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弋江水:青弋江采风系列-上(谈正衡) 本文已参加“我的2008-我记录”活动 2007-10-31 09:27:39 大中小 标签:我记录城市印象文学/原创文化感悟随笔谈天说地旅行青弋江 (一)风情溯源 青出之于蓝而胜于蓝。只有当你亲眼一睹青弋江的风采,始信恰到好处便这一个“青”字。湿漉漉的青,飘飘逸逸的翠,浪粼粼荡漪开来,是那清纯娟秀处子般含情脉脉的蓝。而当暮春三月,细雨微风,千里啼莺,柳烟笼翠,河面上若即若离一层蒙蒙青雾,则分明又是一个怨春的少妇。夏日傍晚,潮水上涨,一排排繁茂浓密的岸柳,半截身子浸在水里,泊下碧透沁蓝的荫凉;河心里流动着飞鸟,流动着云锦,流动着两岸圩堤上高高矮矮的房影。渔歌唱晚,牧笛悠悠,多层次的炊烟,升华为无声的音乐。乌篷船上少女的双浆,荡起缕缕青丝柔波,也荡起了迷蒙温馨的旋律……追根溯源,自然是黄山养育了她的韵致,徽水涵蕴了好的活澹。在那些郁郁葱葱的黛色山峦间,晶晶珠露,淙淙林泉,合着鸟语花香,汇聚成一川碧水,朝飞红云,暮融青峰,才流淌出这蜿蜒千里、销人魂魄的秀色! 青弋江古名清水,又名泾水、冷水,与四川的青衣江仅一字之差。清粼粼地流淌在皖南的青弋江,发源于黄山山脉西南部,为长江右岸主要水系之一。它的上游舒溪河源自黟县西北,方家岭北水为正源,清溪河为主河道,东北流至泾县境内接纳徽水后称青弋江,在芜湖市中江塔下入长江,全长275公里,流域面积7105平方公里。青弋江上游与太平湖相通,中下游与漳河、水阳江、姑溪河连接,还同泾县安吴渠、南陵柏山渠两条人工灌溉渠相通,构成了纵横交错的水网地带。青弋江南高北低,长度虽短,总落差竟有410米,是长江中下游沿江中小支流中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共建有陈村、纪村等200多座中小电站。青弋江上游和中游为山区,自芜湖县西河镇以下为水网圩区,河道交叉,水网密布,水流关系十分复杂。青弋江下游流量的80经分流河道资福河、上潮河分流由漳河入长江,经赵义河、杨青河分流由当涂入长江。因此青弋江干流在平面分布上形成上宽下窄、自上而下逐段收缩的独特现象。 唐代开始即见诸史籍的青弋江,自古以来就是"舟楫世界",是皖南人往返南京、芜湖等地的交通要道。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李白在青弋江乘舟游泾县时曾在他《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中精彩地描述了当时的景况:“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白波若卷雪,侧石不容刁。渔子与舟人, 撑折万张篙。”碧水萦流的青弋江,沿岸风光如画。上游江水蜿蜒曲折地奔流在丛山峻岭之中,两岸千嶂壁立,翠岫凌空,奇秀多姿;下游自泾县至芜湖,水流平缓,清澈如镜,两岸良畴美田,阡陌如绣,人行其上,如游画中。青弋江秀丽的风光,曾倾到过无数诗人。李白《泾川送族弟享》一诗中有:“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是说浙江著名的风景胜地若耶溪相比青弋江,也要逊色许多。李白曾三次游览青弋江,留下了20多首动人诗篇,在《与谢良辅游泾川陵岩寺》中,他写道:“乘君素舸泛泾西,宛似云门对若溪。且从康乐寻山水,何必东游入会稽。” 青弋江是皖南人民的母亲河,她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和历史,青弋江沿岸的古镇码头,都因水运昌盛而兴盛过,如:桃花潭、章渡、泾县县城、赤滩、马头、弋江镇、西河、红杨、芜湖县城湾沚、方村、清水……曾几何时都曾是徽商货运和交易的重要的集散地。其终点,便是闻名遐迩的以徽文化特色著称的芜湖十里长街。 (二)桃花潭 桃花潭,又名玉镜潭,东园渡潭,位于泾县城西41公里的太平湖畔,系青弋江流经翟村、万村间的一段水面。因有麻溪、舒溪、哈溪、莲溪等众多支流汇入,潭居悬崖密林中,水因活而清,潭因深而静。潭西岸石壁森林,峭拔嶙峋,层岩陡峭,临潭峙立,四周古木苍翠,藤罗纷缀,浓荫蔽天,东岸白沙堆积,芦苇如帐,雀鸟喧鸣,环境十分幽美。