨。宗大易而道阴阳,尊德性而趋禅樾,世称其出入三氏,笼罩百家,乃神仙家中震古烁今人物” 武夷山在道教史上高道频出,白玉蟾与武夷山道友交游酬唱广泛。今纪录于下: 白玉蟾在武夷山栖止期间,黄季长、陈丹枢、刘妙清、苏森、陈洪范、詹琰夫等与之交往甚密。 黄季长是见诸《白玉蟾全集》中首位为之作文的武夷道士。黄季长善治痈疽,白祖热情洋溢地称赞他:“今黄季长之为人,则榆拊、扁鹊辈也;” 陈丹枢(丹枢先生)、刘妙清(刘心月)是师徒俩,在武夷五曲云窝铁象石上结庐修炼,绝粒辟谷。白玉蟾《云窝记》云:“丹枢陈先生辟谷不粒,年已七、八旬,方瞳漆发,其颜犹童,未知何许人。而终日凝神不语,兴寝笑谈与常人异,所附身仅一破衲。”刘妙清,东阳女道人,身甚贫,年少美丽,不幸沦落风尘。末后猛省,入武夷山欲师事陈丹枢。陈丹枢以修道艰难清苦试探她,“历试以枯淡,复语之以风俗薄恶,又言居岩谷之难如此,学道业之难如此,诛茅戮草之难,馈粮给膳之难”。刘妙清沉默良久,坚定答复云:“粝粒可以为粥糜,弊纨可以为垢衣,藜藿可以餐,芋可以炊。但欲觅片地可以安茅茨,编兰而为蓑,榾柮之火亦可煨,无使雨我头,无使霜我肌。父母未生前,寒暑何所思,枯骨既火后,无复可诉饥。山中已如此,辨道亦可宜。”这种恬淡简朴的修道精神深契陈心,因为陈丹枢本人就是“草庐道人贫彻骨,一庐潇洒空无物”,所以他最终接纳刘必清为徒,“妙清亦作数椽茅屋,栖附先生之庐,取名曰棘隐。盖取何仙姑所谓‘幽居山林间,荆棘隐此身’之句。青松翠竹,潇洒修然,鹤唳猿啼,寒烟漠漠,风魂月魄,潇洒无际,此棘隐之乐也”。白玉蟾对陈丹枢、刘必清之道行诚然心有戚戚焉,以至于不惜笔墨,为陈、刘师徒做了《云窝记》、《棘隐记》、《题丹枢先生草庵》、《题刘心月刘妙清入水而逝吊以一章》、《棘隐壁三首》等诗文,赞许他们清心寡欲、自然道化。 武夷山冲佑观主管苏森。苏森自号“懒翁”,白玉蟾喜与之交好,结为至友,作《孏翁斋赋》、《见孏翁》、《赋呈孏翁二首》、《薄暮抵孏斋酕至醉迟明有诗以控感怀》、《呈孏翁六首》、《又和孏翁》等以赐。苏森则作《跋修仙辨惑论》,记述了白玉蟾的一些事迹。 陈洪范,字天锡,道号造斋,住居“武夷之山,元化之洞,冲佑之观,静廉之庵”,“生平于琴书外,偏有橘僻(‘僻’通‘癖’),酷嗜橘林,又多种橘”。陈天锡托人请白玉蟾为文发明橘隐之意。白慨然应允作《橘隐记》,洋洋洒洒近千言。文中谓:“古人所以隐于松者,盖欲示其孤高峭劲之节;古人所以隐于柳者,盖欲彰其温柔谦逊之志。”“吾意其(陈洪范)所爱者,非爱橘也。盖喜吕真人譬金丹之意。” 詹琰夫,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人,字美中,世代簪绂,胸怀宽广,时人谓之为英杰,平时好道,一旦感叹浊世仕路多厄塞,不如结方外友,从事井灶砂汞之学。适逢白玉蟾自广闽出而至武夷,有披榛诛茆之意,颇契詹美中求道之胸臆。于是,詹琰夫出余财余力,搜访止止庵旧地,辟几百年不践之苔,刬三五里延蔓之草,于嘉定丙子之王春(1216年)重建止止庵,并延请白玉蟾居此主持。 …… 在帐篷里睡到下午五点我才起来,可能是太乏了的缘故,一觉无梦。起来后,伸伸懒腰,散步去了。 在止止庵大殿前面又碰到于道长,他找我去斋堂吃晚饭。挺不错,下午睡一大觉,中午的午饭还没消化掉,就又吃晚饭了。晚饭比较丰富,口味辛辣,有点类似江西菜,比较适合我。唯一不爽的是斋堂门口有条大黑狗,总是虎视眈眈的看着我,我心里犯嘀咕,我也没惹你,你老瞧我干啥? 吃完晚饭后,无事可做,止止庵这两天还没有电,天又很阴,我早早就又回到白真人祠。 太阳落幕下的白真人祠显得尤为静谧,止止庵内已经没有香客,可能是停电的缘故,那些工作人员也不知道都跑到哪里去了,白天威严无比的大王峰也显得模糊不清了,想起以前一首扯蛋的诗“远看青山黑糊糊,上面细来底下粗,有朝一日倒过来。底下细来上面粗。”此时的大王峰,就有点像这首破诗形容的那样,心理止不住有点想乐的感觉。 