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印象·南京之巍巍中山陵 破碎山河期再造,凋零师友记同游。 中山陵树年年老,扫墓于郎已白头。 ――于佑任《岁寒三友图》 这个城市的王气和霸气实在太盛了,令人一眼看了就无法忘怀,孙中山先生也不能例外。 据说,早在1912年孙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灵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荐过这块“前临平川,后拥青嶂”的风水宝地。当年3月31日,中山先生为求南北和平统一,毅然辞去总统之职。4月初的一天,他与胡汉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带打猎,来到现陵墓所在地休息。孙先生环顾四周,对左右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孙先生临终前又嘱咐:“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或许是对紫金山风水的钟爱,或许是这里优美的自然景色吸引了他,或许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或许是为了给中华民国压镇,中山先生最终安寝于这块宝地。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于北京,死后其灵柩暂厝于北京香山碧云寺内。1926年,被北伐军打败逃到北京的军阀张宗昌,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为孙先生的遗体压住了他的风水,于是他打算要焚化遗体。后经爱国将领张学良派兵保护,遗体才得以保存,张宗昌差点就做了一件既可笑又可恨的事情出来。在孙先生逝世一周年之日,他的陵墓在钟山开始建设,并终于在1929年春竣工。令人惋惜的是,留学美国、才华横溢的青年建筑师吕彦直在主持建陵过程中,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不幸与孙先生一样身患肝癌,在工程临近尾声时病逝,年仅35岁。1929年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孙先生的遗体从北京运到南京。从此70余年,孙先生一直长眠在这里。 这是午后的时光,小雨终于停住,阳光又普照大地了。穿过这条长达3公里,两边植满法国梧桐的陵园路后,便来到中山陵的门口了。根据吕彦直的设计,整个陵墓平面为“木铎”形。铎,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大铃挡。在古代它是用来宣布政教法令和战争令的。铎的声音宏亮,而且传得很远,有“使天下皆达道”的喻义。陵墓选用这样一个图式,让人不禁想起孙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名言,其用意也正在警示后人。看上去,门前广场南面石台上的铜鼎,似大铃挡的挂钩,半月形的广场,如大铃挡圆弧,漫长的墓道如系锤的绳子,墓室的圆顶似大铃挡锤。真是匠心独运,寓意深刻啊! 半月形广场正南是一座八角形石台,台上有一尊双耳三足的紫铜宝鼎,重5000公斤。此鼎铸于1933年秋,由广州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和戴季陶捐赠。鼎一面铸有“智、仁、勇”三个字,是中山大学校训。鼎内竖有一块六角形铜牌,上刻戴母手书《孝经》全文。孙先生虽在政治上倡导西方的民主自由理念,但对中国的传统美德依然偏爱有加。就像孙先生是一个中西理念结合得很完美的人一样,他的陵墓也中西风格融合得很完美。 由广场踏阶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楹三阙门的冲天式石牌坊――博爱坊。建坊用的都是大块福建花岗岩,但采用的却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式。坊额正中金光闪闪的“博爱”两字极为醒目,孙先生生前最爱题这两字送人,它原出自唐韩愈《原道》“博爱之为仁”一语。孙先生毕生以伟大的博爱精神致力于革命,为民族的独立自由奋斗不息,可以说“博爱”二字正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写照,只是后来的国民党始终无法继承孙先生的精髓罢了。 由博爱坊向前走,是一段庄严肃穆、宽广阔大的墓道。墓道两边的雪松、桧柏、银杏、红枫两两相对,代替了明孝陵的石人石兽,孙先生毕竟是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啊!墓道尽头是宏伟的三拱门,这才是是陵区的正式开端。中门横额上是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说国家政权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这是孙先生毕生奋斗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的极好注解。