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又游梅关 |
[游记]又游梅关 |
2008-05-22 sina.com.cn |
游历大川名山之后,再看梅岭,其风景实在无过人之处,但周末闲暇,亦或飘雪之日,梅岭总是游客不绝……究其缘由,其一顾名思义,大家想睹梅岭之梅一芳容;其二,就是梅关古道所沉淀的人文历史了。 恰逢老马随行,我们一行饶有兴趣地听其梅关的历史,从秦至唐再到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国内革命;从夫人苗到六祖寺,从衣钵亭到状元树,从张九龄到苏东坡,从勾践到慧能,至陈毅;还有历史上文人骚客写的关于梅花的诗词…… 话说梅岭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成为古代沟通五岭南北的咽喉,梅岭设关始于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的策略是,对北方筑长城以防御匈奴,对南方则开关劈道。1200多年前,唐代张九龄奉诏在梅岭劈山开道,仅不过2个多月时间,就打通了一座约长二十丈,宽三丈,高十丈的大山凹,开通了一条宽一丈余,长三十多华里的山间大道,成为长江与珠江相连的黄金通道,商旅如梭,物资云涌,氏族迁徙,不愧为中国古代经济往来的水路,陆路对接点,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此之前,秦代开的山道,由于军事之用,历经战乱,不堪行走,更不利于商旅运输。开山劈道,势在必行,唐朝张九龄对岭南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有诗云,"开关劈道曲江公,南北通途百代功。独此眼光千古鉴,兴隆富庶赖交通。"正象诗人杭世骏《梅岭》诗云,"荒祠一拜张臣相,疏凿真能迈禹功"。 张九龄是曲江人,唐朝一代名相,风度文章皆为当朝之楷模。卒后,唐玄宗赐谥"文献"。可谓"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在梅关南百米左右驿道旁,建有张文献祠,是人们为纪念张九龄奉诏开梅关古道,功德无量而建,因年代久远,现已无处寻踪。 在张九龄劈山开道的功绩中,还有一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那就是他的爱妾戚宜芬。相传,在开通大道的工程中,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她一直侍奉在张九龄身旁。不料,在开凿梅岭隘口时,进展受阻。每天凿开的岩石,晚上又合拢回去,如此折腾了半个多月,这让臣相心急如焚,无计可施。一天清晨,张九龄照例到山上察看隘口,忽见一老者从岩后走来,询问开山情况,张九龄如实相告。老者说,此山有神妖作怪,必得孕妇之血才可镇妖辟邪,打开山口。九龄满腹狐疑回到家中,侍妾戚宜芬见他神情沮丧,问及何因。九龄以老者之言相告。宜芬闻言,沉思良久,心想自己出身贫苦,在危难中幸得九龄相救收为侍妾,而且九龄对己恩爱有加,前月已身怀六甲,而今九龄有难,正是舍身相报之时,便亲切地劝慰九龄说,"天佑好人,办法总能找出来的。"半夜,宜芬只身佩剑来到梅岭关隘,对天诚心祷告,"为助九龄开路成功,愿杀身以镇妖魔。"随即剖腹而死,血染山岩。山岩轰然巨响,通道顿开。四方百姓悲恸之余,为感谢戚夫人的恩德,便在梅岭脚下为其建庙、塑像,名为“夫人庙”。岁时祭祀,以表崇敬。 “夫人庙”继续前行,有遇衣钵亭和六祖寺,纪念中国禅宗第六祖慧能而立。传说慧能当年传弘忍(禅宗五祖)袈裟时避神秀(弘忍的另一弟子)陷害而南逃经过此地,将衣钵放置于现衣钵亭处,神秀三十余人竟不能移动。老马还吟诵了弘忍考验大众禅解的浅深准备付以衣法时,神秀与慧能所作之偈。神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时我想起刘德华的一首歌《踢出个未来》^_^) 站在梅岭之巅,回首南望,正是清代南雄守官陈淮所颂"一径高盘积翠巅,雄关扼锁震南天。"梅关的关楼坐落于梅岭隘口分水岭南25米处,为砖石结构,东西横卧,紧连山崖,关门南北上方分别镶嵌着石刻扁额,北面书"南粤雄关",南面书"岭南第一关",为明朝万历南雄知府蒋杰题。梅关地处要冲,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刀枪剑戟,烽火硝烟中,创下了一番番英雄业绩,载入史册。秦末,十万户侯举兵梅岭,入关破秦,战功赫赫。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9c030010007lv.html34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