我把蜡烛点起,黑暗中有一点光明在摇曳中晃动。此时,天还没有完全黑掉。我心里寻思干点什么好呢? 一歪头,看到从大王峰上流淌下来的山泉,主意来了。下午品尝了一下泉水,甘甜无比。此时无人,估计干什么都无人喝彩,何不回归大自然,到那山泉水底下美美的洗个山泉澡,岂不美哉?如果像《西游记》刚从花果山出世的孙猴子一样,在水里再来两个倒立空翻,更不乐乎? 我生性愚钝粗鄙,向往庄子的那种泥牛曳尾的自然之乐,不过还是没有想到,万事可不都是向我想像的那样洒脱…… 这个泉水,凉得很,浑身激得都是冷战,三下五除二,我从水里爬出来,还不知何时激怒一群蚊子。唉,罢了,还是有机会学学庄周到泥潭里去摇尾巴,这个洗山泉的自然之乐还是不如洗淋浴来的更爽些。 拿着手电,从大王峰下七绕八绕又返回白真人祠,天以完全黑下来了。 我定了定神,经过刚才在大王峰的狼狈经历,心有点安下来。 我把蒲团放好,盘腿坐了上去…… 四.止止庵里话“止止” 吸风玄圃,饮露丹青。 《彖传》云: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庄子》亦曰: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法华经》云:止止妙难思。 《风水原理.卷五》(石在天著)云:气之流转起于“震”,终于“艮”。“艮”谓之“止”——凡“止”者,乃为“气终”之象也;忽然得外来一气感应,此谓之“通”——凡“通”者,可点化“气终”之象,使之“止而能通”也。凡天地之气,不能独大,必有所限——“能止”者,限在“思不出其位”;“所止”者,限在“力有不及”。故《易》言:阴阳二气“上下敌应,不相与也”。 白玉蟾在其理论中认为:是知三教之中,止止为妙。止止之名,古者不徒名止止之庵,今人不徒复兴。必有得止止之深者宅其庵焉。然则青山白云无非止止也;落花流水,亦止止也;啼鸟哀猿荒苔断藓,盖是止止。意思若未能止止者,参之已有止止。所得者政,知行住坐卧,自有不止之止。非徒滞枯木死灰也。予特止止之辈也。今记此庵之人同予入止止三昧,供养三清高上天一切众生证止止。止止,非止之止。止实谓止之止而已矣。’ 白玉蟾宣称自己乃是‘止止’之辈,这就充分表明了他的修行是以‘止止’为要义的。‘止止’首先是抑制非分念头,使纷繁复杂的心思归返,由杂而还纯,达于‘至一’。在白玉蟾的心目中,止止修命法,不是一刹那而过,而是贯穿于生活的一切方面。一个修道者应该懂得在日常生活起居中运用外界事物作媒介,来抑止不正之念,使自己的心灵定位在求道的轨道上。从这个立场出发,那就可以把周围的一切事物都看成行止止之道的手段或锻炼自己心性的‘熔炉’。所以,他把青山白云、落花流水以及啼鸟哀猿都当作‘止止’。 白玉蟾在他的整个修为体系中也处处体现了“止止”思想。他主张: 一.止于物境,以物洗心 二.心物俱忘,道由真显 对境无心,对心无境,这实际上就是忘情于物我。对此,白玉蟾进一步发挥说:‘人与山俱化,山与人俱忘。人也者,心也。山也者,心也。其心也者,不知孰为山,孰为人也。可知而不可以知知;可见而不可以见见。纯真冲寂之妙,则非山非人也。其非山非人之妙,如月之在波,如风之在竹,不可得而言也。’白玉蟾这篇解说,客人非常满意,以致当面表示:‘请事斯语,当从先生游。’白玉蟾所说,归结起来,其大旨就在一个‘忘’字。在眼前,为什么有山的存在,有人的存在,就是因为人心的作用。 三.景随主化,因景寓玄 (丹蹊注:以上部分内容取自网上改编整理,予以使读者明白“止止”之妙意,以明白祖取其修真处所为“止止庵”的苦心。) …… 这些年养成的习惯,每当到一个山水绝佳之地,我都喜欢找个安静的地方,静静盘腿坐一回。只是现如今山水风光之地,多是风景区了,喧闹嘈杂是现在景区的共性,很难在有闹里取静之处,像陶渊明的诗中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能何尔,心远地自偏。”