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寻找孙中山写的普陀山游记

[游记]寻找孙中山写的普陀山游记

2007-07-16    

今天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都以不同方式纪念这位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我喜欢旅游,对伟人们的游踪亦感兴趣。于是想到了不久前去普陀山寻找孙中山所写的普陀山游记的事。

位于浙江省舟山市的普陀山,被称为“海天佛国”,为观世音的道场,位列全国四大佛教胜地之一,古今中外名人雅士前往参观者不记其数,留下的墨宝、佳作亦不胜枚举。有次我在报上读到一则消息,说是孙中山先生当年在舟山海域考察军港时,顺道去游普陀山,在佛顶山天灯台巧遇“海市蜃楼”景观,孙中山大为惊奇,于是就写下一篇游记《游普陀山志奇》,现在的普陀山上,还有此文的石刻。这次十一长假,与朋友相约去游普陀山,我心底里就一直惦记着要看一看孙中山写的《游普陀山志奇》。

坐了一夜船到达普陀山后,我不顾朋友们反对,争着要先上佛顶山。朋友们想,反正时间宽裕,不按顺序走也行,就依着我了,一起坐车来到后山索道,坐索道直达普陀山的制高点佛顶山。

清晨的佛顶山游人很少,满目青翠,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极目远眺,可观赏辽阔的山海景色,但见海中岛屿或如覆杯,或如螺贝,参差环列。近瞰全岛,则峰峦绵延,水沙烁金,寺院精舍,错落有致。我急急找到天灯台处,只见天灯台原址已建起一座海空了望台,全由军人把守,“游人不得入内”。遗憾之余,我绕了望台转了一圈。但见一处墙根下,几支残烛剩香散落着,几个歪斜的墨字写道:天灯台旧址。

转过天灯台,我们进入慧济寺游览。我见右边厢房几位年轻和尚刚做完法事在闲聊,便凑上前去打听,是不是知道孙中山写的《游普陀山志奇》,众人俱答不闻此事。那一小和尚还说得有趣,我们只懂经文,不识游记;只望普陀山,不见孙中山。面对如此答语,我也只能哑然。但我仍心有不甘,便逐个厢房打听,后遇上一老和尚,才指点可去杨枝庵看看:那里有一座镌有孙中山文章的碑亭,前年秋天孙中山的孙女来普陀山,在参观慧济寺后,又去了杨枝庵的碑亭参观。得此消息,我又急着要去杨枝庵,朋友们相劝,反正杨枝庵在山下,我们何不顺着香云路一路游去,路上的风景还是很不错的。

于是我们出了慧济寺,踏上香云路。这是一条直达山下法雨寺的石级通道,全长约一公里。香云路曲折多致,沿路林木交柯,翠鸟鸣啼。路随峰徊,景随路转,秀峰险石,令人目不暇接。众人一路下来,在“海天佛国”崖、“云扶石”等处拍照留念,刹是热闹。眺望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石峰巨岩,刀劈斧削一般。雄奇险峻,嶙峋突兀。近看它们一个个是独立的整体,远看它们又是一幅壮美的画卷,它们不像庐山那样郁郁葱葱,那太繁杂了;也不像华山那样徒有石壁,那太单调了,这层层沉积岩叠成整齐的山,无论是悬崖峭壁上,还是深谷幽壑里,都或多或少地点缀着片片树木,如帘如藤,簇簇野草,仿佛是水墨彩在上等的宣纸上浸润,渲染。有自然之情趣,而且无人工之痕迹。

直到香云路尽头,向右折入一条松林掩映的支路,直达清凉岗象王峰下的杨枝庵。这杨枝庵最有名的是那座杨枝观音碑,碑上镌刻有唐代名画家阎立本所画的观音像,此为普陀山三宝之一。进入庵门,左首便见一座碑亭,走近一看,果然是孙中山所写的《游普陀山志奇》全文,是上海书法家胡铁生抄录。我细细读来,孙先生的文章将当时遇见的“海市蜃楼”景象描绘得活龙活现,真是一篇出色的游记啊。我在普陀山拍照不多,但此碑我却连拍了几张。