所以,孙先生不计较个人名利地位得失,这是既做大总统又想皇帝梦的袁世凯始终狐疑参透不了的,也是实行“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蒋介石始终无法达到的,孙先生是一个高度的标志。 过了陵门便是碑亭。亭正中这块9米高的巨碑上,刻有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馏金颜体大字。当初讨论立碑时,计划由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分别撰写铭文、墓志铭等,可花了两年时间也没写出来。大家都认为先生的思想功绩是文字所无法概括的,于是索性不写铭文,改用现在的形式。也好,写了铭文容易局限后来者的思维,不写反而给人留下巨大的思索空间。其实,是非自有公道,盖棺自有定论,孙先生的功绩又岂是不写人们就会不知道的呢? 出碑亭,迎面石阶层层叠叠。拾级而上,终于登上顶台。由此既可鸟瞰,更宜远眺。置身此间,背倚巍巍钟山,耳听阵阵松涛,更觉伟人的浩然正气与大自然同存。两个月前,南京十万民众就是在此夹道欢迎连战楚渝的。这392级台阶刚从下向上看时一望到顶,石阶连绵不断,不见平台;而现在朝下看时,却反而不见台阶,只见平台了,真是奇妙无比。一路登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中山先生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这392级的数字并非巧合,而是暗喻了当时全中国三亿九千二百万同胞;同时又刚好等于孙先生《建国大纲》整篇的标点符号,喻示每一步台阶都是一个革命进程的鼓点。石阶每隔49级设立一个大平台,共八个,八是三加五之和。“三”暗示孙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五”则隐藏着先生提出的“五权宪法”。这级级升高的台阶,不正表明革命事业的艰难、卓绝与胜利吗?这数字的揉和,不正显示着革命事业征途上,每一个终点与起点的珠联璧合吗? 终于来到祭堂和墓室,这是陵墓的主体部分。当年吕彦直督建至此,就因身患绝症而逝,常令后人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之叹。祭堂屋顶为重檐九脊,上覆蓝色琉璃瓦,异常引人瞩目。祭堂门额上有“民族”“民生”“民权”阳文篆字,这是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最基本最概括的指导思想。居中的“民生”门相上端,又有孙中山手书的“天地正气”四字直额。比我早来两个月的连战楚渝就是从这个门进去拜谒中山先生的。整个门额端庄厚重,令人肃然起敬。 祭堂内部以高贵的云南产白黑色大理石铺地,东西两壁上所刻的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整个祭堂以黑白蓝色为基调,均为中国传统孝色。而镶嵌彩色玻璃的内窗,在阳光照射下却显出另一番西洋风味。如此中西合壁的风格,正与孙先生融贯中西的精神气度相契合。祭堂正中是孙中山着长袍马褂的石刻全身坐像,和蔼慈祥,高瞻远瞩。两个月前,连战楚渝就是在这里上演轰动两岸三地、推动民族统一的一幕。我向中山先生深深鞠了三个躬,也是表达我的崇敬之情吧。 经过祭堂来到墓室。墓门分两道,第一道门楣上刻“浩气长存”横额,取孙中山为黄花岗烈士墓所书手迹。第二道门写有“孙中山先生之墓”七个篆字。字迹不是出自蒋介石,也不是出自汪精卫,而是出自江浙财阀、国民党大佬张静江的手笔。国民党内有四位书法大家,吴稚辉,于佑任,胡汉民,谭延闿。骨廋如柴的张并不在其列,但手迹却出现在党国经典纪念建筑物上,可见当年在国民党内的地位属超重量级。 墓室是半球形封闭建筑,顶呈西式穹隆状,以马赛克镶成国民党党徽图案。圹内墓穴上安放着孙先生穿中山装的大理石卧像,孙先生的紫铜棺就安放在卧像下5米左右处。为什么祭堂内的坐像身着长袍马褂,而这里却改穿中山装了呢?原来当年国民党内左右两派矛盾尖锐,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主张塑像穿长袍马褂;而左派则主张穿中山装。两派意见不合,结果各搞各的,就出现了上述情况。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又曾想将遗体迁往台湾,但无论中山先生如何保佑器重,他也已经无法挽救摇摇欲坠的蒋家王朝了。蒋介石的纵横裨阖在打胜仗时尚能奏效,在打败仗时就只能各奔东西了,严重的内斗耗尽了这个王朝的活力,在中山先生着装的事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呢? 江山易手,一切均成昨日之黄花,中山陵一度坠入深深的落寞里。五十多年后,国民党主席连战来了,亲民党主席宋楚渝来了,在朝的下野的形形色色的台湾政治人物来了,楼台犹在,朱颜已改,物是人非,又是几多的感慨。 中山先生走了,但巍巍中山陵将给人以思索以启迪以明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