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走进中山陵总统府-游记、攻略、结伴同行

[游记]走进中山陵总统府-游记、攻略、结伴同行

2007-10-25    pigtour.com

游云南边陲小镇腾冲(一)

翻越高黎贡山,和顺侨乡

今天我们离开了神秘的怒江大峡谷,准备翻越高黎贡山,向腾冲进发了。司机杨师傅就是腾冲人,出来好几天了,就要看到他一双小儿女了,自然愿意早点出发,我们也希望在腾冲多看看,所以天刚蒙蒙亮,我们就从六库出发了。行不多远,来到一个边防检查站,两个小兵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出示身份证,看过之后,立刻亲热起来,说他们是从北京当兵到这里的,看到我们北师大的住址,更是亲热,说他原来就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和我们是邻居。他们来了两年了,这里生活还好,气候温和,只是太闭塞,把小伙子闷坏了。听说我们到这里旅游,小伙子很不理解,到这个深山大川有什么可玩的?虽说是乡亲,例行公事还要执行,我们的行李被打开,估计是查毒品,这里与缅甸接壤,以前都要边防证,这几年松多了,当然我们也不会有违禁品。翻了一阵就放行了。

离开检查站,我们的车仍旧沿着怒江走了一段,渐渐开始走上了山路。进入高黎贡山,杨师傅的话多了起来,谈起他的家乡,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腾冲确实值得称赞,4万年前的造山运动造就了高黎贡山,造就腾冲90座火山与80处温泉相伴相生的奇观,也造就了北海湿地的盛景。高黎贡山是腾冲高耸的脊梁,难怪腾冲人视它为母亲山。高黎贡山属于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山体狭长,山势雄伟,地形切割剧烈,由南北纵向的岭谷相间排列而成,相对高差达2826.7米,最高峰握那山海拔3916米,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免遭第四纪冰川的侵袭,许多古热带植物得以保存下来。从怒江河谷到山顶,植被呈现出明显的垂直景观,当河谷里木棉花盛开的时候,山顶仍然白雪皑皑。加上高黎贡山巨大的山体挡住了西北寒流的侵袭,又留住了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使地处低纬度高海拔的保护区,形成了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在这个绿色宝库中,珍稀植物随处可见,据说,这里有高等植物1000多种。闻名于世的“大树杜鹃王”,树龄500余年,树高25米;有被称为“绿色寿星”的古老孑遗植物——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树种秃杉,树干高大挺拔,最大的树龄已有1000多年;其它珍贵树种有楠木、滇楸、山龙眼、云南铁杉等20多种;药用、油料、纤维植物种类繁多。还有稀世的古银杏王、千年秃杉王名扬于世,这里也是云南山茶的发源地。难怪被誉为“物种基因库”和“自然博物馆”。又因为高黎贡山是一道由北向南纵贯在怒江以西的天然屏障。怒江几乎是平行地奔腾咆哮在峡谷中。历史上记载过侵华日军打到龙陵、腾冲时,中国军被迫炸断当时唯一一座怒江的桥惠通,国民党坚守怒江一线,日军试图用橡皮艇多次强渡,都被打了回去。落入江中的尸体瞬间就被汹涌的漩涡吞没。有了这些历史,你更对这山这水肃然起敬起来。
多少年后,当你怀着崇拜的心情走在山路上,所见只是万木葳蕤,所听的也只是山风飒飒,心中不免感慨万千。虽为冬季,山上却郁郁葱葱,杨师傅不时的指给我们看路边的原始森林,茂密的绿色中闪现了粉红的山樱花,不知名的小鸟发出悦耳的鸣叫,真的是太美了。到了森林浓密的地方,杨师傅还会停下车来让我们拍照。高黎贡山连绵起伏,巍峨壮美。才上到半山就都是浓稠的云。云海填壑,虽是当地的老司机,车速也慢了下来,缓缓前行。虽然一路盘山的公路修得很好,但车子爬到山顶时,往下看这陡峭的山峰,地势险峻仍让人叹为观止。 

经过了近5个小时翻山越岭,我们终于来到了腾冲。腾冲位于云南西部,距昆明770公里,全县面积5848平方公里,居住着23个民族,总人口近60万。腾冲,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通向缅甸、印度的最后一站,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她承载着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一进入腾冲县城,马上就让人刮目相看起来,不敢相信这是一个边陲小城,一切都井井有条,街道一尘不染,绿化也完备,让人赏心悦目。我们住的宾馆是新建的四星,条件很好。稍事休息我们就驱车赶往第一个景点“和顺侨乡”了。

