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走进莫高窟

[游记]走进莫高窟

2008-05-22    sina.com.cn

2003年8月28日,又一次到甘肃参加“兰洽会”。自己心想这次无论如何也要游览一下敦煌莫高窟,以弥补去年的遗憾。对于莫高窟还是在校学历史时,了解个大概,要去莫高窟的想法可说是由来已久。从兰州乘飞机到敦煌,朋友从机场接至由江泽民主席亲笔书写的敦煌宾馆,当时有很多日本友人在这里入住,一打听也是来探寻莫高窟的。晚饭后稍事休息,独自一人来到街上转来转去。原以为这里和在飞机往下望一样会很苍凉,但亲眼一看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这个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端党河下游的小城市,依然和古代丝绸之路一样,商贸文化很繁华,东部开放城市有的它全有,包括健康和不健康的。各种声音都能听到,各种皮肤也都能见到。晚上灯火辉煌,夜宵人来人往,商店都在营业,夜光杯和保安腰刀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文化气息很浓郁。
第二天,敦煌市委办安排一台面包车去往莫高窟,车在荒漠中进发。大约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路程,莫高窟便展现在我们面前。陪同的敦煌市委办吴科长,下车联系参观事宜,我急忙利用这点时间,四周环顾向往已久的这片神奇所在。莫高窟位于鸣沙山东麓,南北全长1680米。在一条毫不起眼的土黄色山脉的腰间,稀疏的树林掩映着一个个窑洞,一条早已干枯的宕泉河床在脚下横亘着。荒凉至极,萧瑟至极,却又神秘至极。
我们在导游的引导下,走进一个个黑暗的窑洞,踏进了历史的长河。
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僧人乐樽在此见金光照耀,状如千佛,遂于崖壁开凿第一个洞窟。此后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西夏和宋元明清,每朝每代都在此修凿了洞窟,号称一千个洞窟。每个洞窟艺术风格随时代而异,基本上都凝结了那个朝代的艺术精华。洞窟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为莫高窟主体。我们从北魏
“九色鹿的故事”看起,一直到藏经洞。虽然不可能将一个个洞窟尽阅,但每个朝代最具代表性的我们都一览无余,如同经历一次文明的跋涉,那种艺术文化之间的特征和差异所带来的震撼力使我哑口无言,不知所措。我正欲举起相机却被导游好言拒绝,原因是为了保护壁画和塑像,参观洞窟是不准开灯和拍照的。导游用手中的电筒照亮每幅精美壁画,烂熟的、麻木的讲解每个洞窟的壁画内容,没有感情色彩,没有抑扬顿挫。对我们的惊叹声更不以为然。尽管如此,我的思想不断跳跃,心灵不断震憾,导游手中的小小手电,照亮了前人的伟大,也照亮自己的渺小。壁画的内容是根据佛经绘制的。即使同一故事,其内容的多少,画面的大小,也各不相同的,构图形式有单幅的,有屏风式的,有连环画式的。中早期多“本生”、“佛事”故事,中晚期多“经变画”、“佛教史迹画”。画中绘有古代耕织、狩猎、婚丧、建筑、战争、音乐、舞蹈等场景,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大量的古代建筑、民风民俗、文化艺术的形象图样和历代各族人民衣冠服饰在当今都能找到影子。它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古代民众的思想、祈求、希望、寄托和他们的苦难生活。有的像一首能轻拂人心、引人入胜的抒情诗,细腻而满怀激情地描写主人公悲欢离合的种种遭遇和忠贞的爱情,深深地扣人心扉,动人心弦;有的则歌颂正义,谴责邪恶,赞扬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鄙弃忘恩负义的丑陋灵魂;有的则讴歌那些孝养父母、不辞艰辛、不惜作出自我牺牲的感人行为;主要是宣扬灵魂不灭、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思想和涅磐境界。所有的洞窟没有名字只有数字符号:“257窟、278窟、285库、290窟、320窟”……它们就像历史长路上的里程碑一样,记录着人们走向明天,创造文明的历程。也记录一个朝代的兴衰。唐朝无疑是最杰出的,在所有的洞窟中,唯有唐朝的壁画内容丰富,神态自然,栩栩如生,表现出极高的艺术造诣和惊人的艺术想象力。而到了清代,随着壁画的展现,明显看出些许衰败,塑像千篇一律,缺少神韵,所有人物的表情都向慈禧太后一样,没有生机。
在很多洞窟进进出出之后,我们走进了17洞窟,这就是藏经洞。在人类考古学上,二十世纪震惊学术界的一件大事莫过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1900年5月25日,仿佛历史有意在这一年给二十世纪献礼似的,把藏经洞的封闭之门一下打开了。
有了莫高窟才有了敦煌,而有了藏经洞才有了莫高窟。那个难以评价的道士王圆箓就是在这里打开了敦煌之门,莫高窟五、六万件从公元4世纪至11世纪的佛经、历史、文学、历法、地志、医学和纸绢画等珍贵文物,稀世珍宝,也就在这里被外国人掠走了。那个被王道士发现的暗门至今仍然打开着,里面什么也没有,使人难以相信,在这个简陋的洞穴中,曾经存在过那么丰富的文化矿藏;使人难以判断,这个简陋洞穴,究竟是一个民族的荣耀还是耻辱?我顿感迷茫。
经历一场心灵的洗礼之后,带着复杂的心情,疲惫地离开莫高窟返回敦煌的路上。空寂的大漠在西斜的阳光下显得愈加苍凉。1600年前,僧人乐樽看见三危山的佛光,在莫高窟开凿了第一眼石窟。千百年来,有多少匠人艺师涉过千山万水来到这里,用千万人的心血造就了莫高窟的辉煌。正如在一切地方和一切事物一样,教徒们之所以能存在,也全靠劳动人民的健康的、激发理智的创造力量的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支撑他们穷其一生的信念是什么呢?那么多的文物艺术精品,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艺术手法,不同的政治思想,是何种原因导致他们从四面八方汇集敦煌?这个世界难以解释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我们不可能也无法找到答案。我只是莫高窟的一个过客,匆匆的来,匆匆的去。留下几声惊叹,带走几幅照片。
随后几天,吴科长又陪同我们游览了鸣沙山、月牙泉、阳关、玉门关等景区景点。尽管这里前人曾留下“一弯如月弦初上,半壁澄波镜比明。风卷沙飞终不到,泉含止水正相生”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美好诗篇和宜人景色。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莫高窟。因为它汇集了太多的文化积淀;收藏了太多的历史画卷;凝聚了太多的人类思想艺术精华;走进莫高窟,仿佛就走进了人类文明的时空长廊,使你在人类伟大与渺小的纠缠中去理性的思考。莫高窟不但是我国的国宝,而且也是全世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不仅属于中国,而是属于全人类。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35203c010006xa.html298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