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嘉兴人文地理之二十五 |
[游记]嘉兴人文地理之二十五 |
2008-05-22 sina.com.cn |
我经常做一个梦,背景永远是不变的水泥楼房、马路和河滩,而情节往往大同小异—— 一幢灰色的两层小楼房,楼前一条微宽的小路,我环顾左右,无人经过,特别是没有“野和尚”的踪影,于是我放心地迈开脚步,穿过小路,走向河滩,顺着台阶走下去,慢慢蹲下来,用手轻轻地拨水,打散一个五岁孩童的倒影。忽听得一声惊呼:“又去河边了?怎么不听话的?”是我外婆的声音,她急急地迈着她的小脚,三步并作两步跨到河滩边,一把拎起我往岸上拽,一边又气又急地说:“河里有水鬼的,会把你拖了去!”…… 那是三十年前的新篁,水泥楼房是当年新篁的邮电所。妈妈在那里工作,也是我和妈妈、外婆,后来还有妹妹一起生活的家。 新篁老街 新篁在嘉兴市区的东南方向,距嘉兴城区二十多公里。早在唐宋时,新篁一带开始慢慢聚成村落,因竹林茂密,所以乡人都称之为竹田里,又简称竹里。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竹里新出现了丝竹行,是为“新行”,新行有了简单的商业贸易,商民们开始聚居,小镇雏形渐渐出现。新篁穿镇而过的一条溪流,贯通南北,在中段分流折而向东,流经平湖乍浦汇流入海。纵亘南北,中间分流向东,形如一个“丁”字,故名“丁溪”。江南水乡的对外交通主要依赖水路,所以新篁与众多古老小镇相仿,沿河而成市。在丁溪的两岸,慢慢形成了新篁小镇。到了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当时的县令陈儒在这里设了政府的粮食储备仓——“常平仓”:“谷贱则减价以出,谷裕则增价以入”,歉收时卖出,丰收时收进,以平抑物价和备作救灾物资。从那个时候开始,新篁以“新行镇”的称谓写入了各个府志、县志。新篁一带口音,“行”读作“杭”,所以乡人开始习惯称新篁为“新行里”,或直接称“行里”。东坡有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乡人颇具先贤遗风,坊间乡里,竹林茂密,所以“行”也渐被“篁”替代,成为现在的“新篁”。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沿河两岸的两条老街一直都是新篁最热闹的地方,几百年未曾有过大的变化。沿河而筑的砖木结构的古老民居,延续着新篁几百年的小镇风情。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建成的百货商店、供销社、粮站和邮局等等建筑,给小镇带来变化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古镇老街的中心地位。上世纪七十年代新篁对外的交通,仍以水路船运为主。爸爸当年从嘉兴到新篁,坐船要花费半天的时间,如今只需四十分钟的车程。对外交通的变化,使得小镇的中心地带,从两条沿河老街,渐渐北移到扩充后的新街区。新街上的“农工商超市”、银行、药店……早已取代了当年的供销社和百货商店,成为小镇新的集市中心。短短三十年,小镇的变化也许比先前的几百年都要大,这也是我和妈妈这两代人共同的经历。 穿过铺面林立的新街,我们拐入了新篁老街——丁溪两岸的“镇东街”和“镇西街”。走在老街上,零星的几处小竹林已不复当年“天开水竹乡”的气势。沿河年久失修的民居,也颓现着无助、自弃的破败气息。