在侨乡的进门处,是一个巨大的牌坊,灰色的,高大而有气势,正面书写的是“和顺顺和”四个大字。走进这里你会以为来到了江南小镇,无论格局和风格都让人感到亲切。进门以后我们就看到一个叫做“和顺人家”的庭院,原本以为是个什么景点,走进却原来是个饭店。我们于是在这里用餐。这里规模不小,院子里有假山和各种植物,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古色古香,一点不亚于一个江南园林。在司机杨师傅(他就是腾冲人,从怒江和我们一路走来)的热情介绍下,我们吃了一顿腾冲的特色菜,大救驾、炒饵丝,各种凉拌野菜、松尖、松花菜等都极具地方色彩。大救驾是云南腾冲县最出名的小吃之一,是炒饵块的一种,制作的方法是将饵块切成小片,再加上火腿、鸡蛋、肉、萝卜、番茄等,一起放在锅中爆炒而成。传说,明永历帝逃亡的时候,逃到腾冲这一带时,已经饥饿交加,当地一家好心的农户,为他炒了一大盘饵块,此时,永历帝才觉得世界上竟有如此美味的食物,回味之余,感慨:"救了朕的驾"。于是,大救驾便成了腾冲饵丝饵块的代名词,名声不径而走。据说在别的地方是根本吃不到地道的“大救驾”的。我们在昆明吃了一顿饵丝,味道不敢恭维,而腾冲的饵丝细滑,宽汤味鲜,真是一绝。

吃了饭,我们就在一个小导游的带领下进入侨乡了。千百年的沧桑孕育出光照边地的第一侨乡——和顺,和顺是云南腾冲县的一个小镇,历史在这里沉淀下了许多独一无二的资源:水岸湿地和沃地良田,一万多侨居海外的同胞和许多名人。和顺侨乡,古名阳温登,旧为佤族居住地,因有小河绕村而过,起名“河顺”。以后再由文人雅士借诗“云涌吉祥,风吹和顺”之意,更名和顺。和顺四周是大大小小的火山锥,全乡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深渐高,房舍密集,错落有致。一条三合河绕村而过,两座石拱桥连接村内外大路。村中所有的道路、甚至连村外的田埂都是用石条铺就的,晴不扬尘,雨无泥泞,不烂不滑。环村大路边,每一条巷道的交会处,都有一道围有石栏的半圆形或是扇形“月台”,有的还有照壁,据说是依风水而建,月台中间种有一棵大榕树或是槐树,绿阴如盖,旁有石凳供人休憩、谈天。环村每隔一段就有洗衣亭跨河而建,亭约十平方大小,四角微翘,水上铺有井字形石条,饮用水和洗濯水的流向自然分开。抗战期间,和顺得远征军保护,幸免于炮火。

走进侨乡,在环绕村子的小河上,两座石拱桥跨河而建,形似双虹卧坡,这就是著名的双虹桥,一个巨大的牌坊矗立桥头,上书“文治光昌”四字,很有些气势。过石桥即到和顺图书馆。它位于村子正中,依山势逐级向上。据介绍这是中国乡镇创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六万多册馆藏图书中不乏古籍善本。和顺图书馆建于1924年,门面是仿照苏州原东吴大学的三孔西式铁门建造的,门匾是胡适的题词“和顺图书馆”。主楼两层,柱少梁多,上下均为玻璃窗,显得宽敞明亮。主楼及旁边伸出的六角亭和天井、花园等构造和谐。远远看去倒像公园中的亭台楼阁。大堂里的读书架上有很多报纸、杂志,都是最新的,可以随意翻看。我们去时,就有一位老人在翻看报纸。屋角有电脑,拨号即可上网。在这样的边陲侨乡还真是与时俱进呢。

多年来,和顺图书馆的知识之光,照亮了和顺幽深的小巷,也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和顺人的心灵。在云南边远的侨乡,创建了这样一个影响深远的乡村图书馆,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和顺人重商亦重文,是一种有境界的面向未来的文化现象,看到如此崇尚文化的地方,实在让人感动。70多年前,和顺侨商寸以庄、贾铸生为了把向更多人传播科学文化新知识,便自费到缅甸向侨商募捐,得到了寸海亭、张宝廷、尹玉山、李玉山等大批侨商的支持,很快筹集了大量经费和图书,终于在1928年建成了边地侨乡的和顺图书馆,先后由读书报社社长李仁杰、艾思奇兄李庄生、著名教育家寸树声任社长。图书馆办得生机勃勃,不仅藏书、借阅书报,而且还通过收音机播发的新闻,创办了《三日新闻》油印报,成为腾冲最早的报纸。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尽快把重大新闻传播到民众之中,改三日刊为日刊,为宣传抗日救国做出了贡献。听导游介绍和顺图书馆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有藏书7万多册,并珍藏有许多孤本、善本和地方文献,如《二十四史》、《武英殿聚珍丛书》、《云南通志》、《续藏经》、《四库全书》、《万有文库》、《永昌府文征》、《华侨宝鉴》等,成为中国乡村图书馆的一大奇观。为此,许多专家、学者、政治家都为和顺图书馆题词赠匾。其中有胡适先生题写的横匾“和顺图书馆”,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廖承志题写的馆名“和顺图书馆”、有著名数学家熊庆来题赠的“民智泉源”等。

