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狡黠愚蠢的王道士的发现使莫高.

[游记]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狡黠愚蠢的王道士的发现使莫高.

2008-05-22    sina.com.cn

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狡黠愚蠢的王道士的发现使莫高窟举世闻名

2007-09-02 13:10:15

大中小

标签:人文/历史旅游旅行敦煌莫高窟文化历史佛教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敦煌莫高窟,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艺术成就,吸引着国内外游人前来参观访问。笔者对其仰慕已久,这天有幸前往。

莫高窟在三危山与鸣沙山之间,周边是戈壁与沙漠。远眺三危山,有一隐形卧佛,使人们初来这里就感到了点神秘。这是古丝绸之路主干道,河西走廊西端,据说曾经是沃野千里,牛羊弥望,胡商蕃客穿行如织,凉州大马名满天下之地。而今穿行其间,只见茫茫戈壁,浩瀚沙漠,静静卧着的山丘,以及点缀荒野之中的绿州。只有这绿州以及先人遗留下来的城堡关卡等,才能证实昔日的繁荣,促使我们体味过去,咀嚼今世,展望未来。

佛教之中有三世佛:过去佛燃灯,现世佛释迦牟尼,将来佛弥勒佛。莫高窟许多洞窟都有。正是人们对过去、今世、未来的想象、寄托与期待,创造了佛教,才有了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哈哈!看来人们很容易接近佛的思想。

有关资料表明,莫高窟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隋代洞窟第423号洞窟题记中,其名称由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种说法:其一,莫高窟开凿于沙漠高处而得名,古汉语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从藏经洞出土的文书和许多唐代文献记载,唐代沙州敦煌县境内有“漠高山”、“漠高里”之称,据此考证,鸣沙山在隋唐也称漠高山,因此将石窟以此命名;其三,在梵文里“莫高”之音是解脱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译。

导游向我们介绍:敦煌莫高窟窟区南北全长1600多米,现存洞窟492个,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在现存的洞窟中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塑像2400余身,最大塑像主,30多米,最大壁画约50平方米。这些壁画、塑像,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从4世纪到14世纪上下延续千年的不同时代的社会、生产、生活、交通、建筑、艺术、音乐、舞蹈、民情风俗、宗教信仰、思想变化、民族关系、中外交往等情况。和洛阳龙门石窟、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莫高窟的开凿比龙门石窟早128年、比云冈石窟早94年。莫高窟以它创建年代之久。建筑规模之大、壁画数量之多、塑像造型之多、保存之完整,其艺术价值之博大精深而闻名天下,享誉国内外。莫高窟的壁画艺术是龙门、云冈石窟所没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寺所无法相比的,它是莫高窟艺术的精髓。

莫高窟只开放了很少的洞窟,并且每拨游客只能在导游的引导下参观10个。这里管理很严格,不能携带照相机进入洞窟区内,因此根本无法拍照内景;参观时导游拿着钥匙开洞窟门,游客参观完后立即锁上。每拨游客必看的洞窟有16--17、23、96、130、148窟等。

第16窟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八年(851-867),窟主为晚唐河西都僧统洪辨,即吴和尚,是莫高窟大型洞窟的代表窟之一。

第17窟,位于第16窟甬道北壁,坐北朝南,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三年(851-862)间,原为洪辨之禅窟。洪辨逝世后,其下属僧徒或吴姓本家,改禅窟为影堂,并塑其真容,涂壁画。此窟平面近于方形,覆斗形窟顶,地面至窟顶高3米,壁高不足2.5米,壁边长不足3米,靠近北壁地面上有一长方形禅床式低坛,其前侧面和两侧面画有壶门,其中绘有衔灵芝的鹿、狮子及茶花边饰和云头僧履。这表明此低坛是僧人习禅的禅床。禅床上端坐一身高僧坐像,为洪辨高僧像。

据考证,大约在11世纪初叶,这个编号为第17窟的洞窟被封闭起来了,在封闭之前这个洞窟已存入了大量的古代写经和艺术品。因何封闭,为何存入那么多东西,说法不一,不再赘述。