那些简易低矮的水泥楼房,如今看来是如此的苍白无力,但在我出生前后的那几年,相信都是欣喜地、急切地出现在新篁老街上,俯视着相邻的低矮民居,得意洋洋地驱赶着所有古旧气息,现今却同样无助而孤单地停留在原地。“这是当年的粮站,这是当年的百货商店,全新篁就此一家,要买东西只能上这儿。”一边走,妈妈一边指点着这几幢灰色建筑。在已弃用的百货商店的水泥墙面上,遗留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字石刻标语,心内暗叹当时年代的朴素愿望,如今方得以一一实现。“再走过去,余嘉桥堍,就是老邮电所了。” 我们一路往前,在一幢两层楼的水泥建筑前停下了脚步。一楼剥落的绿漆大门提醒着路人,这里曾经是镇上唯一的邮电所,它和二楼缺了玻璃的窗户一起紧紧关闭着,与镇东街的百货商店一样,空置不用。当年来往新篁的所有信件都要在这里中转,小镇的人要往外打个电话,也得来到这里。镇邮电所原先租中桥堍的镇供销社房子作为办公地点,后来余嘉桥堍的房子造起来才搬了过来,二楼作为员工及家属的宿舍,让我在那里从一个小婴儿长大到一个儿童。我抬头望着二楼东边的窗户,仿佛看见一个五岁孩童的头探出窗外,向湖面上张望。我慢慢回过身子,发现身后的小溪距门不足三米,而它在我的梦中却是如此宽阔难逾,盖因我的记忆只定格在五岁孩童的眼光罢。我牵着儿子的手,三两步就走到河边,惊喜地发现河边真的有台阶,与我梦中一模一样的台阶,我的记忆没有完全骗了我。我并未走下台阶,只是站在岸边看着水草横溢的河浜,心内暗念梦中那条映见倒影的清澈小溪,它与我幼年最害怕的新篁流浪汉“野和尚”一般,再也不见踪影。 抬起头,不远处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盯着我们看,待得我们走近,妈妈和她几乎是同时惊呼出对方的名字。妈妈姓罗,这位长者一口一个“小罗”,浑忘了她俩倶已华发满头,恍似回到了三十年前,两个青年妇人执手闲话家常。她把孩子放到地上,推着我们进了屋——位于镇西街的沿河老宅。在低矮却阴凉的木屋内,我逗弄着这位阿姨的孙子,心想当年她们也正是我这般年纪,而我和我的儿时玩伴——这位阿姨的子女,恰是眼前这两个小孩的年龄,地点不变、人物不变,只是时空转变,带来了两个新生小人儿,正小心翼翼地互相试探着…… 太平寺与太平四绝 旧时新篁曾有太平寺、六如庵、关帝庙、施相公庙等多处佛道庙观,如今只剩一个太平寺。太平寺是新篁著名的寺庙,其山门匾额,乃是集选张廷济行书“太平寺”三字而成,疏朗有致、秀气大方。又有“太平四绝”之“太平古井、独门伞拳、楠木大殿、无字碑石”远近闻名。作为镇上留存的唯一的寺庙,自有其缘法造化,里人也是颇有些传说在里面的。 太平寺始建于南宋绍兴三年(1133),南宋高宗曾避难于寺中,故原名“报恩寺”,在元代时遭毁。重建的时间,一说是太平寺所售参观门票背面的简介——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重建;另一说是新篁镇志《竹里述略》里的描述,明弘治年间(1488~1505),寺僧惠朗重建。虽然重建时间前后相差百多年,但有一个传说是相同的,就是明朝洪武或弘治某年,新篁当地流行瘟疫,而饮用寺中井水的人却没有被传染,四方村民闻讯后纷纷赶来寺中求水保平安,从此改称太平寺,也称太平禅院,延用至今。寺中古井也因此而成为“太平四绝”之一。我们在太平寺山门右侧看到了这口古井,井盖紧封,上设龙王神案,可见已久不汲用。听庙里人讲,井中仍有水循环,但“古井寒泉”作为古之遗留文物,只供乡民祈福,不轻易汲用。 