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王夫之故居船山乡游记、 世界是个万花筒旅游相册游记攻略. |
[游记]王夫之故居船山乡游记、 世界是个万花筒旅游相册游记攻略. |
2008-05-22 uutuu.com |
离开了夏明翰故居,车开了,我的心依然还想着那一对可怜又可爱的小狗…… 车行30分钟左右,便到了船山乡湘西村。 这里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王夫之晚年居住并著书立说的地方,他老人家一生大部分的著述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时期,衡阳市人;字而农,号姜斋;中年称“一瓠道人”、“更名壶”;晚年仍用旧名。因隐居衡阳县曲兰乡(今船山乡)石船山,故自号船山老人、船山病叟,后人称船山先生。 明万历7年(1619)9月初一,生于衡州城的王衙坪。王衙坪位于回雁峰山下,既今东临湘江,西至中山南路,北至先锋路,南至中心医院的地方。 明永乐初年,王夫之先祖王成出任衡州卫兼同知,将官署和家安置在王衙坪;当时,王衙坪是衡州城南外的开阔之地,人烟稀少,王家搬来后来才逐渐繁华起来了;从王成到王夫之已经九代;前五代皆袭武职,号将军,是“棨戟门庭”;从第六代起改习儒业,教子弟以诗书,逐转变成“书香门第”了;王家人口多,生活富裕,在衡州称“族盛”;久而久之,人们就将这个地方称作“王衙坪”。 船山故居前的两株柏松为王夫之亲手所植,人们说这是船山先生不信邪的见证。 王夫之出生时,王家文士很多;王夫之父亲王朝聘弟兄三人,父亲两中副榜,后入国子监攻读;二叔和三叔都是郡文学,三家子弟也多承习诗书。 王夫之弟兄三人,王夫之与长兄王介之(1606~1686)船山长兄,字石子,又字石崖,别署有耐园、铿斋等。为学笃敏,年16补贡生,入县学8年。明崇祯12年(1639)中乡试乙榜,奉诏入太学。崇祯15年(1642)中举,是年冬,偕弟王夫之赴京参加会试,船至江西受阻。次年初折回衡阳;张献忠事件后,奉母屏迹幽居于衡阳县长乐大云山麓,闭门著书授徒,“煮脱粟,薪榾拙,鹑衣草冠四十余年”,“与耕凿屠贩之人不相异”。筑其居,名“泥堂”。毕生致力于经学著有《春秋四传质》、《春秋家说补》、《周易本义质》、《诗序参》、《诗经尊序》等书。其中《春秋四传质》被收入《四库全书》。晚年自题座右铭:“到老六经犹太人末了,及归一点不成灰”。王介之同中崇祯十五年举人。次兄王参之是弘光选贡。三人青年时期就有文誉,人称“三凤“。 王夫之少“负奇才”,称“神童”。四岁与二哥王参之跟随长兄王介之入塾读书;七岁读完《十三经》;八岁卒业私塾。十岁从父读《五经经义》及大量古代哲学和史学典籍;十二岁能咏诗作对,通晓文辞,以文会友,崭露头角。 十四岁考中秀才,入衡州府学;十五岁与长兄王介之次兄王參之赴武昌应乡试未中,十六岁入石鼓书院从叔学诗,致力四音韵之学,阅读唐、宋人的诗词,两年作诗10万余首;十九岁再从叔学史,研究宋、齐、梁、陈史学。湖广提学检事岁试衡州时,王夫之连续四届都被列为一等第一名;但是,王夫之三次赴武昌乡试时,都因应试文章的思路、观点与所试题不同,而三次落榜。 王夫之二十岁就读岳麓书院,参加邝鹏举等人组织的“行社”。翌年,又与管嗣裘等组织“匡社”,立志匡扶社稷。 王夫之二十三岁时,湖广提学检事高世泰岁试衡州,列王夫之文章为一等,评价王夫之的文章有“忠义肝胆”,“情见乎辞”。 