九百年后,1900年6月22日,在莫高窟下寺当道士的湖北麻城人王圆录在清除第16窟甬道积沙时,偶然发现了甬道北壁被封闭的洞窟,“内藏佛典充宇,铜像盈座”,“见者惊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这就是闻名中外的藏经洞。

藏经洞发现后,王道士取部分写卷、佛画等,分赠肃州兵备道廷栋、甘肃学台叶昌炽及本县官员乡绅,藏经洞文物开始流散。叶昌炽得到县令王宗翰所赠经卷、画像后曾建议藩台将文物运至省城妥善保藏,因运费银五六千两无着而罢。光绪三十年(1904)甘肃布政司命敦煌县令王宗翰就地检点、封存藏经洞文物,并责令王道士妥加保管,不许外流。但王道士对官府命令置若罔闻,仍然不断地将写卷拿出来送人,导致一部分遗物流散民间,下落不明。

1907年,英籍匈亚利人、中亚考古探险家斯坦因到莫高窟,在师爷蒋孝琬的帮助下,利用王道士的无知,仅用四块马蹄银(共重二百两)廉价骗购藏经洞出土经卷、文书二十四卷,佛画、织绣品等五箱。1914年再次到敦煌,又从王道士手中获得五百余件敦煌写本。前后两总数约二万件。现分藏英国博物馆、英国图书馆和印度事务部图书馆,以及印度新德里国立博物馆。

1908年3月法国人、汉学家伯希和率法国中亚探险队到莫高窟,对洞窟编号、抄录题记并拍摄大量壁画照片。伯希和精通汉语,将藏经洞中的遗物几乎全部翻检一遍,以选取精华,以白银五百两廉价骗购大量文献精品和佛画、丝织品,总数约一万余件。现分别藏于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和吉美博物馆。

1909年,伯希和携带部分敦煌写本精品到北京展示,中国学者始知藏经洞之事,于是奔走呼吁,上书北京政府,要求保护国宝。1910年清廷学部获悉敦煌石室文物流散消息后,电令甘肃藩司查封石室,并将剩余遗书悉数运京保管,是年秋运抵北京。运京途中,复遭盗窃。至京后,又遭李盛铎、刘廷琛等官吏窃夺,各取佳者数百卷,其余8697件藏于学部京师图书馆(今北京图书馆)。

日本人大谷光瑞曾三次组织探险队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考察探险活动。1912年初,第三次大谷探险队成员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在莫高窟滞留八周,进行了大量的拍摄和调查活动,并从王道士处密购藏经洞文物四百余件。

1914年至于915年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奥登堡率领俄国考察队在敦煌莫高窟进行考察,历时六个月,绘制了莫高窟平面、立体图,拍摄了两千余张照片,对部分洞窟壁画进行了内部全景的油画速写、临摹、影描等,并发掘了一些洞窟中的堆积物,获得一万余件文献残片和佛教美术品,又从当地居民手中收集了大约二百余件较为完好的写本。现分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和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1924年初,美国人、曾任哈佛大学福格艺术院东方部主任的华尔纳,率领美国远征队—哈佛大学考古调查团首次来到敦煌,此时藏经洞已空无一物,他便把目标转向石窟,用涂有黏着剂的胶布敷于壁画表面,盗剥壁画精品十余幅和劫取彩塑供养菩萨一尊。1925年,华尔纳又一次组织考察队至敦煌,因当地民众的反对和官府的阻止,再次大批盗剥壁画的阴谋破灭。

目前,藏经洞文物除国内收藏外,分别被12个国家42个图书馆、博物馆等所收藏。这些文物内容丰富,包括宗教经典和多种文字写成的文书,涉及许多学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资料,经过国内外学者几十年的研究,已开拓出一门全新热门的学科—敦煌学。

当一百多年前,王道士无意间发现了藏经洞的时候,他根本不知道已经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并由此创建了一门世界性的学科敦煌学。国内研究人员称:尽管敦煌学风靡世界,但敦煌文物遭受列强轮番劫夺的性质是不能改变的。笔者认为,王道士作为当时莫高窟的管理者,虽发现藏经洞,但监守自盗,造成文物严重流失,罪孽深重。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93bd93010009sa.html644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