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入埃及记——拜访法老和他的子孙们曾经生活的国度12 |
[游记]入埃及记——拜访法老和他的子孙们曾经生活的国度12 |
2009-01-07cncn.com |
(照片请访问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xxlz/) 第07章 从卢克索神庙出来我们又驱车沿尼罗河北上,10分钟后到达了卡纳克神庙。假如我们是大祭司的话,在古代应该可以沿着卡纳克神庙门外的斯芬克司大道经过孔苏神庙来到这里的。不过,现在我们没有这个好待遇,得坐着大巴沿着尼罗河东岸边上的现代马路到达。 假如埃及最美丽的神庙是阿布辛贝神庙,那么最排场的神庙就是这个卡纳克神庙了。埃及最牛X的神在古埃及住的最牛X的神庙就是这个!这个为祭拜神圣家庭的卡纳克神庙始建于中王国时期,到了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大加扩建,后来第十九、二十王朝又续有增修。一个法老投资建设,后面的法老纷纷附和跟风,加之十八到二十王朝正值古埃及最有钱的时期,这使得卡纳克神庙无论从规模还是豪华程度都达到了顶峰: 一般的神庙都是一座塔门——菲莱神庙啊、荷鲁斯神庙啊都是这个规模。这个卡纳克神庙则是塔门摞塔门,竟拥有10座塔门(东西向6座、南北向4座)。 一般的神庙都是一座庭院或者带柱子的大厅,通常是20多根30根柱子。这个卡纳克神庙的多柱厅竟有134根圆形巨柱,中央12根最大,高23米,直径5米,柱顶呈莲花状,是古代建筑中最高大的石柱。 一般的神庙一般都是供奉一个主神,就算捎带把神的老婆孩子一起供上,也是把这些神都放在一个神庙里。这个卡纳克神庙是分别给阿蒙、阿蒙的老婆穆特、阿蒙的儿子孔苏三个人分别建造了一座完全独立的神庙! 娜娜导游带着我们一行到了卡纳克神庙朝西的主门。无法想象那是三千年前留下的废墟:常常的斯芬克司大道一直延伸进入神庙,整整六座高大的塔门一排一排森然罗列过去,气势恢弘。 我们沿着塔门向里走,左边就有三个小神庙房间,是存放太阳船的房间,太阳船是用来搭载三位真神的神像在奥帕特节的时候出神庙接受人民的膜拜用滴。 再往里走就看到了那个神奇的多柱大厅。娜娜说,以前这些神庙都是有房顶的,在这些立柱之间竖立着法老的塑像,阳光只能从神庙顶部的天窗上直射下来,整个神庙显得非常的阴森,据说一般人只要一进去,就会被这股气势震慑,本来存着的一点小心思在这里一吓立刻啥都交代了。现在这里已经是“废墟”了,房顶自然是都没有了,但是这个多柱大厅里的立柱众多,除了主通道外柱子和柱子之间的距离也就2、3米,除非是正午,其它时候阳光仍然受到众多柱子的遮挡使得这里的光线暗了很多。坐在石柱旁,看到运动中的阳光不停地变化着石柱的阴影,光斑在柱身上交替着位置,明明亮亮,阴阴阳阳,它们让行走在其间的人很容易有一种恍惚感。在“探索发现”片子中,有一个镜头是在阳光照射下的海洋中,数十米长的海藻从海底一直伸到海面,阳光透过海水婆娑着照射下来,形成海底的森林,鱼儿在“巨树”一样的海藻间穿行、忽明忽暗。不知怎的,XX坐在石柱边,脑海中就浮现这个镜头。估计法老们设计这样的大厅就是要让人们产生这等压抑恍惚的效果。想想看,每当日出的时候红色的阳光先照射到莲花的柱头,然后逐渐下移,光线不断变幻,石柱上的浮雕和柱间的石像在幻化中不断从黑暗中浮现又隐没,真是让人有无限的紧张和肃穆啊~~~ 迷起眼睛看石柱的顶端,会看到石柱的顶端交替呈经典的莲花和纸莎草花造型,每一根石柱都撑起二十多平米的面积(那可是很大一个房间啊),估计每个石柱顶上都能站上几十人吧~~~。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里有个很经典的镜头,就是那个女富翁在石柱大厅中游览行走,忽然有一块巨石从石柱顶上掉落,差点砸到女富翁的,就是在这里的拍摄。