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入埃及记——拜访法老和他的子孙们曾经生活的国度15 |
[游记]入埃及记——拜访法老和他的子孙们曾经生活的国度15 |
2009-01-07cncn.com |
(照片请访问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xxlz/) 第09章 前往亚历山大(11月23日) 本来怕第二天醒不来,还用手机上了一个闹铃。后来发现完全没有必要,早上5点刚过,诵读《古兰经》的高音喇叭就巨亢奋的响起来,简直犹如在窗边高鸣。开窗一看,二十米远处赫然就是一座清真寺。我靠!这家酒店肯定完全不需要闹钟! 今天是我们在埃及旅行的最后一天了,晚上我们就将登上飞机回北京去也。为期一周的旅程就这样不知不觉中走到了最后,顿时感到更加不舍,上了大巴后眼睛不错珠的看着开罗城市的风景,希望能够抓住更多的留念和记忆。 要说娜娜导游的旅游组织工作真不是盖的,她一路上就从来没闲着过。去阿布辛贝神庙的长途路上她给我们讲努比亚人的风俗和追求她努比亚导游的轶事;在去红海的路上又给我们讲沙漠中的贝都因人和他们的风俗文化;在昨天回到开罗的漫漫长路上又组织我们唱各种歌曲,包括埃及的歌曲。今天娜娜在路上开始叫我们说阿拉伯文了!一路上XX和ZZ一共会了这么几句阿拉伯文:“撒拉姆阿莱空”(你好),“舒克兰”(谢谢),“阿乌湾”(不客气)。这次我们挑战极限,学习说阿拉伯文的0到9! 这阿拉伯文的数字感情不是阿拉伯数字。就好比中文的数字还有“一二三”和大写“壹贰叁”呢——也挺复杂的。XX临摹了半天鬼画符一般写下了0-9,还根据娜娜导游的发音做了记录如图。大家跟着喊了好半天,就像李杨的疯狂英语那种嚷嚷法,还是记得七零八落。对我们这些初学者看来还是很难。好多人都说旅行的时候如果会讲这个国家的语言,那么旅途会有趣得多,俺们又何尝不知道哇~~~但愿以后能有这种深度体验的机会。 从开罗到亚历山大大约需要3个小时。除了一路看风景以外,XXZZ和娜娜导游聊了一路关于娜娜的工作和在埃及的生活。娜娜说她今年有27岁了,在开罗大学读的中文专业,她在来开罗以前住在农村,一开始人生地不熟,后来便在开罗认识了很多朋友。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在袜子厂、拖鞋厂做过事情,那是中国老板在埃及开的厂子,她为中国老板做翻译。美国人在印度、中国建设生产基地,中国就在埃及建设生产基地,这就是食物链啊。袜子厂在那种开发区,每天除了工作以外,所有的人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住处是名副其实的“睡城”(让XX联想到北京的回龙观),于是娜娜受不了啦,就离开了那里又来到开罗开始做导游。开始的时候只能做“黑导游”,就是没有导游资格证明的那种。原来旅游业是埃及的重点支柱产业,所以管理非常严格规范,没有通过严格的执业资格考试是无法正式从业的。娜娜只能以执业导游的“中文”翻译身份做了一年直到她自己考下执业资格证书。现在的娜娜已然是小有积蓄,开始在开罗郊区买楼花,并为经济危机下如何出手自己的产业而感到烦恼。除了这个烦恼外,娜娜的另外一个烦恼就是每年回家的时候家里总是问她什么时候结婚。对于背井离乡在大城市初露头角的职业女性,总会遇到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这也成了娜娜的烦恼。这让XX想起了不少大学的同窗,其中有一位四川同学,独自一人南下在深圳打拼,此种经历和心境,即使跨国亦是类似。 因为话题有趣,所以三小时的行程不觉得很长,很快亚历山大就来到了我们的眼前。 亚历山大(Allskandariyah)被叫做“地中海的新娘”(路上娜娜还给我们来了个脑筋急转弯,问亚历山大市的新郎是谁啊?地中海啊~),又叫做埃及的“夏都”,它位于开罗西北200公里的地中海沿岸,地处尼罗河三角洲的西北边缘,是埃及最大的港口城市。