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漳河源头化石村--纳仁沟

[游记]漳河源头化石村--纳仁沟

2008-05-22    sina.com.cn

化石文明
——漳县金钟“漳河源头化石村”纪实
李兴华
(一)
在西秦岭的巍巍群峰之麓,有一个往日鲜为人知的山村——漳县金钟纳仁沟。山高水远,云深路隘,自古以来,若武陵桃源,不名于世。村人至今还保留着不少古代羌族、吐蕃的民俗文化遗迹,村名就是第一个例证。
二十多年前,当一条通往卓尼的简易公路修到村口时,山村与外界的联系明显通达了。在改革中获得了许多自由的农民开始走出山村,认识外部世界,逐渐知晓了不少祖辈们闻所未闻的新鲜事。然而,一种出自本地大山深处的事物却让他们大为惊奇和懵然。四十余岁、粗通文黑的张世杰、张俊杰(堂兄弟)首先对此产生了兴趣,常常钻进深山探宝——挖取那些嵌藏在山岩断层中的看是松柏树干面触之又坚硬冰冷的石头,一块一块的背回来。他们不知其名,亦不知有何用处,但直觉告诉他们,这非木非石的东西也许是一种颇有来历和讲究的宝物?后来,他们的下辈中有的念中学了,甚至当干部了,加上那位在本村算知识最渊博的石珠明老师,使大家终于知道了他们的名字叫“化石”,是那生长在地老天荒的遥远岁月里的大树沉埋地下而渐渐变成了石头。
化石就是化石吧。反正再派不上大用场,于是,或置于桌案,或立于院中,或堆放屋角,或砌在墙内,甚至垒成猪圈,无论如何,总是另有那么一种情趣。日子一久,一家学一家,都把寻挖化石当成了业余雅兴。后来,在另外一些山涧中他们又采到了许多条纹粗细不等密集排列如针状、蜂窝状的石头以及象各种不知名的虫子嵌爬于其上的石头,识者说这些也是化石,是远古海底动物的尸体所变。还有一些彩色斑烂的、玲龙如玉的(人们称之为“金钟玉)。于是,村人们的化石群中又增添了不少新品种,可谓五彩缤纷,琳琅满目。
(二)
科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地球母亲至少已有四五十亿岁的年龄。地质学家将有岩石资料可供研究的近二十亿年间地球的地质演变历史分成五个“代”,二十七个“纪”,其中最近的“新生代”三个纪又分为七个“世”。如此漫长的地质史都写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岩石上。而生物化石又是书写地质史的重要“文字”,这些“文字”一般人读不懂,且很少集中暴露于地表。纳仁沟人却有幸拜读这似乎有意揭开的“史书”一角,目睹手摸这深奥而神秘的书页,你能说这不是大自然对他们的特殊恩赐?
地球上的生物出现和进化繁衍于距今五亿至十一亿年的元古代。到了距今近二亿至五亿年的古生代,生物在地球上已非常丰富而且繁盛。那时的动物主要是腕足类、珊瑚类、软体类等,尤其是海洋中,到处都是树状的、蜂窝状的和针状的珊瑚。古生代最晚的石炭纪大量出现了鳞木,年代一久,大量堆积在海水中及低洼处的鳞木生成了今日丰富的煤田,有的则成了化石。
在距今七千万年至近二亿年的中生代,前期二叠纪、三叠纪中,动物世界最繁盛的是软体动物中的头足类(菊石、箭石)。到侏罗纪之后则是巨大的爬行动物恐龙主宰陆地。植物主要是苏铁科和松柏科,茂密的松林布满高山峡谷。须知,就在生物世界日益繁盛的同时,地球表面却并不平静,不断发生着剧烈的地壳运动(称为“造山运动”),地壳断裂、折皱,形成高山峻岭,岩桨伴随火山暴发喷出地面,高山隆起后又被夷平,陆地原野又逐渐沉入海底,海洋退出后又抬升为陆地……,如此反复沉降与抬升,真可谓沧海桑田,天地翻覆。
