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的V型山体) 笔者认为,仅山体形态还不足以概括九华山风景区整体地理空间的全面情况。如图所示,在较完整的形态层次上,九华山的V型山脉和西北的“柯村-庙前-杜村”盆地构成了一个整体,而且恰好是虚实相生、阴阳相济的一个类似太极图的关系。有趣的是,在九华山山体部分,九华街盆地正是太极图中阴眼的位置,作为阳中之阴,起到点睛的作用。在功能和景区地位上,九华街确实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同样巧的是杜村柯村的盆地里,差不多对应位置也有一座小山包:象形山。它在盆地部分也可能起到重点景观的作用,不过目前杜村-庙前还没有纳入正式的景区范围。笔者认为如果日后将其纳入景区,此点将是很重要的景观点。(图2九华山风景区的地理空间结构) 将这一范围作为九华山风景区的主要区域,并非笔者附会,而是在清末已经如此。虽然当时没有航拍技术,但清代《九华山志》 的《九华山水全图》所绘九华山,对于总体实际的地理关系是相当清晰的,不但较为准确的画出了水体、前山、后山以及周围盆地的形态关系,而且其所取范围基本是一个完满的圆形,将山脉与盆地都包括在内,基本的范围和格局与航拍图相符。既然称为全图,可见传统上对九华山的划分就是以相对完整的地形区域为基准的,包含了杜村等周边空间。而且图中杜村附近也颇有一些寺庙和景点。(图3《九华山水全图》) 这一地理空间格局当然并非人为,但是其形态的天然丰富性却客观上对九华山景观特色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正如宗白华所说,“中国人最根本的宇宙观是《易经》上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画面的空间感也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 这种虚实相生并且紧密咬合的形态,天然的符合中国的审美传统,有利于形成丰富的层次和既变化多端又统一和谐的审美关系,这正是九华山风景形成的基本条件。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上去分析这一形态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