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珩 碣石山,又称马谷山,俗名大山。从孩提时代我就憧憬大山。那时,小朋友们玩“打瓦”,打到第五趟时就喊:“大山、小山、车镇、水湾,一溜—嘎!”夏天,往往在晴天的傍晚,站到屋顶上眺望六十华里外的大山,其时,山如黛螺,使人产生许多的幻想,神往如痴。孟德玉先生在《怀旧小句》中写的“呼伴登高埠,西北眺古寺。风从坡松出,云扑海潮去。隐约暮霭里,茫然透佛气”,道出了许多无棣人在儿时对大山的向往。 我在十四岁的时候,随着父亲去赶大山庙会,有幸第一次登山揽胜。后因工作关系曾多次登山,对大山的景点,已是熟悉在胸,如奶奶庙、龙马洞、钓鱼台、东山涧、西北崖、杏坡等等。但在文革殃及下,山体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令人痛惜。从此,再不愿登临这惨遭破坏的“圣地”了。 2001年,我县将大山复名为碣石山,近来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并于今年9月30日举行了“碣石山水利旅游开发一期工程竣工剪彩仪式”,同时又在山后湖心岛上举行了“2004‘中国枣乡’滨州无棣枣节暨首届碣石山旅游文化节开幕式”。碣石山复活了,名气更大了。 今年上半年,连同一期工程竣工开幕式,我曾三次登临碣石山,由于人众时短,匆匆而过,有些景点来不及细赏,另一些景点更未谋面。因此,整修后的碣后山以其崭新的面貌吸引着我,使我产生了浓重的游兴。10月16日,终于如意以偿。 这日来至山下,我怀着将饱餐美食的心情翘首南望,只见山路台阶拔地而起,似乎是测试人们有无登山的胆量和信心。拾级而上,首先见到的是碣石山碑,上刻毛主席手书“碣石山”三个大字,气势磅礴飞动,下方镌有于长銮撰、付殿文书的《碣石山复名记》。此文言简意赅,游者不可不读。文中载有“碣石,海畔山,夹右碣石入于海。此乃《禹贡》碣石定位之要义。斯碣一丘兀立,傍海依河竖标识;九脉环抱,顾汉盼唐唱大风。…顾炎武曰:马谷即大碣石。《肇域志》称:马谷在九河入海处,断为碣石无疑。…复名非易名,正本清源返朴归真是也。”读后,对碣石山何以复名可释矣。 再向上,则是山东省政府命名的“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碑。此山为鲁北惟一的山体,形成于约73万年前的新生代时期,属一中心式喷发形成的火山锥状体,其喷发物由火山蛋、火山灰、火山砾岩、火山熔岩组成。此山虽小,却年事很高,石质奇特,无与伦比。无怪乎省政府立碑以示保护了。 穿越“福地洞天”,令人心颤,洞高在三米以上,穿行时仍不自觉地垂首弯腰。洞顶的大小火山蛋,挤挤攒攒,结构并不严紧,且有一大火山蛋,离窝欲坠,使人不由加快脚步。出洞后,左侧山岩陡然而立,颇有压顶之势,加之石缝道道,益发险峻。胆小者则要提心吊胆了。西望则山势平远,荆棘丛生,花草遍地,乱石点缀其间,使人气缓,心情欣然。 侧经“双子洞”,攀石而上,峰回路转,前有巨石挺然而立,俨然一把关将军。在这一将军的身前身后,都是观赏山景的佳点。举首东南,山崖陡峭,上有数亭翼然,下则大石斑驳,纹如水晶之角棱,气势雄劲,透露出碣石山的坚实根基。转眼西南,山势深远,窄窄的山路迂回曲折没于峰峦之间。回首东北,上有逶迤山墙,下则裸露山体结构,由上而下层次分明,分别为风化土、火山灰、火山蛋、火山岩,是考察此山地质结构的好去处。放眼西北,峰岚稍头,湖水如镜。四面美景,使人恋而忘步。 顺坡行至崖下,只见火山灰与火山蛋呈扇形坍撒下来,景名“石瀑”。石瀑中还夹杂着许多火山浆形成的絮状石体,每个都是景致各异的盆景石。游人多取火山蛋做健身球,取絮状石做大小盆景。此种石料,堪称盆景中的一绝。 走过这一佳景区,一峰挡山路,径折而向东,这里是两段陡路。爬上来已是气喘嘘嘘。立此东望,天山相连,东山岚绿树列队相迎。险径北折,直抵龙马洞口。在这段路上,或坐或立,可单可群,都是留影的好地方,因背景是顶峰,且有凌空的亭景,画图很美。在龙马洞口南眺,有三峰并列,中为平台,是神仙聚会的好地方,这里若备有茶座,或几块棋石,定是品茗奕棋的仙境。 过龙马洞,与“福地洞天”有同感,甚险,且有灰蛋刚刚跌落。过洞后,回望峰顶,绝壁森然。东方有一黑色巨石,虬髯倒立,形如钟馗,他正在向峰头张望,不知是欣赏峰顶的风光呢,还是在担心游人的安全。 东面已是碧霞祠。祠西路旁,有一青桐,不知是哪路神仙或风或鸟送来树种,植根于此。桐身满是斑疤,诉说历经岁月之不易。其冠如伞盖,生机勃勃。这是一棵吉祥树,北国罕见,若有凤来兮,有枝可栖矣。 