太平寺香火最盛时,当年其山门左边是关帝殿和吕祖坛,右边是随粮王大殿;寺后有文昌阁魁星阁,阁旁有僧房、方丈室、华严经室、茶寮、禅堂等;方丈室后面是沸雪轩,轩之右是元代陆处士墓等等。 岁月荏苒,现在的太平寺规模不大,但建筑结构还是仿效杭州灵隐寺,有金刚殿、大雄宝殿、方丈殿、罗汉殿等等。八百多年来,太平寺屡经毁建,唯大雄宝殿屹立不倒(大雄宝殿即“太平四绝”之一的“楠木大殿”)。几百年来,虽有内部修缮,但从未尽数拆毁过。据史料记载,1938年,侵华日军火烧新篁镇,镇上两千多间民房化为灰烬,太平寺自然不能幸免,但楠木大殿竟能在战火中独存,堪称神迹。解放后楠木大殿曾被镇粮站作为仓库存放粮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楠木大殿作为宗教迷信场所又险遭三次被拆,但最后都以拆庙之人失败而告终。乡人传说,楠木大殿梁上盘有巨蛇,毁庙众人在拆的过程中都亲见巨蛇盘梁而被吓退。蛇确有栖身木制老屋、以仓鼠为食的习惯,俗称“家蛇”。“巨蛇护殿”的传说,虽有夸大的成分,但很有可能真有其事。楠木大殿历经几百年而未遭毁弃,也是太平寺的劫数缘法。 这次我们来得却不凑巧,太平寺的大雄宝殿因梁柱坍塌而关闭重建。据寺内师傅讲,原本是要修葺的,但在进行过程中发现殿内多根梁柱腐朽不堪,实难修复,遂尽数拆毁再建。我心忧千年古殿毁变假古董,师傅解释道:“断断不会,我们在原地基上再往下打深,然后再在原地盖起大殿,所用材料大部分仍为旧殿楠木,这些楠木已重新油漆待用,旧榫也垒至空地,概不丢弃。实在有腐朽蛀烂的,方以新料替之。”并带我去寺西空地看了新上红漆的几十根大楠木,上覆稻草以遮阳,森森然静卧,我忍不住触手抚之,焦阳之下,刹时心静。 因为大殿维修,太平寺所供的佛菩萨和关帝、吕祖、魁星等暂被请至边殿。太平寺将佛道混供一寺,虽属少见,却也不悖乡间信仰。而太平寺渐渐形成今天的佛道混供形式,也是有些来历的。据史载,吕祖坛与关帝殿一起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先后被重建,因乡间善男信女求方治病屡有应验,香火开始日益旺盛。张廷济曾有一次吃腌鱼被鱼刺卡喉,求医不果,去了他家隔壁的太平寺,在吕祖坛前得一医签,授“以饴调蜂房咽”,结果药到刺除。藉着名人效应,太平寺的吕祖灵签开始声名远播。 文昌阁的由来和沿革历史更久远。明朝嘉靖时(1522~1566),嘉兴人吴鹤与高道渐在太平寺读书,在寺中建起了一个小阁——沸雪轩。在寺内墙角处我见一石碑,是明嘉靖时吏部尚书吴鹏——吴鹤的兄长所撰的《沸雪轩记》,解释了小阁之所以命名为“沸雪”的来历:当时寺内千株槜李树,花开如晴雪,小沙弥在树下花间煮山泉泡茶,一时间泉沸如涛声,斯时斯景,是为“沸雪”也。清朝顺治(1644~1661)初期,有新篁镇人蒋澹林在太平寺中读书,因为乡中读书人高中举人的非常少,蒋于是在太平寺中结社,招乡里年轻子弟入社一起念书,互相促进、提高文采,此后果然乡间子弟屡屡有中。嘉庆初年,张廷济召集同好文人,不定期在太平寺或其他场所以文结社。到了清嘉庆十三年(1808),当时的寺僧湛宗重修前人沸雪轩,予乡里文人聚会提供一个相对固定的场所。延至咸丰二年(1852),太平寺在沸雪轩中奉起了文星像,供善男信女膜拜。清末社会动荡,沸雪轩与文昌社渐渐废止。唯文星塑像和关帝像、吕祖像一起,在太平寺中保留了下来。佛道混供,寄托乡间里人心中祈愿。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05dc2010009cb.html25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