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殷墟遗址游记 |
[游记]殷墟遗址游记 |
2007-08-02 mop.com |
春节返粤途中,意外滞留河南安阳,当地的朋友便邀我到殷墟遗址参观,观后自觉大开眼界,颇有因祸得福的感觉。 原本就不爱背历史书的我,对殷商两字的印象只有甲骨文、奴隶社会……等一干名词,平日浮躁忙碌的生活,更想不起历史或文化这样的字眼来。从安阳市区驱车往西北方向约半个小时,就到达恒河岸边的殷墟遗址,站在外面,有点不敢走进那道大门,生怕自己扰了几千年前的清静。 最先去看的是甲骨文碑廊,碑廊是为方便游人参观而建的复制品,将甲骨放大了很多倍,最感兴趣的是据传中国最早的天气预报:自旦至食日不雨,自食日至中日不雨,自中日至昃不雨……想想三千年前的商朝人已经有出门看天气预报的习惯了,那种感觉,有点震动。 据讲解员介绍,殷墟遗址总面积约24平方千米,是规模很宏大的一处商都遗址,05年刚建成了殷墟博物馆,为了保持遗址原貌,就将博物馆建在了地下,从博物馆的入口处,便有倒计时的计年,从2005年,盘旋而入地下,直走进公元前一千两百多年,有着沉重的历史感觉的青铜色墙壁,和周围的安安静静,真的让人觉得自己和时间一起倒转,回到了那段三千年前的历史。 适逢安阳殷墟遗址申请世遗,博物馆内展示了很多难得一见的国宝,最让我惊喜的,就是见到了司母戊鼎!(平时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很少展示,据说经常展示会使重量减轻)司母戊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所铸的青铜鼎,当我真正地站在它面前时,发现它似乎和我在历史书上见到有很多不同,我想,是它更生动、更真实吧。得知宝鼎本来残缺一一耳、现在的左耳是补上去的复制品,不免有点莫名的伤心。 除司母戊鼎外,还看见了觥帱交错中的“帱”,第一次知道,原来觥和帱都是一种酒壶,壶盖上覆着精美的雕龙,只可惜,觥已经流失海外了……另外,喜欢一只玉凤,因为年代久远,玉中已浸入青铜的颜色,不再是单纯的碧绿,反倒更可爱了。还是第一次知道古时的贵族死后,下葬时会在手中握只玉猪,取“握住”的意思,可几千年后,他们还是没有办法握住在自己的手中…… 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一段陶制的下水管道,它的名字叫“三通”,我们现在使用的下水管道还在延续着它的形式和名字,我不禁在心里生出无限敬佩:我们三千年前的祖先已经会使用如此科学实用的技术!倒是如今的许多建筑物,似乎只是漂亮,许多基础的实用设施却做得很不合理。 殷墟的另一处看点是妇好墓,妇好据说是殷国王武丁的夫人,是中国最早的女将军,骁勇善战、屡建战功,因此得以在宫殿区内建造墓地,且有大量的陪葬品,光是玉器就有七百多件,足见妇好的地位非同一般。 古代车马也是殷墟遗址的重要文物,那时的车马已经有了不同的等级,而且还在马路遗迹上发现,路上有车道、人行道,可见当时殷都的繁华;解说员介绍路上的车轴距有2.4米,路宽8米多,没准这也是当年的高速公路了呢。 殷墟遗址此行,大开了眼界,就是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历史课。离开学校几年,出差报告越写越多,这最简单的游记却写不出了,自己觉得很对不住这古老的文化……汗颜啊! 另外,自己怀疑觥帱交错的帱字是写错了,记不清了,请高人指教! |
转自:http://i.mop.com/luciacxf/blog/2006/04/07/1440371.html30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