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眼在天堂身在地狱的墨脱(四)-爱上她便离不开她 |
[游记]眼在天堂身在地狱的墨脱(四)-爱上她便离不开她 |
2007-07-24 ctrip.com |
在墨脱生活的汉人是从我们最可爱的解放军开始的,成都的摄影记者王强在他的书《一个人的墨脱》里记载,他在门巴族木架屋前看到一男一女两个背着大背兜的门巴族人朝木楼走来,背兜内装满了黄澄澄的玉米棒子。这一男一女个子很小,背在背上的背兜却很大,他俩吃力地背着大背兜走上木楼。走到木楼尽头,倾斜着身子,哗啦啦地将玉米棒子倾倒在地板上。男主人长长地舒了一口大气,望着玉米发愣。女主人跪在木板上,将玉米棒子摊开,五个男孩跑过去坐在玉米棒子堆上,熟练地剥着玉米粒……精瘦的男主人满脸憔悴,长发披肩,面容约五十岁,令人吃惊地友善地用汉语问他从哪里来?什么时间来墨脱的?而且是标准的四川话!王强认定他是汉人而不是门巴人,并揭开了一个从不外人所知在山沟里也已经遗忘的故事。 (王强与老陈) 男主人姓陈,真实年龄仅36岁,老家在四川绵阳。1985年的秋天,边防站复员了一批老兵,他们从站上边防哨所的岗位到复员都没有去过墨脱县城,现在门巴族县长接待了他们并向他们描绘了墨脱的发展远景:广阔的公路、与山外一样的电影院,甚至还有自己县足球队,希望正值美好年华的复员军人继续留在墨脱,为墨脱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血气方刚的23岁的绵阳小伙子会后多问了县长一些问题,县长把他带到现在的这个门巴族村落,一个老木屋的主人和他那未满十八岁的小女儿接待了他们俩。酒足饭饱后,大家趁着酒性唱起了歌,“有汉族人在此唱歌!”这可是天大的奇事,其他村落木楼里的人都被吸引过来看热闹,男男女女都认识了绵阳小伙,都希望他留下来。 夜晚大家又接着喝酒,绵阳小伙终于幸福地醉了,这一醉,绵阳小伙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墨脱,当县干部去看他时,他正与老人娇小的女儿一起亲昵地剥玉米呢! 五个娃儿之后,他们又有一对双胞胎,而公路还是停留在波密,22年过去了,45岁的他还能看到公路吗? (王强与小李) 汉族背夫小李曾经是一位修筑墨脱至波密公路的筑路工,公路无法修通后,小李就在墨脱安了家。当他决定永远留在这里,与一个喜欢他的门巴族姑娘结婚时,整个背崩乡沸腾了:一个汉人将成为背崩乡的女婿!全乡的男女老少都来看他,抚摸他的头顶。全乡的老人更是兴奋,排起队抱紧他的头,不停地喃喃着。 姑娘的父亲是一位肩负重荷在险道上行走了一辈子的背夫,一个汉人要与女儿结婚,而且是上门女婿!老人激动得再次操起背架,他要亲自为女儿背回结婚用品!全乡就像一个大家庭,那几天都沉浸在喜悦之中,不分白天黑夜,人们在尽情地歌唱,这是他们表示喜悦的最佳方式。 歌声整整唱了十天,第十一天中午,几个路过此地的背夫告诉人们,有一个背夫摔下了崖,背架上那花花绿绿的东西散乱地滚了一坡。背夫们有一条不成文的习俗,在艰苦的险道上,背夫在什么地方倒下,他的身躯就掩埋在什么地方,用土或树枝把遗体埋了,就这么简单。他们说为老背夫掩埋遗体的时候,他的眼睛还睁得大大的!这位汉族小伙子义不容辞地用背架支撑起这个家! (墨脱花朵) 许多人都会唱《墨脱情》《墨脱路》这两首歌,这是一个四川支教大学生写的。这位大学生没能在十月份封山之前赶回四川,第二年开山之后他赶回去与女朋友见面。他在这里工作三年,女朋友不是没等他,但现在,一切都成了不可改变的事实,她已经是别人的新娘.他除了真心祝她幸福外还能干什么呢?他又回到的墨脱,他写下了《墨脱情》歌词: “也许你不会理解此刻的我,我在墨脱是多么的艰辛,既然已经选择我就无怨无悔,希望你在远方为我祝福,想来这一去就难回……” 当有记者问他为什么又回来时,他指着孩子们说:爱上他,便离不开他! (许晓珠在墨脱) 又一个爱上他便离不开他的人是许晓珠,这位来自广东的湖南籍汉子,三年援藏期间十五次进出墨脱,走遍七乡一镇的绝大部村。为了墨脱的路他提出了“海南岛模式”即先修岛内的路,然后再与外界连通,他跑自治区,跑部委,跑内地的政府与企业,争取资金两千多万,修了县城的第一条水泥路,修了学校,修了医院……如今三年即将到期,可是他要做的事却更多了,他说“不管组织怎么安排我,我都有一个永远的岗位,那就是墨脱!”(黄怀宁) |
转自: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98001122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