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碣石山游记 |
[游记]碣石山游记 |
2007-08-05 |
旧作拾零(2005年10月) 游碣石山记 国庆节长假,我与妻子、儿子回家探望父母。10月2日闲无事,弟弟提议借部车去游碣石山,儿子非常兴奋,我也非常高兴。廿多年前儿童时代碣石山的印象在我心中已变得非常模糊,特别想从中寻回些当年的记忆。于是母亲、弟弟、妻子、儿子在我小心翼翼的驾驶下向碣石山进发了。 碣石山,俗称大山,至今该山所在地仍称为大山镇。据说,该山在唐尧时称碣石山,春秋时称无棣山,魏晋时称盐山,唐初称马谷山,元朝俗称大山。为什么现在复名(或许有可能就是重新命名),堂而皇之的讲,为了追溯此山蕴含的历史人文价值。那当然越久远越好,因此可以附加的文化价值就越多,况且谁也不好用确凿的证据考证,不肖说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今天发生的事情,也有很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法判断。另外更主要的一层大概是因了曹操的那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据我的妄断,重新命名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开发该山的经济价值,当然这无可厚非,尤其是在当今“发展是硬道理”的年代。但只因赋予了一个新的名字,牵扯几个所谓的名人、古人,便想把游客钱包中的Money揣进自己的腰包,我想不免太小看游客的素质。那些零零星星的游客,很大一部分是因了对家乡的热爱,当然也包括我,虽然不免发一点牢骚。 大山并不大,现在只有方圆0.39平方公里,海拔63.4米,距大山不远的河北省境内还有一座名为“小山”的土山,规模不小于此山,因此当地有“大山不大,小山不小”的俗语。然而在广袤的鲁北平原上突兀的冒出这样一座石头山,确实也可算得一景,物以稀为贵。 我幼时在农村的家距大山十几公里,天气好的时候能够看到山的轮廓。然而,当时上上下下无人认识到它的价值,隔三差五的就会听到开山放炮的隆隆震响,很难想象被开采前的样子,更无法想象三国时期碣石山的风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我想,如果曹操真的登临的是这座碣石山,能够写出这样的诗句,那他的想象力确实足以令人景仰。苏格拉底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山虽然不像水湍流不息,但它也在“天灾人祸”的作用下也时刻发生着变化。 第一次登碣石山是我小学五年级的冬天。那时,无棣二中坐落在碣石山山脚下,我和几个同学到当时的无棣二中参加年终全县小学竞赛,那是我第一次离家外出,虽然只有十几公里;也是我第一次乘坐机动车,虽然只是台拖拉机。考完试后,我们跟随老师爬上了大山。时隔多年,那时大山的模样在我心目中已经非常的模糊了,只记得上山光秃秃的,不成片的枯黄的茅草在寒风中瑟缩着,零星散布着胳膊粗细的杂树,枯瘦的树干上竟然没有一片黄叶。山腰有个洞,当时据说发现过一具死尸,更显得阴森森的,我们都没有敢进去。另说,洞内有一口井,井水与大海相通,一直未得到证实。这些琐碎的记忆,现在想来“荒凉”二字可了得,那么一座光秃秃的小山,又是在那么一个没有阳光的冬日,还能给一个儿童留下什么呢? 到了山脚下,一些建筑工人正在建设山门,非常的杂乱,周围的村落也并未见比我儿时整洁?虽然刚刚铺了柏油路,但上面的尘土却已厚厚的一层。农村改革这么多年,发展的步伐似乎是越来越慢了。 走进山门,确实较先前有了很大的修缮。首先修葺了规整的山路,原先一些棱蹭突兀的山石好像被重新规整了一番,平添了几分人工的斧凿,不过也还有几分匠意。山路铺设的蜿蜒曲折、跌宕起伏,沿途点缀着小的山洞、佛雕,又加之深秋的衰草、野花,到有几分山景。沿路有一处石瀑,据说是火山石形成的,但在我原先的记忆中,似乎未曾见过,即使是真正先前留下的火山石,在这次重建碣石山的过程中,应该被重新梳理过。这么大的一片,称作石瀑也可算得恰当。 过石瀑上行,到了碣石山最主要建筑之一,碧霞祠。应该是一家道教行宫。现在好像中国每处的道教景区首先碰到的就是求签、算命。当然,碧霞祠也不例外。道家的清净无为也并不是多在深山就能修炼而成的。“大隐隐于市”,信然!碧霞祠依山而建,到也有上接青天,下瞰深渊的意境。 从碧霞祠迤逦而上就到了碣石山最高峰,今重修“观海亭”于其上。登此亭,虽并不能真正以观沧海,但四方八极平平荡荡,唯此山、此亭卓然而立,放眼了望,却有穷极天际之感。倘若雾霭茫茫,自然而生仙境矣! 观海亭前下立一石碑,上刻一斗大的“曹”字,旁立曹操的雕像,文臣武将分列两边,好不威风!“曹”字碑前有一石条桌,我们下山时,发现一醉汉躺在石桌上鼾声大作,想必有这些文臣武将保护着,他自己感到高枕无忧了。不知曹操会怎样的生气呢?我堂堂一国之君,竟为你这酒鬼站岗! 曹操塑像已经是在前山了,再向下走便回到了上山的路,这时才发现这路绕山正好一圈。 在本文即将结束之时,我无意在网上浏览到了碣石山旅游区总体规划,其中有一段文字“要摆脱学术讨论中的习惯性思维的束缚-证明我是真的。因为绝大多数旅游者不是学者,他们对各种"说"没有兴趣,无棣碣石山的形象设计要离开学术讨论,避开问题争论,把一个好看、好玩、好吃、好住、好到达的旅游区形象传递给旅游者。”自己不禁感到好笑,不小心自己成了规划者所指的“绝少数者”了,我可不敢妄称学者。 山不在高,也不在名,因为是家乡的山,我也就特别的爱它,因此也就说出了我的心里话。真的就是美的! 评论 (1) | |
原始链接:http://tongwd.blog.sohu.com/53055510.html |
转自:41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