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南京游记:中山陵

[游记]南京游记:中山陵

2007-09-01    163.com

南京游记:中山陵

孙中山是我敬仰之人。每回来到金陵,只要有空闲功夫,都会去拜谒中山陵。新春中,我俩是专程上南京旅行的,中山陵便成为首选之地。

驱车进入钟山风景区的林荫路,道路两边全是茂密的梧桐树。这些梧桐树中,有不少已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那是解放初期刘伯承担任南京市长时,特意从湖南运来此地种植的。越接近中山陵,路旁的绿化程度越高,梧桐树的树龄也显得越老。金陵古都似乎在有意无意间,要把游客从现代都市逐渐带回到那个远去的年代。

孙中山,姓孙名文,字逸仙,辛亥革命的领袖。他组织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民族、民生、民权”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带领大众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成立中央临时政府并任临时大总统。革命遭受挫折时,孙中山毫不气馁,继续展开护法、护国、讨袁等运动。1924年同共产党进行第一次合作,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

孙中山钟爱紫金山,曾登山游览、打猎,见山水相依气势雄伟,遂产生长眠此山的夙愿,弥留之际念念不忘再三叮嘱。中山陵自1926年动工,1929年春竣工,6月1日孙中山遗体从北京运抵南京安葬。陵墓由当时年仅33岁的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整个陵区平面呈警钟形,取警钟长鸣、发人深醒之意,这正是先生临终遗嘱“唤起民众”最贴切的表达。

泊完车我们来到陵前广场,半月形的广场不大却有庄严肃穆的气势。高台上矗立着孙中山全身铜像,气宇轩昂,栩栩如生,四周是苍松挺立,枝繁叶茂生生不息。广场南端八角形石台上有个铜鼎,下面有文字介绍:这尊紫铜宝鼎铸于1933年,名孝经鼎,高4.25米,重5000公斤,广州中山大学捐赠,鼎上铸有“智仁勇”三字,是中山大学的校训。

由广场台阶拾级而上,迎面是一座中国传统的花岗岩牌坊,上端正中刻着“博爱”两字,这是孙中山先生手迹。博爱是中山先生一生的座右铭,他最喜欢送人的也是博爱这两个字。过了牌坊步入墓道,墓道分为左中右三道,两旁对称种植了雪松、桧柏,用以替代古代陵墓前常用的石人石兽,也喻示着中山先生的浩然正气将长留天地间。

墓道尽端是陵墓正门,门楣上有孙中山先生亲笔所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陵门坐北朝南设三个拱门,拱门都装有两扇镂花铜门。穿过陵门,可见一座方形花岗岩碑亭,亭中石碑正面刻有“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的馏金大字,系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

石碑背面,没有题写任何文字。看到游客们疑惑的眼光,导游开始解说:当初讨论立碑,计划由汪精卫撰写碑文,胡汉民撰写墓志铭,花了两年时间也没搞定。因为大家一致认为,像孙中山这样的伟人,其功绩是无法用文字来评述的,所以最后决定不再写铭文。站在碑亭北拱门石栏前,可眺望整个中山陵祭堂的雄姿,人们纷纷举起相机摄影留念。

屋顶上覆蓝色琉璃瓦

碑亭

碑亭与石碑

谭延闿手书

络绎不绝瞻仰中山陵的人们

出了碑亭,沿层层石阶上行,来到一处平台,这里东西两边摆放着两个很大的紫铜鼎,上面刻着“奉安大典”四字。西侧铜鼎的壁上留有两个弹孔,那是1937年日军攻打南京时被炮弹所击穿留下的痕迹。鉴于某种原因,日本人不敢摧毁中山陵,但炮轰陵墓的行为又平添了一份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深仇大恨。

祭堂前的这段台阶共有十层三百九十二级,代表着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二百万国民。每段台阶上都有一块平台,循着层层台阶来到祭堂前平台,这是陵墓最高处。站在平台上朝下望,只见相连的平台而不见台阶,表示回头看走过的路,所有的艰辛困苦都微不足道;而从下往上看时,却只见台阶而不见平台,寓意革命道路的蜿蜒曲折,设计之巧妙可见一斑。

孙中山先生的祭堂位于平台的正中央,四周有堡垒式的建筑物与两座华表,祭堂的屋顶上覆蓝色琉璃瓦。祭堂的三拱门楣上从东到西分别刻着民族、民生、民权六个篆体大字,这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手书。居中的门楣上端,还有孙中山所书天地正气四个金字直额。来到这里,不由令人肃然起敬。

节日的游人很多,保安在维持秩序,我们排队缓缓进入了祭堂。白黑色大理石铺地,两侧的护壁上刻有孙中山《建国大纲》的全文。大堂正中是一尊孙中山先生的石雕坐像,先生身穿长袍马褂,双目凝视前方,显得那么的深沉、睿智。坐像底座四侧有六幅浮雕,再现了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幅幅画面。

祭堂后壁正中是墓门,与墓室相通。我们随着人流穿过祭堂墓门进入墓室,见墓门上刻有浩气长存四字,也是中山先生的亲笔。墓室呈拱形,室内系圆形,顶上绘有国民党党徽,在灯光照射下更加庄严肃穆。正中安放着孙中山先生的卧像,卧像身穿中山装,神态宁静,面容慈祥,如同生前安睡一般。游客们自觉噤声,默默无语。

我们慢慢地沿着墓室转上了一圈,再次拜谒伟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从陵殿出来,向远处望去,漫山碧绿,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陵园青蓝色的琉璃瓦、银灰色的石壁,满目的冷清色调,显示着这里是个平常又不平凡的地方。经常来此回顾一段历史,心境会显得平和,心情就自然舒畅。

中山陵瞻仰先生的人群永远都是络绎不绝,那是因为坚定的信念在感召着人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斯人已逝,浩气长存。七十多年的风雨过去,虎踞龙盘如昔,天翻地覆已是,中山先生倘若得知当年其耗尽毕生精力所追求的伟大理想,现在后人手中俱已变为了现实,当作何叹?

转自:http://blog.163.com/xupeng_rg/blog/static/10774317200761743446893267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