那些各色各样的珊瑚石、软体动物化石是早在两三亿年前的古生代就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那时,如今的中国大部分都在海底。志留纪和泥盆纪初期的“加里东造山运动”又使大陆抬升,我国北方隆起为陆地,而在石炭纪末期,陆地又一次沉入海底。直至中生代二叠纪,海洋再次退出中国北部。以后一直是大陆缓慢上升,今日的几大洲轮廓在新生代第三纪基本成型。据此,我们可以解读出纳仁沟人发现的最早的动物化石是两三亿年前海底动物的遗骸,在强大的压力下埋入岩层中逐渐变成的。这些化石在以后大陆缓慢抬升的过程中,犹如乘电梯一样逐渐上升,终于出现在金钟一带海拔3000米左右的群山之间。至于他们最早发现的松木化石则是距今一亿二千万到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陆地上茂密的松柏森林在强烈在地壳运动中被埋入岩石层下而形成的。相比于那些珊瑚和软体动物,几乎晚了近一亿年!是后来发生在新生代第三纪末期剧烈的“阿尔卑斯造山运动”使地壳表面震荡颠簸,折皱断裂,把时间相隔一亿年左右、在不同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类化石又搅到近在咫尺之间,而今又先后显露于纳仁沟人的目光之下。
(三)
就在张世杰、张俊杰他们沉迷于化石的时候,另外两名本村知识分子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一个就是前面提到的石珠明老师。此人喜好写字刻石,退休之后,不仅采集化石,还采集本地特有的一种有面有角的沉积岩,搬来点缀于院内、花圃、大门前、巷道边,而且不少石头上还刻上了楷隶体字,如“知足常乐”、“福寿康宁”之类。
另一位是来自南京的退休干部漆俊德。他青年时在本村参军,到过不少地方,后来在核工业部下属的南京某单位工作。妻子儿孙都在南京,惟独他那解不开的故乡情结驱使他退休后每年夏天都要来故乡一回,一住就是两三个月。村里要修一条山间道路,他慷慨捐资1700元,雇用一台推土机,减少了乡亲们多少劳作。虽一人独居一室,但与众乡亲情同一家。故乡的深山瑰宝使他兴致盎然,他携带数码像机、小型摄像机拍摄了各家所藏化石、奇石。谁家有人想照像,谁家过红白事,他不请自到,为其拍照、录像,回南京后冲洗出或制成光盘寄给他们,分文不取。谁家有病,凡他能治的,义务为其诊治,不仅不要钱,连专门为他做顿“好饭”也绝不准许,你们吃啥我吃啥,洋芋散饭、酸菜拌汤,吃饱为止。去年,这位已69岁的“南京老人”与几位“化石老汉”同登西秦岭群峰中最高峻(海拔3941米)的露骨山,观赏故乡风光,寻找神话中的“雪山太子”遗迹,自己一边摄像,一边解说,几位老人在山上围坐燃火,煮茶野炊,说唱着儿时听来的民谣:“罐罐茶,牛粪火,朝庭老爷不如我!”
漆俊德老人坦荡开阔的胸襟和为人做事的品格,不啻是一股春风细雨在山村回荡飘洒,慢慢沁入每个人的心田。看人家如何做人,如何看待钱财利禄?于是,人们的心开化了,也开阔了,山村的民风淳厚了。人们不再去闲着蹲墙根晒太阳,说是论非,为尺土寸利纷争不下,而是变得豁然大度,怡乐相处,大家说化石,采奇石,砌假山,磨玉印,研究品尝,陶然自娱,满村流溢着化石文化的特异氛围和乐观向上的文明之风。
2005年春,县政协赵玉忠主席听说了这个村子的轶闻趣事,专门前往调研考察,结识了以上几位老人和其他村民,赞尝之余,与大家商议将该村命名为“漳河源头化石村”,并欣然挥笔题写了这一深具文化内涵的新村名。几个月内,赵主席四访化石村,出入各家院落,拍摄村中特殊奇景,替村民们宣传鼓劲。如今,一块2米高的青石板就竖立于村口路边,“漳河源头化石村”七个醒目的大字掩映在一棵山枣树之下,成为村头一景。有客人造访,村民们都热情引导进村入院,欣然出示所藏珍品,并能介绍出个名堂来。
化石,是地球文明史的载体,是最古老的文明本源,完全可以称为“化石文明”。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5493f7c010007je793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