崇祯十五年(1642),王夫之24岁与长兄王介之在武昌乡试中,王夫之以“春秋”第一中第五名举人。是年九月王夫之与长兄王介之奉父命北上,赴京参加会试,中途因农民起义受阻,折回衡阳。 明崇祯16年(1643)8月,张献忠攻占衡阳,慕名招王夫之、王介之兄弟入幕褒赞军务,二人逃匿南岳莲花峰下。张拘其父相迫。王氏兄弟誓死相抗,王介之先拟沉江,后欲自缢。幸得夫之 “嫠面剌腕”自伤其体,往见献忠,救出了父亲,才免兄长一死。 次年5月,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清王朝宣告成立。王夫之闻此痛不欲生,写《悲愤诗》一百韵,以抒发自己的心境;是年,迁居南岳双髻峰下,筑茅屋,名“续梦庵”。 清顺治3年(1646)夏,王夫之只身赴湘阴,以一介书生上书司马监军章旷,建议调和南北督师矛盾,联合农民起义军协力抗清,失望而归。次年5月,清军占衡州,王夫之全家逃散。 顺治5年10月,王夫之联络管嗣裘、夏汝弼和南岳僧人性翰,聚集近百名造纸工人、农民、僧、道,在南岳方广寺举兵抗清,被忠于清王朝的湘谭人尹长明偷袭。起义军奋勇抵抗,有数十人被捕或牺牲,管嗣裘家中老小全部遇难,方广寺被焚,寺之附近被洗劫。管嗣裘本人和王夫子、夏汝弼因末在军中,仅以身免。当尹长明大肆搜捕起义者及其亲属时,夏汝弼涉历险阻,收留隐藏亡命家口50余人,供食治伤,使之幸免于难。王夫子在兵败后,越五岑,赴肇庆,投奔南明永历政权。当年,被荐为翰林院庶吉士,以父、丧辞谢。顺治7年2月,被南明桂王封为行人司行人。4月,3次上书弹劾内阁王化澄结奸误国,险遭不测,幸赖农民军首领高一功仗义营救,才得以逃往桂林。11月,清军攻陷桂林。次年正月,王夫之回湘避难于南岳“续梦庵”。从此,他出门时,手擎雨伞,脚踏木屐,用此举来表示自己“头不顶清朝天,脚步不踏清朝地”不屈的民族气节。 顺治7年春,李定国率大西军10万破清军于桂林。8月,兵至衡州,在演武坪一带伏击并重创清多铎联军,斩杀清军主力先锋尼堪亲王,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香水庵之战”,李定国也因此而名噪一时。战后,李定国曾派人招王夫之,而王夫之当时想去,而后来因种种原因没有去成。 顺治8~11年(1651~1654),王夫之为避孙可望之害,隐居祁、邵、衡三县之界的耶姜山(今祁东县马杜桥乡石门口一带),历时3载。 顺治11年8月,因清兵搜捕,王夫之被迫离家,流亡于零陵、郴州(郴州兴宁山)、耒阳、常宁一带,曾变姓名为瑶人,寄居荒山破庙中,后移居常宁西南乡西庄源(今常宁市洋泉镇西庄源),并开始授徒著书(在此寓居3年)。这段时间,先后写出哲学著作《周易外传》《老子衍》(初稿)及重要政治著作《黄书》。 顺治14年(1656)4月,再次返回南岳莲花峰,住“续梦庵”。在这期间,王夫之常往来于长乐、库宗桥、新塘等地,著书访友,凡3年。 顺治17年(1660)春,举家迁居衡阳金兰乡高节里,于茱萸塘(今船山乡湘西村)筑茅屋,编篾为壁,名“败叶庐”。10年后,又在败叶庐前筑草房“观生居”,并自题堂联:“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期间,著有《尚书引义》(初稿)、《永历实录》、《读四书大全说》等。
|
转自:http://www.uutuu.com/member/article/detail/32887343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