现在回想起来,这个侦探悬疑片因为是八十年代XXZZ年纪很小理解力有限的时候看到的电影,总觉得情节紧张曲折,如果放到现代估计很快就淹没在票房大战中了。但是,无论怎样,紧张的情节、还有沿途神秘的异国情调(现在回忆起来在尼罗河上的邮轮和我们的船都很像,而且好像就叫“卡纳克号”)都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穿过石柱大厅,一下子就看到两座高大的方尖碑。在神庙中看到方尖碑,感觉上和在广场上、在塔门门口看见方尖碑都不一样。这时的方尖碑是鹤立鹤群,在诸多高大的建筑物中,两座方尖碑又高耸如云,游客如我们一样都会近距离仰视它们,仿佛它们就像是城市中的两座摩天大楼(估计有世贸大厦的意思)。 这两座方尖碑都是那位传奇女王哈采谢谱苏特的杰作,其中一座(就是从入口进去以后左边那一座)更是全埃及境内立着的方尖碑里最大的方尖碑——如果把躺着的也算在内的话,阿斯旺那个未完成的方尖碑是最大的,也是这位女王的作品。最大的这座方尖碑高度有29米,在现代可能不算高,但是近距站在它的脚下,会让人觉得倒吸一口凉气——真的非常非常有气派!娜娜让我们注意方尖碑的颜色,它被分成了两个颜色,上面的一段浅一些,下面的一段偏红更像阿斯旺花岗岩的出产地颜色。原来,这座方尖碑后来被图特摩斯三世用高墙遮挡了起来,整个方尖碑上的象形文字写的句子是 “她为她的父亲阿蒙——两片土地王座之主,建造她的纪念物,为他用南方的坚硬花岗石建造了两个大方尖碑,它们的表面镀上了全世界最好的金子。当太阳在它们之间升起时,从尼罗河的两岸看去,它们的光芒照耀着大地。阿蒙神,两片土地王座之主:他让我统治黑土地和红土地,作为一种奖赏,在整个土地上没有人反对我。所有异国他族都是我的臣民,他将天的边际作为我的疆界,太阳环绕的一切都为我劳作。他将这一切给予他亲生的人,他知道我将为他统治这一切。我确实是他的女儿,我服侍他,知道他所有的意旨。我从我父亲那里得到的赏赐就是生命、永恒和统治,在万物的荷鲁斯王座上,象拉神一样长久。”但是遮挡过以后,留在上面的文字就剩下前面一段赞美阿蒙神的句子了,后面关于女王的正统身份的文字都掩盖在了墙体的后面。 几乎所有介绍卡纳克神庙的文字都说图特摩斯三世是因为嫉恨女王而将方尖碑遮挡。但英名的XX在前面就说啦,如果真是嫉恨,应该将方尖碑彻底抹去,如果真的嫉恨,女王殿就不可能在女王去世后得以完工并保留至今。图特摩斯三世在用自己的方式保护女王功绩的存在,他看似用高墙遮挡了方尖碑而没有毁掉它,给大臣和祭司的解释是“方尖碑上有颂扬阿蒙神的语句,我们不能抹去”;他看似又毁掉了女王留下的很多浮雕但保留了女王殿和女王的神像,给大臣和祭司的解释是“这些女王像用的是奥西里斯神的造型,我们不能毁掉”。但是有谁知道这位法老的真心呢?如果不是他的这位继母将女儿嫁给他,他如何能有法老之位?如果不是他这位继母在他年幼继位后继续把持朝政,又开辟疆域打败南方努比亚人的进攻,他如何能在成年后顺利接管朝政、又得到这样富饶繁荣的国家?所以,XX更愿意相信图特摩斯三世对这位先摄政又直接执掌朝政的继母是心怀感激和爱意的,只是在朝堂和百官言论下用自己的方式默默的保护着她的尊严。 经过这两座方尖碑再向右拐,又会看到一座倒塌的方尖碑,只余上面的部分——据说也是女王的杰作。在这个位置有“三座方尖碑最佳合影地点”。对于热爱“下车拍照”的中国游客来说,这里是必留影之处。于是大家排成长队,在一片“茄子”声后咔嚓咔嚓下自己的影像。 倒塌的方尖碑的对面就是那个埃及保留下来的最大的“圣甲虫”石像。本来在图书馆或者旅行书籍中看到这个石像时以为是非常巨大的一只屎壳郎,走到近前才发现不过是一个“馕”的大小。越发证实了一件事:只有亲自到现场之后才能发现真像。 