桃花潭文化底蕴十分丰富,至今保留了规模庞大密集的古建筑群和水东、万村两条古街,古街、祠、阁、塔,遍及整个景区,画龙雕凤的古民居现存140多幢。尤为被中国高级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题名为“中华第一祠”的翟氏宗祠,占地面积、建筑风格和特色,都超过了省内外一些大宗祠,仅历代皇帝将臣赐名的匾额就有100多块,这在国内也是罕见的。闻名皖南的三雕——石雕、砖雕、木雕多且完整。隋开皇历年间建造的“扶风会馆”,不仅建筑十分考究,而且历史悠久,被中国会馆专家称为“中国会馆的鼻祖”。此外还有唐代"义门楼"以及古代"谪仙楼"、"怀仙阁"、"万家酒店遗址"等人文景观。潭东岸有唐代"踏歌古岸"、"元代鞑子楼"、明代"南阳镇门楼"、清代"文昌阁"、"恺官楼"等人文景观。值得一提的是:"怀仙阁"二楼匾书"虫二"。据说很多年很多人都对此匾百思不得其解,后来,郭沫若破译字中机巧,是谓"風月无边"。让人恍然大悟之余,不禁深叹前人设巧思,后人有知音。人世间的事,一啄一饮,皆有因缘。 史载:唐天宝年间,泾县名士汪伦听说李白旅居南陵,欣喜万分,遂修书一封盛邀诗仙前来,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应邀,却不见桃花、酒店,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指十里处有桃花潭;万家酒店,是说潭边有一家万氏酒店"。李白听罢,大笑不己,不仅笑中国文字机巧无穷,也笑江南人的机智和诙谐。主人盛情款待,畅饮至深夜,两人遂成好友。在汪伦的陪伴下,诗人泛舟潭上,赏景观鱼,诗兴勃发:“观鱼碧潭上,木落潭水清。日暮紫鳞跃,圆波处处生。凉烟浮竹层,秋月照沙明。何必沧浪处,兹焉可濯缨。”临别时,诗人为谢汪伦之深情厚谊,遂作《桃花潭绝句·赠汪伦》之绝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从此桃花潭名闻天下,余韵千年不绝。后人在潭旁建“桃花潭阁”、“踏歌台”,古朴端庄,至今犹存。“踏歌古岸”在桃花潭东岸,为明代所建的楼阁,阁前一条小路直下“东园古渡”。至于当年李白与汪伦开怀畅饮的“万家酒店”,如今房屋尽毁,只留下被行人踏得乌亮的石门槛,静静地躺在深巷里,见证着万村的古往今来,沧桑岁月。 解放后,桃花潭上游建造了安徽省最大的水库——陈村水电站,大坝上游称之为太平湖,现成为国内颇有影响的游览和疗养胜地。桃花潭原是陈村镇的一景,现陈村镇已经改名“桃花潭镇”。 桃花潭风景区门票25元,导游费25元。在这里可以品尝特色土菜:黄金野生小河鱼、栗子烧土鸡、笋干瓦罐炖肉、臭干煲,还有下面垫着豆腐皮的粉蒸肉。“桃花潭镇”1989年被安徽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三)章渡与赤滩及马头 桃花潭以下,便是建于明末清初,至今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章渡。傍水依山布局靠河而建的古镇,安安静静地坐落在泾县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地方。唯一的街道就是章渡老街,路由平平仄仄的卵石铺面,中有条石为轴,是旧时为方便独轮车行走而存在的。沿江边的上街、下街房屋采用木柱凌空架阁的方式建造,俗称“吊栋阁”,开窗即可见江水从其屋下潺潺流过,别有情趣。 每间吊脚楼都有数十根碗口粗木桩支撑, 那一排吊脚楼全靠长长的木头插入河里支撑,密密麻麻的木脚看起来十分壮观,人们就叫它“江南千条腿”。天气晴好、风和日丽之时,“江南千条腿”倒映在清沏平静的江面上,宛如一条巨龙在江中闲游。汛期到时,江水暴涨,汹涌澎湃,会没过木柱,从木柱间湍流而过,水流湍急,木柱和房屋会一起漂浮,屋屋相连不会散开,真是神奇极了。建造者熟谙水流和地貌相互间物理作用,巧妙利用水的反冲力会减少对房屋的冲击,古人的奇思妙想充分体现了当时对自然科学的精确掌握。 过去章渡因交通不便,需要摆渡才能进入,也许正因为此,小镇安静得有些苍凉,路两旁古老房子上的精细木雕,依然能唤起对当年鼎盛年代的怀想。而今,一条新修的公路经新街直通老街。走进几幢保存非常完整的民居,里面干燥而清静,空间很大,丝丝缕缕的光线从屋顶的天窗倾泻而下。走廊两边是住宅、起居室、厅堂、闺房、厨房和储藏室,一应俱全。