这里阳光明媚,气候宜人,碧海蓝天,色彩强烈,充满了浪漫的地中海风情,和埃及其它城市给我们的印象完全不同。 娜娜导游说,亚历山大是古埃及的第三个首都,也就是希腊罗马时代的埃及首都(前面两个首都分别是孟菲斯和底比斯)。这座城市大约始建于公元前334年,也就是中国的战国时期。此前两年(公元前332年),雄霸天下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打败了统治埃及的波斯人,使整个埃及成为马其顿帝国的一个行省。这一事件彻底终结了古埃及本地法老统治埃及的历史(当然亚历山大把自己称作阿蒙神在异邦的儿子),从此进入了长达1000年的希腊与罗马行省时代。而城市的命名,也正是为了纪念它的奠基人。 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其部下,时任埃及总督的托勒密将军在这里加冕为托勒密一世,从此建立了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亚历山大作为埃及王国的首都,很快发展成为古希腊文化范围内最大的城市,在西方古代史中,其规模和财富仅次于罗马。而托勒密王朝的末代君主就是克莉奥帕特拉,也就是著名的“埃及艳后”。从那时起直到中世纪以后,亚历山大一直是地中海沿岸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东西方贸易的中心。据说赫鲁晓夫拜访埃及的时候从亚历山大港进入,这位土老冒看到亚历山大港的时候很吃惊,他以为应该是一群骆驼站在海边的沙漠里等着他呢。 显然亚历山大城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它甚至和我们一路看到的埃及其它城市的风格都完全不同。要是拿咱们中国的城市来作比喻,埃及南方的卢克索就相当于中国的西安,而地中海边的亚历山大城则像是中国的上海。亚历山大城的人文风格与与开罗完全不同,其自然环境、市容,甚至是居民风貌都呈现出明显的欧罗巴风格和地中海风格。 我们这群异国游客无奈于行程有限,只能神色匆匆的坐在大巴上看亚历山大的风景。如果有更多的时间,也许我们能够更多的去体验这个充满地中海情调的埃及城市。但是坐在车中走马观花,也能略略体验它独特的风情。与开罗相比,整个亚历山大市显得色调明快,颇多现代意味。城市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地中海岸,大多数的旅游景点、商业区、文化中心,以及政治、宗教场所集中排列在10多公里长的滨海大道旁。路的一边就是深蓝碧透的地中海,明媚的阳光、白净的沙滩,以及稍远处的远洋巨轮;而另一边则是林立的欧式建筑,高级酒店、欧式情调的咖啡厅和糕点店,咖啡店门口都有一列朝海的座椅一字排开,可以想想人们工作之余在这里喝咖啡自得其乐的样子。 滨海大道边上有很多漂亮的用彩色小玻璃马赛克砖铺就的充满浓郁海边风情的壁画,好漂亮!除了带有欧洲建筑风格的街景让人兴致勃勃,沿途建筑群间清真寺高耸的尖塔和球状屋顶也饶有风味。最突出的是布塞瑞清真寺和阿布阿拔斯清真寺,临地中海矗立,将亚历山大另类的阿拉伯风韵尽显。 当然XX最欣赏的还是新修建不久的图书馆,那是一座将巨大的屋顶修成圆形大斜面的现代建筑,以象征太阳的升起,建筑体现的依然是古埃及人信奉的太阳神文化,图书馆的外墙表面采用古老的象形文字浮雕,使现代与远古和谐地融为一体。真正的古埃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已经被凯撒火烧埃及时一把火扫光了。据说当初建亚历山大图书馆唯一的目的就是“收集全世界的书”,实现“世界知识总汇”的梦想,所以历代国王采取了好多强盗手段比如:下令搜查每一艘进入亚历山大港口的船只,只要发现图书,不论国籍,马上归入亚历山大图书馆。