听说这个圣甲虫的石雕很有灵性,围着它绕上七圈可实现自己的心愿,更牛的是据说对祈求生孩子的特别灵验。XX没敢去转,一是没那个心愿,二是怕转反了不是更郁闷。站在甲虫边上又发现一怪,只有女的在转,男的一般都在边上看着。难道都现代社会了,老公们还坚信生不出孩子只是女人的错?XX随口问了边上的一位貌似中国人的游客(细问才知是个台湾人,当时他的老婆再转ing),这位老兄迟疑了一下说“我怎么看怎么觉得这东西像个王八,我一个大男人向王八祈祷什么?难道是要祈求做王八么?” 我faint…… “王八”圣甲虫边上(东侧)就是“圣湖”了。ZZ指着那一片方水池问娜娜“这是圣湖吧?”,得到了娜娜的大力赞赏“对极了!你真聪明!”因为娜娜身边只剩下我们两位好学的学生了,其它人都“拍照去了”……圣湖是那些埃及祭司每天在祈祷前沐浴以及清洗祭司圣物的地方,以前圣湖底部是和尼罗河连通着的,所以是活水。现在已经是一潭死水了,据说埃及政府每年把水抽出来再重新更新来过一次,以保持这个旅游景点能够继续接待游客。 到达这里,我们在卡纳克神庙能看到的完整景观就基本上结束了。XX和ZZ又绕到神庙的最东侧游历了一番。东侧的塔门已经全部破败,只余下孤零零耸立在乱石中的门楼,很像圆明园的那个西洋楼遗址给人留下的印象。神庙中没有树木遮挡,太阳照在沙石上甚是刺眼。沙土中只钻出一些带刺的荆棘状植物,细细辨认后发现竟就是耶稣受难时戴的那个荆棘头冠所用的植物——看来是沙漠特产! 再次返回到神庙的主体后,方有时间细细辨认神庙塔门和石柱上那些浮雕巨像。没有阳光直射的地方还能隐约看到神庙石壁上的颜色,庙顶横卧的石柱上仍残留有红色的壁画,在一座神庙的天顶上看到蓝色的天空之神努特。浪漫而又不失庄严。 坐在石柱大厅休息时,走来一位外国中年妇女——显然是一个人来的没有导游,她询问我们是否懂英文得到肯定答复后就问ZZ:“我从书上看到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我们这些国家字母文字的起源,但是我看到这些文字后完全没有感觉。我觉得这些文字的形象看起来更像中国的象形文字,难道它不是你们中国文字的起源吗?” 哎呀真是问到点子上了啊~~~才做了深入研究的ZZ此时恨不得直接摆摊授课呀,赶紧细细讲解:字母文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表音,所以也叫拼音文字,这一点是和中国表义的象形文字不用的。例如,在中国的文字中,一个“鸟”的形状的文字表示的意思就是鸟的意思;而在古埃及的文字中,一个“鸟”的形状的文字只表示一个字母、譬如是“A”,而一个完整意思的“鸟”可能需要多个字母来组成。这种文字构造原理是现在例如英文这样的语言文字的基本特征。 得意洋洋的讲解结束后,我们的卡纳克神庙之旅也就结束了。在这里把网上经典的评价也汇总一下下:中国古代文人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古埃及人则做到了塔不惊人死不休,庙不惊人死不休!在卡纳克神庙盘桓一个多小时绝对是走马观花,世上有许多景点是用来观赏的,卡纳克神庙却是需要用来阅读的! 纸莎草画 从卡纳克神庙出来后,我们在卢克索的神庙之旅就结束啦! 在出发前往红海之前,娜娜导游带我们来到一家很大的纸莎草画专卖店。店非常大,有两层楼!一进去,店员就发给我们每人一张标着“Order”的写订单的纸:看重那副画,直接把画边上的编号写在纸上,标明数量,一并到前台结帐——非常现代化。 古埃及人创造了莎草纸,而且比中国人发明造纸术至少要早2000多年(那是在距今2000年前的西汉时代发明的)。尽管那只是对天然植物的一种简单加工,严格意义上说还算不上是“纸”,但在2000多年以前,那毕竟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古埃及人对人类文明做出的重大贡献。 