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二环上的德胜门是北京古城仅存的两座内城城门楼之一,而写字楼基地就位于德胜门城楼外的西北约二百米处。基地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这里将出现的绝不会是普通的现代办公楼,无论采用何种设计风格,二百米的距离都将使现代写字楼和历史古迹之间产生一种强烈的互动关系,现代和历史将于这里进行面对面的对话。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对矛盾:现代办公需要便捷,舒适,高效的空间利用,并在外观上尽量体现出开放的现代气质;而历史古迹的存在又要求其周围的建筑尽可能尊重传统和文化。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这种矛盾也正是我们设计的起点:历史和现代之间的互动创造出独特的建筑魅力,德胜门的历史气质使现代办公空间具备了难得的文化底蕴,而德胜门自身也因周围建筑的开放、高效和现代感而使人倍感其珍贵无价。 基地东南方向的德胜门与白塔 功能布局 办公 写字楼地上五层均为大空间办公,平面多为U形,同绕庭院布局,较小的进深使办公主间拥有充足的自然光线。七栋建筑分别有自己的门厅,大多布置在斜街的两侧。此外,每栋建筑在屋顶都拥有一至两个景观会议室,充分利用该地段的空中景观优势。 总体布局 室外空间 斜街、广场、胡同、庭院,这一系列的室外公共空间,将成为人们从城市进入室内的过渡,使建筑群拥有具备自己特征的小环境,它们是舒适的、内向的、文化的、交流的,明亮的,传统的,同时也是现代的…… 斜街 斜街是整个建筑群的最主要的人行交通和交流空间所在,它连接起南北两端的主、次入口广场,并串起所有胡同和单体建筑。 斜街的出现源于城市设计的概念,它面向德胜门,宽度由8米至14米渐渐开敞,成为观赏古迹的视线走廊。斜街两侧建筑之间有步行天桥相连,高低错落地分布在三四层,斜街因此拥有了更为丰富的空间层次;天桥不仅使各个建筑之间有所联系,它的存在同时解决了地面层标高上高架桥对德胜门的视线遮挡,人们站在天桥上凭栏远眺,可以观赏到相当完整的德胜门景象。 为了进一步强调该地段的传统特征,我们在斜街铺装设计中用现代手法再现原有城市肌理。已经消火的胡同,院落,房屋在原有位置用特定的建筑语言提示行色匆匆的现代人这里的过去:某一块绿地,那是以前的院落;某处高起的台基,曾经有房子立于此地;铺装变换,人们看到一条小路婉婉蜒蜒,绿草从立瓦缝中钻山,那是从前的胡同。 通过这些设计,我们将传统和文化的气息引入现代写字楼群之中,使这里未来的使用者时刻感知身处拥有几千年文化的古都,使这组建筑群真正属于这里,属于北京。 广场 建筑群的主入口广场位于东南角,是面向城市的开放型空间。由于在这里斜街标高与城市道路相差4米,因此自然出现了通向斜街内部的大台阶,台阶的一部分演化成叠水,潺潺水声给嘈杂的城市带来一丝宁静。此外,沿西侧外墙另有一组坡道上行至斜街。 建筑群西北角是次入口广场,尺度较小,由建筑自然围合而成,并保留了一棵基地原有树木,是斜街的终点。 斜街内部有两个广场,它们的出现打破了150米长的斜街的线性单调感,创造出变化而丰富的室外空间,增加人们相互交流的机会。 其中较大的广场围绕基地内一棵古树形成,该槐树树冠直径达25米,郁郁葱葱,形态优美。由于它的位置邻近斜街,就势在此处将街道空间打开,用建筑围合,形成广场,既保护了古树,又使古树成为建筑群的绿色景观。 在古树和城市广场之间是一处新建仿古四合院,院落并非传统的正南北向,而是偏一定角度使其西侧院墻成为斜街在此处的界定线。同时,四合院的中轴线两端联系了德胜门和古槐,雄丽的城楼、古老的槐树、宜人的院落,三者在位置、景观、意境上都遥相呼应,在建筑群的入口位置形成具有浓厚传统韵味的室外公共空间序列。四合院的功能为茶室或会所,供写字楼员工及客户休憩交流之用。 另一广场位于斜街北部。该广场为北部二栋单体建筑之间提供了一处公共空间。另外通过广场西侧下沉庭院内的踏步,地下车库内的人们可从这里到达斜街地面。 胡同 “一排一排由四合院比邻串联组成的小街道,矮矮的,灰灰的,排列得极为整齐,永远正南正北正东正西,颇像围棋棋盘。这种小街道,北京话叫“胡同”,已有八百年以上的历史。这里有结构独特的建筑,有精美绝伦的花园,有爷爷辈留下来的老树和可爱的小花草,有天人合一的布局,处处有空,静中有动,达到人和自然的高度谐和,成为世界大都市中的绝无仅有的奇观。 北京城由两部分组成:皇家宫殿、皇家园林和成片的居民胡同、四合院。前者大多是北京的名胜古迹文物,后者既是民用建筑群,又是文化。这两部分合二为一便是一座完整的北京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