这种疯狂投入下亚历山大图书馆迅速成为人类早期历史上最伟大的图书馆,那些馆藏的清单让人听着都简直象神话一样!有这么牛X的图书馆,肯定是吸引了四方学者纷纷云集此地,亚里士多德就出任过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馆长,数学家阿基米德更是这里的客座教授(那时候应该不叫教授吧?),难怪我们关于几何的很多原始概念引用了不少金字塔的例子,真不知是希腊人把埃及的数学定理传播出去,还是他们自己创造出这些数学定理。从古埃及的科学程度来看,我更愿意相信阿基米德只能算是一个数学定理的传播者和发现者。 在亚历山大城的海边到处能看到一对对的情侣,但这里毕竟还是埃及,女孩子们依然都包着头巾,也很少看到男女之间当众拥抱,表现出的是一种很含蓄的埃及式浪漫。即便如此,娜娜导游已经直接说这里“很开放”了。 时间紧迫,我们的车子来到第一处景点:夏宫。夏宫就是蒙塔扎宫,他是埃及末代国王法鲁克的五所宫殿之一。它位于海边,紧靠着地中海西海岸。蒙塔扎宫殿于1926年完工,当时执政的是法鲁克的父亲——艾哈迈德·法赫德。方案是埃及最好的建筑师制定的,大理石也是从意大利运来的。宫殿配置了当时最现代的家具,还采用了埃及王朝的创立者——穆罕默德·阿里家族的陈设。例如,在现在对游客开放的“蒙塔扎”宫殿里摆放了台球和两架19世纪初制造的钢琴。 宫殿所有的房间和家具上都有字母“F”——不知是雕刻上的,还是镶嵌上的。这个字母会给所有延续穆罕默德·阿里政策的后人带来幸福。因此艾哈迈德·法赫德让所有孩子的名字都以“F”开头:儿子法鲁克和四个女儿——法芙吉雅、法依莎、法依卡、法西雅。法鲁克国王继承了这个传统,把自己的第一个妻子扎芬娜丝更名为法丽达,三个女人的名字也以“F”开头。法鲁克第一次到“蒙塔扎”宫殿时是15岁,而16岁已经登基。父亲把他和同龄人隔离,他在这个宫殿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只和姐妹们玩。他甚至没有见过开罗郊区著名的金字塔。“蒙塔扎”宫殿是埃及君主的夏日官邸,而在法鲁克时期,在夏天,所有三百间房间都住满了他的亲戚和很多侍从。 “蒙塔扎”宫殿周围是美丽的公园、花圃和很多不大的亭子。在这个巨大的公园里有英国式的柔软的草坪,生长着亚热带几乎所有的植物。柏树四季常青,玫瑰的石竹花和唐菖蒲像美丽的烟花一样绽放。1952年,正是在“蒙塔扎”宫殿法鲁克国王知道发生了革命,同年7月底,也正是从这里,埃及的末代国王流亡到了国外。后来就是纳赛尔执政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时代了,物是人非,“蒙塔扎”宫殿周围的花园已经变成了免费的人民公园,很多亚历山大的青年男女在假日会到这里来谈恋爱。而有三百个房间的宫殿也就成了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的“行宫”(现为埃及国宾馆),但是听说他不喜欢这里,所以房间就一直这么空着,就是这个宫殿不对游人开放,这里毕竟是埃及大老板的行宫啊~~~~所以呢,这个景点实际上是免费的,我们只能站在门外用相机咔嚓几下完事。 从夏宫出来又是到了第二个免费景点:盖特贝城堡。这个城堡的原址实际上是亚历山大著名的“法罗斯灯塔”的所在地,这个灯塔被称作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古代的七大奇迹是:埃及金字塔、希腊奥林匹亚城的宙斯神像、希腊罗德港巨人雕像、土耳其的摩索拉斯陵墓、希腊的阿耳忒弥斯神庙、巴比伦空中花园、亚历山大城的法罗斯灯塔。这是公元前3世纪的评选结果),后来,这座灯塔在15世纪毁于地震。这个盖特贝城堡就在灯塔的原址上修建,城堡在15世纪建造,最初用来抵御当时正威胁着埃及的土耳其人,19世纪损毁后又经过彻底重修,目前成为古城亚历山大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我们压根就是站在离城堡差不多一公里外的地方,在一个特别适合拍照的位置咔嚓了半天。 