站在和顺图书馆大门前,脚下绿水环绕、白色的双虹桥和金黄的庄稼铺展在你眼前,心中充满了对这些传播知识的人和历经沧桑的图书馆的崇敬之情。中国多年来,并不缺少文化,缺少的是对文化的广泛传播。也许有人以为上了大学就有了文化,其实文化的修养是要世代熏陶的。正是因为文化素养不够,才使我们国家的发展处在不平衡的状态,多希望年轻的一代能多多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并像几十年前的文人一样,把文化之光洒向祖国每个角落呀。

从图书馆出来,我们踏着石板铺就的小路,沿着环绕村子的小河去看那些远度海外的人用自己血汗钱建造的家园。是的,和顺侨商的马帮就是从这里走出去,和顺人的血与雨泪河也是从这里流过。和顺人当年因生活所迫背井离乡的人实在太多了。如今侨乡一千多户近6000人口,而在海外的和顺华侨就七千余人,可谓家家有人在海外,人人都是侨属侨眷。在水边,我们看到许多方形亭子,亭子四周的栏杆上晾晒了许多衣裳。导游告诉我们这叫“洗衣亭”。在海外挣了点钱的和顺人,难忘故乡的亲人,便在湖畔溪旁,修建了一座座简朴的小亭子,让亲人们洗衣时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睹物思人,在亭里捣衣的女人,边洗衣边怀念远在他乡的亲人,此情此景,到叫人心里有些酸楚。行走间,我们看到了一个贞洁牌坊,当年和顺的寡妇多,亲人上路,常常一去不归,留在家中的妻子便在在凄风冷雨中苦等一生,那灰色孤零零的伫立在路口的牌坊,就是她们的人生写照。上面凝结了多少思念的辛酸泪。
我们行走在和顺幽深的巷道,寻觅小巷人家的故事。这里面不仅有凄苦,也有悲壮和辉煌。自明清以来,在6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那些走夷方的和顺人,以他们的勤劳和才智,以他们的诚信和德行,在缅甸、泰国、甚至澳大利亚、加拿大、美、英等国,树起了和顺人亦商亦儒的形象。在缅甸,侨商尹蓉以他渊博的学识,成为四朝缅王的国师;侨商玉石大王张宝廷,富而不吝,乐善好施,在缅甸修建了许多重大工程,受到当地人的敬重;才十余岁就离开和顺赴缅经商的寸玉亭,几经风雨,成为了一代翡翠大王。他顺应时代洪流,为云南腾越起义和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孙中山为其题赠了“民国策勋”的匾额,赞誉他为“华侨领袖,民族光辉”;曾在和顺砍柴割马草为生的尹其顺,在14岁时,步行7天到缅甸八莫。他节衣缩食,勤劳创业,从做小生意开始,成为一代富商。他富而仁厚,诚信待人,赈济贫苦群众,被海内外人士称之为割马草出身的仁义富商……我们就这样听着走着,脚踏在石板铺就的古道上,或坐在小巷的月台小憩,看着树影婆娑的村落,产生了一种要走进小巷寻觅的渴望。可惜我们时间有限,只能走马观花了。
和顺的民居基本上由石头、木材、泥砖建造而成,不同的家境选择不同档次的材料,房屋的造型也各不相同,既有传统庭院式建筑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也有中西合壁式的,还有糅合白族民居特色的。每家宅院中的天井都用石板铺砌,院内广植盆景花卉,厅堂里悬挂着对联、匾额,其内涵与讲究着实让人惊叹。有的人家还装有进口铸铁花窗以点缀厅堂,在有的人家可以见到雕花精美的中式窗棂镶着进口的彩色玻璃。大多房舍修缮良好,粉墙黛瓦,整洁美观。也许最值得和顺人骄傲,也是建筑最精美的就是几个富户的宗祠。我们参观了最有特色的刘氏宗祠,它建于咸丰5年,距今150多年了,但仍保持着完整的结构,它的前面是一个人工湖,既可灌溉,又可观赏,一个半月形荷塘,塘上筑有双孔石桥直通月台,牌楼式的大门精美无比,进入祠堂,只见建筑依山向上,规模宏大,正殿供奉刘氏先人,据说每年的清明节,刘氏子孙都会在这里祭祀祖先,这里成为族人联络感情的场所。

行走间,忽见一潭池水,这是从山麓涌出的泉水蓄积而成,以前人们以为是龙神显现,故围成一潭,这里的水碧绿,据说水质很好,潭边建起元龙阁,是个三教合一的道观,它靠山面水,气势不凡。池塘旁边回廊环护,依山而上,可到艾思奇故居。

文昌宫则是和顺“文治光昌”的象征,这里出过8个举人,403个秀才。文昌宫建于道光年间,后来在这里创建了益群中学,现在成了文化活动中心,应该说这里一直都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和顺的儒商并重的传统可见一般。在和顺,你看到的是居民和谐而平静的生活,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多,大到玉石,中到藤器,小到松花糕、烧饵块的摊点,都摆了起来。但古鎮内,你仍会看到在洗衣亭下搗衣的村妇,在乡村图书馆读书的农民,和順人过着的还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应该说和順是一个“活着的古鎮”。

转自:http://www.pigtour.com/Tour_Notes_Show.asp?ChkChildren=26355&type=1275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