碧霞祠,座北朝南,像是刚从天上飘落人间的一座庙宇。大殿内有碧霞元君、送子娘娘、眼光娘娘三座神像。据说,碧霞元君即泰山奶奶,全称为“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元君是道教对女仙的尊称。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受玉帝之命,证位天仙,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一般则认为碧霞元君是东岳大帝的女儿,有保一方平安、惩恶扬善,兼管送子之责。泰山奶奶在我国北方极受崇拜,华北尤甚。仅北京就有五处碧霞元君庙。近处,老庆云城有一处,叫碧霞元君行宫,碣石山的碧霞祠,自古有之。眼光娘娘自然是人们眼睛的保护神了。送子娘娘名气很大,她又名九天玄女,曾向黄帝传授战法,助黄帝打败了蚩尤。后来救过宋江,还授于三部天书,助其替天行道。但民间并未把她供做武神,却视为“专保童男童女、催生护幼”的神圣。我国的神话丰富得很,生动得很,这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神仙文化。寺庙里的钟鼓不是随便敲的,晨钟暮鼓各有定时。现在庙规尚未建立,游人有幸登楼撞一撞、敲一敲,享受一下僧道之乐事。 绕道北上,途经“石林”。这里巨石如熊如羆,似人似仙,有蹲有坐,有卧有立,倒也成景。曹操赋诗有“山岛竦峙”之句,似乎此景叫“山岛”更好些。 赏过毛主席写的曹孟德《观沧海》诗碑,乐一回曹操横槊赋诗的群像,临罢纪念大禹的禹王亭,折径登向碣石山的顶峰。通往峰顶的这段路,原是最窄最险的一条路,不仅陡峭,路面尽是砂子和小火山蛋,滑不胜防,常使人跌跤。1991年陪省政协的客人登此路时,是我拉着客人上去的。客人讲:“我登的山多了,从来没见这么难上的路。”这段山路下行时,有些妇女是坐着火山蛋滑下来的。现经过修整,不怎么吃力已达山顶。 山顶有三个亭子,由画廊相通。三亭象征东吴、西蜀和中原的曹魏。曹魏亭居中且最高,是二层建筑,亦称“观海亭”。三亭周围和画廊两侧,均是靠橙,游人可稍坐喘息。这里也是观景的最佳处,登上观海亭,凭栏四望,虽已无曹孟德昔日观沧海之实感,然存其观沧海之豪情,景象已今非昔比:俯瞰,山景历历尽呈足下;远瞻则房屋如鳞,河湖如镜,土地田田,道路纤纤;更远处则雾霭溟溟,天地难分,境界无极。可感慨历史之深沉,沧桑之变迁;可叹嗟时光之匆匆,人生之短暂…… 走下峰顶,沿禹王亭东下,又是一路耳目一新的景区。只见山径幽幽,盘桓上下。沿途有“海神洞”、“东海一柱”、“达摩洞”、“海眼”等景观。夏季来时,曾见海神洞中有白气飘缈而出,冷气逼人,不敢入内。达摩老祖面壁期满,现在达摩洞面向游人而坐,闭目静神,与世无争。这一路,杂树葱笼,百草丰茂,黄花丛丛,另有一番原始与荒凉的景象。东山一隅还露出几株古杏,欲出还休的样子,想是杏林一角吧。杏林自古是游人欲临之地,春花似锦,夏果如金,秋季则红叶飘飘,自有一片园林风光。 到山下,已是筋疲力竭。由于饱览了山景,却是快乐无限。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碣石山的水。山南、山东有古老的马颊河常年相伴,北有饮马湖可赏湖光山色。至于碣石山本身的水,却未浮在表层,而是谦虚地、静穆地深藏于山怀之中,并且千百年来默默地为人类做着贡献,养活着大山街的乡民,此所指就是自古远近闻名的“山口井”。井以枣木镶口,呈田字形,四周有七八十道深深浅浅的井绳槽。井极深,向下望去,深深地、远远地有一田形蓝天,好像下边另有一个光明世界。群众取水,各带一套绳具,将水桶挂在绳上沿绳槽下放回收。每晨,人来人往,欢声笑语,水桶上下,绳索盘旋,自成一景。井水甘而纯,富含多种有益人体的矿物质,是天然的好饮料。此水冬暖夏凉,我第一次赶庙会,时值初夏,天气很热,买了瓢山口水喝,清爽极了,痛快极了。现在这口井的水,仍是大山街四千人的主要饮用水源。我游山此行,首先观赏的便是这“山口井”。 此一游也,我领略了碣石山的高深远阔,体验了它的秀朴雄险。我看了一路,醉了一路,这美丽的山景,这自然与人文并存的山景,真的让我陶醉了。我想,五岳虽大,大中有小,碣石虽小,小中见大。都说观岳归来不看山,非也。我曾看过五岳中的三岳,而且刚游五陵源归来,那里的张家界、杨家界、天门山等胜景,包容了五岳的多种特色,但我还是怀着如饥似渴的心情,饱览了我们的碣石山。而且,碣石山以其独特的景象与魅力,使我游而忘返,醉而忘我,其乐大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