我们大巴从盖特贝城堡出发,很快来到一家经营SeaFood的西餐店,在这里用中午饭。这是埃及地中海风格的午餐,先是上了长长的一排小碟之沙拉,看起来有点象咱们国内的“开口菜”。然后上面食,一种中间空的面饼,可以将沙拉夹在面饼中吃。下一道菜是海鲜汤,再后面就是主菜,是米饭、鱼、鱿鱼的套餐。最后每人上了一只埃及的梨子。从西餐店出来,外面缓缓开过一种黄色的有轨电车,当我们的相机朝向电车时,电车司机立刻特别专业的摆了个POSE! 午饭后的第一个景点就是庞贝石柱了。想来惭愧啊,在来埃及以前,趴图书馆里苦苦攻读的都是古埃及那些神庙啊,法老啊的事情,所以对卢克索的那点事儿那是如数家珍啊;可对亚历山大的研究就要少很多很多,说真的在XX心里亚历山大实在很难划入古埃及城市的范围,划入古希腊或者古罗马城市也许更恰当些。也不知其他人怎么看。 因为学习的是理工科,XX和ZZ关于外国的历史都是在高中一年级以前学习的(高二就分班啦)。虽然,在我们的中学里,我们的历史老师是一位讲起课来舌灿莲花、两眼放光的主(说真的,要不是有位那么能吹牛的历史老师,XX到现在能记住的历史肯定和到现在能记住的物理知识差不多),但是我们中学学习的世界历史都基本上按照断代史思路编写,然后在每个年代再按照国别编写的。亚历山大大帝是马其顿帝国的国王,书上是从马其顿帝国的角度来讲述他的功绩的。而古埃及在这个时候只是被马其顿帝国征服的一个国度,亚历山大城也是皇帝在这个被征服的国家重新设立的都城。中学历史书不是地方县志,不会站在一个被征服的国家的城市角度编写它的发展史,难怪XX在看旅游书时总是难将亚历山大城和亚历山大大帝拉上关系。毕竟,“亚历山大”这个名字实在太俗啦,在XX眼里和“汤姆”“玛丽”差不多。 说起那个亚历山大大帝,那可又是一段八卦传奇人物主角啊。和大帅哥拉美西斯二世一样的是,他也是个大帅哥,当然也会有好多老婆,但不一样的是他只活到32岁就死啦,所以亚历山大的老婆肯定不如拉美西斯二世的多。可就是这32年的短暂生命,却早就了马其顿帝国最广大的疆土。这位大帅哥师从亚里士多德,十八岁随父(腓力二世)出征,二十岁继承王位。他足智多谋,在担任马其顿国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讨,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波斯帝国。 04年有个大片《亚历山大大帝》,讲的就是亚历山大大帝的传奇一生,好像还有安吉丽娜·茱莉在里面搀合,史诗题材的片子不加点女性,票房难以保证啊~~~说啊当时在马其顿的谣言和后来阿蒙神谕的显示,当时记载普遍相信亚历山大是天神宙斯之子,在亚历山大出世之前,奥林匹亚梦见雷电,而佩拉(就是马其顿帝国的首都)市区则有一座女神殿失火焚毁,附近人心惶惶,几个占卜师都说是大灾难来临的前兆,此时有一人却说:“女神殿的焚毁日,已有一个男孩在同日诞生,此儿以后将要灭亡全亚洲。” 他老妈叫奥林匹亚,听说个性专横独断又神秘(像个神棍),有人说她喜欢与蛇共眠(冷血?),所以亚历山大他老爹腓力二世就很不喜欢这个老婆,后来和她离婚啦,娶了马其顿一个贵族的侄女克莉奥帕特拉,这事儿差点动摇了亚历山大的继承权地位,不过感谢上帝腓力二世死得比较早(电影里说是给那位神棍前妻暗杀滴),亚历山大还是顺利登上了王位。显然亚历山大大帝对他这位老妈的看法和他老爹完全不同,他非常热爱他老妈(那是,都帮他拿下王位了,能不爱嘛),远征期间的亚历山大常常会写信给他的神棍老妈叙述旅途见闻(就是古代游记啊)。她老妈也是很帮忙,把腓力二世后面娶的那个老婆和生的儿子都干掉啦~强悍的皇太后啊~~~ 赶紧进入正题,说埃及呢!那时候埃及的底比斯、雅典、还有斯巴达并称为希腊三大势力,亚历山大他老爹在的时候雅典还有底比斯都算是马其顿帝国的附庸国(叫被迫结盟),但是也是独立的国家(估计跟高丽国和咱们唐朝的关系差不多),但是埃及的底比斯贵族是很仇恨腓力二世滴,因为要缴税啊,所以他老爹刚死的时候,他刚继位的时候底比斯贵族和雅典就蠢蠢欲动想闹独立。