镌刻于杨枝庵石碑上的孙中山《游普陀山志奇》全文

杨枝庵正门

佛顶山慧济寺

慧济寺佛顶顶佛墙

香云路上的“海天佛国”崖

附录1: 《游普陀山志奇》
余因视察象山、舟山军港,顺道趣游普陀山。同行者为胡君汉民、邓君孟硕、周君佩箴、朱君卓文,及浙江民政厅秘书陈君去病,所乘建康舰舰长则任君光宇也。抵普陀山骄阳已斜,相率登岸。逢北京法源寺沙门道阶,引至普济寺小住,由寺主了余唤肩舆出行,一路灵岩怪石,疏林平沙,若络绎迓送于道者。纤回升降者久之,已登临佛顶山天灯台。凭高放览,独迟迟徘徊。已而旋赴慧济寺,方一遥瞩,奇观现矣:则见寺前恍矗立一伟丽之牌楼,仙葩组锦,宝幡舞风,而奇僧数千。窥厥状,似乎来迎客者。殊讶其仪观之盛,备举之捷。转行转近益晾然,见其中有一大圆轮,盘旋极速,莫识其成以何质?运以何力?方感想间,急杳然无迹,则已过其处矣。既入慧济寺,亟询之同游者,均无所睹,遂诧以为奇不已。余脑藏中素无神异思想,竟不知是何灵境?然当环眺于佛顶台时,俯仰间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慨。而空碧涛白,烟螺数点,觉平生所经,无似此清胜者,耳闻潮音,心涵海印,身境澄然如影,亦即形化而意消。焉呼!此神明之所以内通钦?下佛顶山,经法雨夺,钟鼓镗鞳声中急向梵音洞而驰。暮色沉沉乃归,普济寺晚餐。了余、道阶,精宜佛理,与之谈,令人悠然意远矣!
民国五年八月二十五日 孙文 志

附录2:《游普陀山志奇》真伪考
煮云法师曾抄录印顺法师答复这一问题的话,证明此事实非后人伪作,其内容大致如下:
关于中山先生《游普陀山志奇》一文,有的说是陈去病代笔,但有的不相信是代笔。然无论是伪是真,而在普陀山,确乎见到奇迹,这是不可不论的。
民国二十三年旧历五月,我(印顺法师)从武院回普陀,上佛顶山阅藏楼去阅藏,知客师月静、颂来告诉我,说普陀山新近发现了孙中山先生的墨宝,他们手拿照片给我看,我对于如何发现一层,探问了一下,觉得也还入情入理。
事情是这样的:前寺的大智客万松,虽是十方人,却在普陀山过得很久,对山中之事很熟悉,这年夏天,他接任了净土庵的住持,在办交卸手续时,接到此文件。净土庵的原住持僧怎么会有这个呢?据说孙中山先生游普陀时,前寺方丈是了余和尚,他陪同先生等去各处游览,游览归来在前寺方丈室用晚餐,谈起在佛顶山所见的瑞相,十分惊喜,了余和尚当即请先生留个纪念,先生在前寺方丈室写了这篇《志奇》。孙中山先生等当晚就下山上船去了,了余和尚送客归来,一时忽略,未将此墨宝收藏好,等到第二天早上起来,四处寻找查问竟已不知去向。却原来,后来去净土庵做住持僧的那位,当时是普济寺方丈室的侍者,当年他年纪还轻,不懂事。而对孙中山先生与常人一样也有一种景仰之心,因此偷偷把这墨宝藏起来了。时间过了二十年,他却已潦倒不堪,净土庵也已荒落得无法维持,他自知堕落,再没有保存该墨宝的资格和必要,因此在交卸时将此一并交给了万松禅师。
照这样说来也还入情入理。假如说是伪造,净土庵的那位旧主持,文章与书法,还都是造不出来的。
印顺大师把当时情形,来一详细说明,证明此文质实是孙中山先生的遗墨宝贝,若是作伪,作伪者何人?因此我们对此文的真实性,也更进一层的深信不疑了。

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引用该篇文章:http://ycxw1028.bokee.com/tb.b?diaryId=13623319

2006.11.1221:50作者:ycxw1028

原始链接:http://ycxw1028.bokee.com/viewdiary.13623319.html
转自:21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