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西塘的爱与哀愁 |
[游记]西塘的爱与哀愁 |
2008-07-08cncn.com |
去西塘的路上,一直是下着雨的。下车后,只见一片现代化的热闹,虽然在雨中略显寥落,却怎么也看不出古风古貌。有一片仿古建筑也都是些酒店餐馆,有媚俗的气息。这时有三轮车夫过来搭话,说西塘古镇还在里面,进去还有不少的路。因有许多条弄可以通往古镇,也就没有设正大门。眼看着这雨不见停反而越下越大,便坐上三轮车,穿过一段宽阔的马路后,车子拐进了一条小巷弄。那弄果然是窄,三轮车经过时不断地磨擦着巷弄两边的老房子。这条巷走到底,眼前就完全是不一样的景象。古镇西塘沉浸在一片雨雾中,傍晚的天色已经暗然,西街上也没什么人,静静地只有雨声在敲打着青石板路。 从一个幽深的弄堂走进去,渐次开阔,里面竟然是一户明代大户人家的私宅。已列为一个民间景点,楼上作为家庭旅馆。踩着数百年的木楼梯,吱呀作响,万种风情。看一眼就非常喜欢,选择了最里面的一个房间,据说是当年小姐的闺房。雕花的木床,床边框的光滑可鉴,是岁月的抚摸的痕迹,大理石面的旧式梳妆台,虽然镜子有些破损,却并不妨碍它的精致与优雅。卸下行李,稍作休整后,决定去看一看夜晚的廊棚。 走下楼来,厅堂里的红灯笼都已点亮,照着这古旧的一桌一椅,都别有韵致。雨依然下着,走过环秀桥,就是烟雨长廊。廊棚里的红灯笼也都已亮了起来,路上游人稀少,许多店铺已在收门。在这安静的长廊下慢慢地走着,微风轻轻拂面,不觉渐渐轻松起来,旅途的疲累也消解了不少。看那红灯笼投射在青石板上的影子,泛着青白色的光。像是从天窗里漏下来的一小方月光,也像是古井的水面倒映着一个月亮,有清凉安心的运韵味。 关于廊棚的起源,有着两个传说。一说是一丧夫女子为一爱慕照顾自己多时的男子免受雨淋日晒之苦而修建,并宥于古时对于这样的女子的诸多限制,有了这样一个廓棚便制造了同在一个屋檐下进出的意思,天长日久也就可自然过渡,也是那女子的良苦用心及聪慧之心;另一说是一烟纸店老板为一叫花子避雨临时搭建,却原来那叫花子是神仙所变来试探老板品行,后来老板自是发了财,于是修了一个固定的长廓。前者有着颇多人间烟火的味道,也属人之常情;后者显然更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充满着中国传统因果报应的思维,两相比较我却更愿意相信后者。 循着长廊走回来,雨仍然下着,在靠近环秀桥的一店铺里买了些小棕子,是称为西塘特产的一口棕。黄绿的棕叶,用柔白的棉线紧紧地缠着,味道也很不错。 回到住处,推开两扇排窗,吱吱呀呀的响,仿若绵延了的叹息,带着些许哀愁,从遥远的年代传来,是深闺里的声音。这里曾经生活过怎样的闺秀,已无法想象,她们的气息和痕迹却散落在这房间的角角落落。洗漱完毕,静静地躺在床上。有些迷糊之际,楼下竟传来了二胡声,虽非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在这样的雨夜听来,却也有着幽远悲凉的味道。并没有让我的心情抑郁起来,反而有几分空旷悠远起来。此良辰美景,虽无良人在身旁,却也不觉得虚设。就这样入梦,竟隐隐有种幸福之感。 第二天早晨醒来,睁眼看窗外,雨已停了,天色亮了许多,应该是个好天气。翻个身闭上眼睛,并不急于去看清晨的西塘,对它有一种气定神闲的把握。七点钟左右走出去,西街上果然没什么人,只有一些早起的老人在生炉子,还有一些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孩子。另有摊开画夹独占一隅的学生,用画笔来记录这醒得迟缓的西塘清晨。 从住处往东走几步,就是著名的石皮弄,窄得几乎仅容一人通过。这条弄作为西塘一百二十二条弄的代表,却也是内敛沉静的,曾有多少人在其中穿行,有多少人在它面前驻足,而它只是安静地在此守着这一方狭长的空间,宠辱不惊的样子。再往前走,或明或暗或长或短的弄堂果然比比皆是,选了其中一条看不出尽头是什么地方的走过去,走到头竟然就到了马路上。外面车来人往,与里面完全不搭界的样子。