后面还有种着菜的颓圯的大院子。古镇的建筑吸收了多元文化的因素,包括徽派建筑、北方殿宇和苏浙园林的特色,最终沉淀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房屋构建奇巧,雕梁画栋,其技术水平丝毫不逊于一些古镇名宅,历经百年仍能看出当年茶馆、酒肆、作坊等街铺店面的风貌。狭窄悠长的街道里,有多少逝去的年华隐藏在这儿啊。那时,老街是泾县西南商贾云集之地,徽州的一大重镇,药号、饭馆、旅栈,酱园子、书画店、裁缝铺、典当行……临窗远眺,江面千帆竞过,一片繁华景象。夜幕降临,高高挑起的大红灯笼和江面渔火交相辉映,弦管声里,浅唱低吟,何等热闹与风光!因为青弋江上水运的便利,古徽州出产的文房四宝和茶叶、竹木、柴炭等山货都在此交易,然后运抵芜湖中转到上江汉口重庆、下江南京上海。抗战期间又成为新四军转运物资的重要集散地,新四军在此长期设立过据点。 如今,社会进步和发展,四通八达的水路枢纽已被更加方便快捷的陆路交通替代。特别是陈村水库建立后,青弋江水流量骤减,水落石出,老街也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使命。年轻人都外出谋求发展或搬到新街那边去了,留下的几乎都是坐在门板前的小竹椅上细声慢语地聊着天的老人。繁华逝尽后,老街现出一种宁静的安详,时间的脚步在这里也不由自主地放慢节奏,显出暮年的清平祥和。 因皖南事变而名闻中外的云岭,就在青弋江之北,在桃花潭和章渡之间。云岭属黄山余脉,海拔500余米,三面环山,一面依水,山峦起伏,碧水湍流,风光绮丽。1938年7月,新四军军部由南陵县三里店土塘村迁驻云岭下的罗里等村,直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离开,历时2年7个月,部队从2万人发展到9万多人,人称云岭为"新四军摇篮"。当年,新四军军长叶挺写诗赞美云岭风光:“云中美人雾里山,立马悬崖君试看。千里江淮任驰骋,飞渡大江换人间!” 旧址现建有新四军军部纪念馆,陈毅为纪念馆手书题字,苍劲挺秀,豪放有力。其“种墨园”、古戏楼、陈家祠堂本身就是极有气势非常值得参观之处所。 青弋江紧贴着泾县县城东部老街的城墙下流过,拐了个弯,下去便是与琴溪河汇集处的赤滩。赤滩古镇建于宋代,位于泾县城北公里7.5处,三面环水,环境清幽,文化源远流长,佛教氛围浓厚,是泾县历史上的十八镇之一。茂林、修竹、石板地,青砖、黛瓦、马头墙,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目前,古镇保留有一华里多的老街,明清时代的店铺、民居林立。经过修整和规划,街道卵石铺面,店房青砖灰瓦,老街已经初步建成老街书画院、民俗陈列馆、佛教陈列馆、舍利子馆、岩龙禅寺、延寿殿、观音殿、花戏楼等景点,人来人往,钟鼓悠扬。在织衣铺、理发店、茶楼中,工作人员身着古代服饰迎接宾客,姑娘扮成格格,并有清兵护卫,鸣锣开道,颇引人注目。节日期间还有民俗表演。在老街背后,有面积1000余亩的草原,牛马散放其间,悠闲地坐卧、吃草。游人既可以观赏草原风光,又可以参与骑马、射击、放风筝以及篝火晚会等活动。游客还可以从琴高山麓的琴溪河上乘竹筏顺流而下,沿路观赏竹海、青山等自然景色和古窑址等人文遗址。 赤滩之下是马头。马头有东西之分,隔江而峙,西马头属南陵县,东边的叫马头镇,属泾县。之所以叫“马头”,除了谐音“码头”外,还因为江边的一座山峰傲然挺立着向远方张望,很像马的头部,故而得名。马头山上有座寺庙,据说原来叫“三神庙”,始建于宋代,因当时集镇上有1000多户人家,只有“曹、王、吴”三大姓,故名。现已更名“三圣庙”。 马头是青弋江上三大古码头之一,西接南陵,东通泾县,沿江下来的船队,顺水而下的木排都要在这里歇脚,有时候也在这里交易,各路客商集聚,曾风光了整整一个大明和大清两个朝代,民国初年开始衰败。如今沿着卵石路漫步,你仍能看到弯弯曲曲的街道还保存着不少明清时代的建筑,青砖黛瓦,错落有致。屋外马头墙兀然挺立,屋内仍有四水归堂。街道四五米宽不等,街面都是青石板和鹅卵石铺成,被沧桑风雨磨得溜光发亮。镇上至今仍残留着数口百多年历史的专供做豆腐用的石栏深水井,还有高大的石门楼上镶嵌的灰色石块的“大夫第”门牌、栓马桩、石阶,向人昭示着当年的繁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