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声色广州,体验真的城市生活-闽南随笔:摩教兮明教兮-草庵-游记. |
[游记]声色广州,体验真的城市生活-闽南随笔:摩教兮明教兮-草庵-游记. |
2007-07-16 gznet.com |
草庵 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伞欲烧空。 花前花后年俱熟,莫道时人不爱红。 这是宋朝诗人王十朋的《刺桐赋》,描述的是现在的泉州市花-刺桐花。古城泉州曾因遍植这种来自南洋的刺桐树,被称为“刺桐城”。 以“涨潮声中万国船”闻名于世的刺桐港(即现在的泉州后渚港),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这里曾经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前沿,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发达、通畅的海洋交通,对外传播了泱泱大国的黄土文化,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的蓝色文化。随着各种宗教的登陆、传播,泉州成了有名的“世界宗教博物馆”,本土的儒教、道教和民俗信奉与异域的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基督教、摩尼教一起在泉州这块土地上包容共存。有着许多信仰的泉州,曾一度在别人的眼里是最迷信的地方。 在这诸多的宗教中,大多是劝人为善的。比较有争议的,曾受到毁灭性打击的是摩尼教,以至于在全世界范围内,只有她的发源地伊朗(旧称波斯)和中国保存着两处遗址。 摩尼教创建于公元二、三世纪的波斯,公元四世纪的时候(唐朝)传入我国,在中国又称:明教。明教信徒尊奉的是摩尼光佛,由于信众的“吃菜事摩”和死后实行“裸葬”的一些教规,在当时显得有些诡异,与中原文化有些格格不入。宋朝时期被贬称为“魔教”和“旁门左道”,遭到了残酷的镇压和杀戮,摩尼教趋于灭绝。这段史实被施耐庵写入了小说《水浒传》,与水泊梁山的好汉一百零八将对决厮杀的是农民领袖方腊,在《水浒传》中有一章节讲的就是:征方腊,宋江损兵折将。据说,南宋农民起义军首领方腊就是摩尼教头,在江南一带设坛布教,聚众起事,闹得轰轰烈烈。在遭到灭顶厄运的围剿后,摩尼教从此销声匿迹。一直到了元代,摩尼教才得以复兴。元末的农民起义中,朱元璋再次得助于摩尼教势力,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一个日月光明的大明王朝。可是得势后的朱元璋,惧怕这股力量,不但疯狂镇压,而且禁海封港,自此摩尼教在中国大地上消失了。这段史迹被金庸先生当作传奇故事写进了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里。 随着明清后期的海禁,繁荣的刺桐港也沉寂了。而位于泉州南门外十三公里处的晋江罗山乡苏内村的华表山麓,一座庙宇却依然挺立了千百年。这就是供奉着摩尼光佛的草庵,我国仅存的摩尼教遗迹。 草庵始建于宋代的绍兴年间,开始是简单的草屋搭建,故名。元初改建为单檐歇山式的石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庵内供奉着由依傍山崖的岩石雕刻而成的一尊摩尼光佛浮雕,雕像高1.52米,宽0.83米,身披佛衣,端座莲坛,容颜慈祥,散发披肩,颚下有两绺飘逸的长须。整座佛像栩栩如生,脸、眼、手的色彩巧妙地运用了岩石本身的三种天然色泽构思雕凿,背后刻有光芒四射的纹饰。 整间草庵严格地讲,应该算是石室,依着华表山涯而建,石室背后山势险峻,巨岩耸峙,无法攀登。只有山脚下的一条蜿蜒、崎岖的山道通达庵前,庵前有道山涧穿寺而过,清净雅致。古桧树下,刺桐花旁,几张石桌子、石椅供人乘凉休息。庵旁的一方巨石上镌刻着摩尼教偈语: 劝念 清净光明 大力智慧 无上至真 摩尼光佛 正统乙丑年九月 摩尼教就这样从泉州上岸,走向了神州大地,最后又归隐于此。摩尼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辉煌的时期,也有着灭顶的劫数。历经磨难、几经兴衰,如今在古城泉州依然占有一席之地,与各大教派朝夕相处,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从中我们也看出泉州人的虚怀若谷和包容宽广的胸襟。 在近代,草庵实质上是被看作佛教寺院。据说弘一法师晚年经常来这里布法讲经,当地的村民也是“拿香跟拜”,谁也没质疑这尊长着须发的佛像,为何与众不同。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次考古发掘,在草庵周围发掘出不少宋代明教会标志的瓷碗,证实了宋朝时期波斯的摩尼教已经开始在泉州一带传播了。 现在的草庵被考证为摩尼教遗址后,村民们又在草庵前建了一座寺庙。这多少有点令人遗憾,起码是整体的景观受到了改变。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考察了一次,成员中就有伊朗的宗教人士,草庵再次被确定为摩尼教的遗址,香火又兴旺了起来。这也让这座多元文化的海峡西岸名城,更具魅力。在这里我衷心地希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能够继续保护好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1991年5月19日游历后初稿 2006年8月整理
(草庵的摩尼光佛) |
转自:http://ctrip.gznet.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92216438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