试想如果西塘还不像今天这么广为人知,如这巷弄更幽深狭长一些,从外面走到里面,竟有些误入桃花源的意思。见识过这样的弄堂,再看其它的,就有些不以为然。短弄就像一面延长的镜子,照得见对面河边的杨柳依依。 走到一座古桥边,有一老人在卖豆腐花。据他说,他挑着担从一公里外赶到这里来,只要不下雨,天天都会来。老人有张黝黑发红的脸,说起他的豆腐花,却是一脸的自豪,好像来西塘不吃碗他的豆花,简直就是白来一趟。有一对上海老夫妇慕名而来,吃过后心满意足的离去。于是要了一碗,味道与其它地方的却有些不同,也许是西塘的水灵赋于了它别样的滋味。后来晚上在住处的一本西塘摄影册上居然看到这位老人的照片,想来的他的自豪也是有些底气的。 逛到烧香港时竟然还是没有人,太阳已微微露脸。走到五福桥,才看见一群当地学生穿过长廊拐个弯又不知所踪。有一身穿制服的警察,拎了一袋米,放在桥边一家店铺门口,与正在摘菜的女人闲闲地说了几句话,转身离去。再往前走,一老太太开门出来,把一鸟笼挂在门口,走过去时,听到鸟语:你好。抬头看看,原来是鹦鹉。 在长廊下有许多学生在画画。或水粉或素描,淡淡地看一眼便走开。却见一女生只拿一个文件夹大小的画夹,用黑墨水毛在画一些简单的构图。她抬起头,说我们莫不是在乌镇见过的吧?是,我这才发现,我们在染坊书院都见过。她说她学环境艺术,并翻出昨天在乌镇画的一些画给我看。乌镇在她的笔下,竟变得分外简单明了,仿佛并未承载过千年的岁月与沧桑。也许她格外年轻的脸,充满神采的眼睛,并不能穿过千年的时光,探询到历史深处。 九点多钟,已经将古镇逛了个遍。人多了一些,却绝不拥挤。觉得有些累,往回走回到住处。女主人正在晾晒刚洗好的蓝印花布床单,便开始与她聊天,说到这老宅的历史与往事。原来,她的祖上曾经在朝廷做官,后遭人陷害,归隐后从山西迁入西塘,踏踏实实世代累积,后大兴土木,又因当时太湖一带强匪出没,故门面做得甚为不起眼,在西塘一条看上去毫不起眼的巷弄,里面或者就有显赫的深宅大院,大有深藏不露的意思。也许正是这种建筑风格,使西塘具有了内敛、婉约、深沉的气质。厅堂的梁上雕刻着龙凤蜘蛛以及花中四君子,由于室内采光不好,光线暗淡,看不很真切。古人在这细枝末节处的讲究比之今人,是高出几倍的,虽然在现代人看来,对这样繁复或许有着几分不以为然。但想到祖辈把一份祈福与愿望暗藏在幽密的角落,无声地诉说着对子孙后代的期望与对宗族的祝福,仍是要起几分敬重之心。门厅的一角摆放着许多旧时的生活用具,其中一个很像舀水的器具竟然是古进的熨斗,加了烧热的碳块,就可熨衣服。另有一个小小的像铲子一样,却尖尖的小熨斗,用来熨衣领。真是匪夷所思又令人心生敬佩。 忽然想来昨夜的二胡,问起女主人。她说是她先生拉的,晚上常常会拉上一段,消磨时光,娱人娱己。又看到一条香案上有一本红皮的证书,女主人笑言这是一次歌唱比赛是他们夫妻二人唱戏获的奖。她先生拉二胡,与她一起唱,可谓是琴瑟和谐。我不禁心生羡慕,能这样的夫唱妇随,在这老宅中守着静静的时光,平静地渡过一生,是多么的幸福。只羡鸳鸯羡不仙。她家的门楣上写着四个字:惟怀永图,是教人一生都要胸怀理想,如今被演绎成这样平淡坚守,却也不觉得偏离本意。 如果说乌镇的千年历史文人辈出造就了它的沉稳与深遂,使他具有男子的气概的话,那么西塘就像一位婉约、清秀,知书达礼,仪态万方的女子,她平静的表情、内敛的性情,极具古典的感性却又不乏现代的知性,我想女子若真具备了这些品质,定也是让人心旷神怡,这却是闲话了。 晚上,坐在梳妆台前,看那面镜子上那道裂痕,是时光的裂痕,照过怎样的花玉容颜,照过怎样的爱与哀愁,它沉默着,而我也并不能看得出来了。觉得冥想一下,也似循着历史隧道向回走了几百年。躺在床上,明天就要走了,却开始贪恋起这房间中一木一瓦散发出的陈年往事的味道。不过,西塘到底是镇定自若的,它的气质也感染了我,使我懂得了最深的喜爱,不是留恋不放手,而是把这份珍贵的回忆,放在心底,启程踏上下一站,无论是旅途的或是人生的。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92327/33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