和前面在阿斯旺看石雕商店一样,商店的导购先带我们来到一个工作台给我们细细讲解纸莎草纸的制作过程:取纸莎草(貌似青竹竿,细长,青绿色。埃及人认为,纸莎草顶部的细缨象征着太阳的光辉,而三棱状的截面则昭示着金字塔。)的根茎段,去掉叶子,截成所需要的长短,然后用刀剥去外层,里面芯的部分质感很像竹笋的“髓”,这便是制作纸莎草纸的核心材料。工作人员把这种嫩白软质的髓尽可能地切为薄薄的长条状,放入清水浸泡,5、6天后取出为白色或米色,12天后取出则为棕色或褐色(据说,纸张的颜色只是根据收藏者的嗜好而定,质地都是相同的)。到日子后将泡好的长条片放在木板上,用木杖挤压将水轧出,再横一根竖一根交错着拼放在纱布和硬纸板上;待拼成所需纸张的大小后,再用纱布和硬纸板相夹,放在铁质的压板机下压3天后取出,一张结实耐用的纸莎草纸就这样制成了。 做好的纸莎草纸就可以在上面作画和写字了!纸莎草纸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最便利的书写材料之一,是记录古埃及历史的主要载体。莎草纸在干燥的环境下可以保持千年不腐,曾一度成为古埃及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希腊人、罗马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广泛使用,据说全世界约有10万张莎草纸文献保存至今。莎草纸的拉丁文称谓是“Papyrus”,这也是英文“Paper”一词的来源。在埃及博物馆上二楼的楼梯边墙上就挂着很多出土的用纸莎草纸上写古埃及书籍字画。几千年前的文物啊,就这么歪七扭八挂在墙上…… 就如同在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要购买用宣纸画的中国画一样,在埃及也要买用纸莎草纸画的埃及画。我们去的这家画店墙壁上挂满了纸莎草画,装裱起来的画框中,还都保留着莎草纸原有的毛边,灯光映衬下,色彩艳丽,金碧辉煌,令人目不暇接。画作的内容主要是临摹古埃及历史上那些刻画在石碑和墓壁上的经典图案。根据纸张的开幅、质地和画作的艺术价值,价格从几十个埃镑到上千美元不等。 能赚钱的商品肯定有人会来造假,据说地摊上卖的那些很便宜的纸莎草画,基本都是假货,好像一、两个埃磅就能买一张。所谓假货,是以纸莎草之外的其他植物(譬如香蕉)的茎叶造纸,画作也是印刷品而非手绘(要鉴定是不是手绘,手上沾一点水碰一下颜料就知)。既然是真纸真画,那么价格也就相对较高。可是相对于其它埃及的旅游纪念品(香精、石雕等),纸莎草画绝对是非常值得购买的!店里还提供一项特色服务,可以用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在画作上加上你的名字。 没有人不会被那些画面上鲜艳的颜色和充满埃及情调的绘画主题迷住,这绝对是值得购买的旅游纪念品兼艺术品,如果只是买一个“到此一游”的小牌子,回家后很快就会丢到一边。但是纸莎草画不一样,装裱起来后装饰自己的房间,效果绝佳!而且,相对于其它埃及特产,纸莎草画的价格还是可以接受的。此外,价钱可以商量,买得多自然有优惠,ZZ和XX买了差不多8百多埃磅的纸莎草画,七折成交。到柜台取画的时候,店员十分熟练地把画作卷起来,放进专门的画筒里交到我们手中。回到北京后当我们把鲜艳的纸莎草画送给ZZ的八卦堂妹和XX的妹妹时,都得到她们一致的赞赏。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05506/17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