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月饼、中秋与苏东坡 |
[游记]月饼、中秋与苏东坡 |
2007-08-28cncn.com |
普兰的苏州是古巷,小桥,牌坊,老井,笑着的阿婆,结满青苔的庭院….
冬冬的苏州是吴宫山上那花草幽径。
这座已与我有了半生缘的城市,在我眼里又是什么呢?
今年的夏日是愈发的炎热了,就是这样辣辣的天气,依旧不辞辛苦的到处找寻,找寻那种我是万万无法抵挡的美味。
一年一度的鲜肉月饼又上市了。满街都会闻到那鲜香浓郁的味道,让人胃口大开。
还有一个多月就是中秋了。
年年中秋明月夜,岁岁月饼味不同。
就喜欢吃这烤的喷香的鲜肉月饼。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最有名的是长发的肉月饼了。
几乎所有的长发西饼店门口都会有一个电烤炉子,因为肉月饼讲究的就是现场烤制。
一个个一般大小的月饼由烤制师傅把它整齐地放在一个扁平的电磁炉上,围城圈依次全部放满,80个左右。刷上一层色拉油,盖上锅盖,就可以烤制了。过了10分钟,把月饼翻个身,再继续烤制。20分钟后,一炉喷香的肉月饼就出炉了。
烫烫的肉月饼托在手上,先不忙着吃,深深的吸口气,香味扑鼻。带着令人垂涎欲滴的金黄色彩,咬上一口,皮很脆,猪肉馅的,汤汁会流出来,还能尝到芝麻香。细细品尝,隐约也藏着苏帮菜的甜味。这一点甜,是锦上添花。
肉月饼要排队,这就稍许要有些耐心,不能光火。或许你刚来,真不巧,一炉肉月饼的最后几只让前面的人买了去,那你,只能在店门口再等上20分钟,本来是计划就买几只尝尝的,但似乎想想不甘心,就索性临时决定多买几只吧,所以队伍长度看上去一点都没有缓解。排到了,赶紧买上20个,听到后面的叹气声,有一点小小的得意和歉意, 就觉得这样的酷暑下排队还是饶有趣味的。 还有甜蜜的滋味。
玫瑰馅的,百果馅的,松子枣泥馅的,豆沙馅的. 这些温香软玉的月饼,就像清幽静谧的苏州小巷深处的亭亭女子,虽是小家碧玉,却让人喜到了心里。
那么除了月饼,中秋的苏州还有什么味道呢?
一碗糖芋奶。糖是赤砂糖。烧芋奶的时候,会放一点食用碱,汤色红艳,又容易使芋奶酥软。芋奶往往写成芋艿。
荡藕,黄天荡的藕(或者荷花荡的藕。荷花荡在苏州葑门外,东南与黄天荡相接,曾经是个赏荷佳处,后来荒废了。但留下个俗语“赤脚荷花荡”)。荡藕,现在都写成“塘藕”,苏州闲话里“荡”“塘”不分,我觉得应该写成“荡藕”,因为藕都是在塘里长的,没有海藕江藕,这也就是说藕长在塘里是藕的基本特性,写成“荡藕”,就像说“川贝”一样,是说那地方所产的尤其见好。
荡藕切成薄片,生吃,爽脆嫩甜,恍如一片冰心在玉壶。切的时候,藕丝缠缠;吃的时候,藕丝绵绵。轻轻地吹一口气,能吐出万丈银丝,结出只茧来。苏州还有一种藕,可惜只在书里看到,见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杂录》: 唐世苏州进藕,其最佳者名伤荷藕,或曰叶甘为虫所伤,或曰故伤其叶以长根。
还应该有水红菱、鸡头米吧。
而赏月的酒似乎就应该是吴刚捧出的桂花酒。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的少年时代并不是在苏州渡过的。于是中秋成了孩子们品尝美味的故乡食物,大人们深切思念的节日。
会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看月亮看星星;会有老早就托人从苏州带回来的月饼和零食;会听到很多优美的传说和故事;会有小伙伴们的笑语伴着蛐蛐那美妙的鸣叫……
可是现在,好象只有月饼的味道相伴相随。
不过没关系,“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我们还有那些千古绝唱的诗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关于中秋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73963/16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