这做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的闲情逸致的超脱还可以,但我们这种以信仰行持为人生归宿的人来说,除了对心灵上愉悦超脱以外,更多的还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来作为身心修炼的场所。 今晚,在白真人祠夜宿,就是这么一个难得的机缘啊! 对于静坐中的体验,可能每一个修真者都不一样。经过这些年在修真领域里的打转,我现在更趋于平淡,也不愿意过多的说自己的感受,因为要避免“怪、力、乱、神”之嫌,毕竟静坐修真中的世界于现实有很大不同,每个人的感受也不一样,你的一些太奇怪的感受说出来,有些初入道的道友可能会因此执着与此迷进其中而不能自拔。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更是要对自己的语言负责。 我只透露一点在白真人祠打坐过程中的感受,大家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去那里亲身体会。 白真人祠那里气场有玄关,此地除了有八部正神守护以外,还有历代修真的精灵汇聚在此,是个祥气和煞气并存的地方,静坐初时头脑中涌出很多图像,身体有大动之感,到后半夜,身体畅快淋漓,出现地天交泰,蟾光徐徐,短暂瞬间有时光交错的感受…… 这是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因为没有了月光,也没有了紫霞仙子的宝盒,但却有一个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美好体验…… 让我想起江户时代日本的白隐禅师,雪夜中的禅师在静坐,听着落雪的声音,与天地浑然一体,与万物一起并寂,只有雪花在无垠的静谧里落下,那雪落的声音是来自心底,是来自于万物的无声…… 在这个迷失的世界里,是否你也在渴望这样的一种精神往来呢? 当传统被遗忘,当信念被抛弃,当精神的家园被丧失,当漂泊的灵魂被迷失的时候…… 我们每个人是否也该寻找一下活着的真实的自我了…… 第二天早六点,我收拾好所有的行囊,静悄悄的离开了我心目中神圣的止止庵…… 五.误入桃花源 恍惚仙子问津处,疑是桃源入梦来。 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中记载了一个捕鱼为业的武陵人误入桃花源的故事,牵动了多少后世人对桃花源的向往和憧憬。从此,桃花源就成了世外桃源的代名词,那里没有纷争,没有罪恶,没有痛苦,没有人世上一切的丑恶和苦难,那里有的只是美好,有的只是大同世界所有的理想和希望。尽管人们对桃花源这样的地方充满了无穷的遐想和憧憬,但当回归现实的残酷和无奈的时候,我们却更愿意相信桃花源那只不过是诗人的虚构罢了。 不过,我的此次武夷山之行,却仿佛如武陵人一样,有误入桃源的惊喜,那就是我来到了武夷山的另一处景区——桃源洞,一个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模一样的地方。 从止止庵出发,是早上的六点,天刚刚亮不久,我没有看到止止庵的工作人员,也许他们还没有起床,我没有吃早饭的习惯,不想惊动人家,离去时没有向止止庵的道长们打招呼,悄悄的走了。走出止止庵,在武夷宫又顺便游览了其他一些景点,这里不多谈了,因为在昨天和于道长的谈话中我知道在天游峰景区有一处全真派的道场——桃源洞道观,我出了武夷宫就坐车赶往天游景区了。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7c7210100099r.html112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