这时候马其顿的国库紧缺(他老爹不善理睬啊),亚历山大对自己国家周边的一堆城邦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进行了一系列打击,雅典又给搞定啦。然后他又在马其顿西北的一个小城邦叫伊利里亚的地方出发,绕过马其顿帝国,用了两个礼拜就杀到了底比斯,把底比斯的起义给拿下了。这次他很聪明,他把底比斯的臣民当作奴隶卖给了他的同盟国,招呼同盟国来管理啦。 然后亚历山大就开始讨伐波斯,讨伐波斯的理由是早就准备好滴,他继位的时候就号称是波斯人把他老爸腓力二世杀掉啦,所以讨伐有理!也就三年时间,波斯就没啦~~~ 在征伐波斯的期间,埃及是重要的中转和补给站,这时亚历山大就建立了今天的亚历山大城。在那里年仅24岁的亚历山大大帝被誉为法老,称之为太阳神阿蒙之子。有了亚历山大城这个靠近亚洲的港口和补给站,亚历山大的征伐就更强啦,他拿下波斯,干掉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以后,他又一路南下,拿下了阿富汗还有印度,就差翻过喜马拉雅山去中国啦(那时候中国还是战国时代呢),幸亏有喜马拉雅山啊,不然我们现在的模样应该是高鼻梁深眼窝吧~~~ 亚历山大这么能打,他却和咱们中国历史上的那个成吉思汗不一样。人家还是个知识分子,老师那是亚里士多德啊。亚历山大大帝在征服波斯以前一直认为希腊民族代表了唯一真正的开化民族,而所有非希腊民族都是野蛮民族。这当然是在整个希腊世界流行的观点,甚至亚里士多德也有这种看法。尽管亚历山大已经彻底打败了波斯军队,但是他逐渐认识到波斯人根本就不是野蛮人,他们与希腊人一样具有智慧和才能,一样值得尊敬。因此他产生了融其帝国的两部分于一体的设想,由此创造了合二而一的希腊波斯民族共和王国,当然是他自己当最高统治者。为了实现这一计划,他把大量的波斯部队编入自己的部队,还为此举行了一次盛大的“东西方联合”宴会。在宴会上,几千名马其顿士兵同亚洲妇女正式结成夫妻,还规定取亚洲女子能免税哪,优惠政策啊~~~~ 但是这位大帅哥还是连年征战不足以保养啊,他的伟大理想在他想再次远征的时候在巴比伦突发疟疾,十天就挂啦。大帅哥显然太自信了,连遗嘱都没来得及立,所以在他死后关于谁继承王位的事情自然就打气来了,他的将领他们企图瓜分这个帝国,引发一些年轻军官对这种安排的不满,继而发生一连串的战争,在这场斗争中,亚历山大的母亲、妻于和孩子都横遭杀身之祸。最后是三位胜利者瓜分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开启了希腊化时代。除了马其顿本土和最远的印度以外,亚洲部份由部将叙拉古继承,这就是后世和罗马的庞贝、克拉苏等人征战不休的叙拉古帝国。埃及由部将托勒密(他是亚历山大的发小)继承,这就是埃及的托勒密王朝,直传到后世和凯撒结婚的埃及艳后克莉奥帕特拉为止。 庞贝石柱和地下宫殿 哎呀真能写啊,这么半天了还没说到庞贝柱~~~ 我们从海鲜西餐店出来,进入老城区,这一天是周末的缘故,看到不少穆斯林在清真寺里做礼拜刚出来,把狭窄的马路堵得更加不亦乐乎。车子在城区的小马路上一通拐,最后来到一座高墙,这就是庞贝柱(Pompey’s Pillar)的参观地点了。门口就遇到维持秩序的旅游警察,看到ZZ是中国人,毫不客气的就问要清凉油,ZZ摸口袋找半天,翻出一个给他,老兄立刻又叫了一位同事继续要,ZZ扭头就跑。进入大门,放眼望去就是一片荒凉的高地上立着一根巨大的擎天柱。由于庞贝柱的地址就在城区中间,加上庞贝柱周围的废墟遗址,要不是有围墙围着,简直就像是一个城市拆迁工地一样。 庞贝柱又叫“萨瓦里石柱”,或者骑士之柱。阿拉伯语“萨瓦里”的意思是“桅杆”。据说,阿拉伯人于公元641年占领城市,远望这根石柱耸立于400根石柱构成的柱廊中央,状如帆船桅杆,因而得名;所以这个“萨瓦里石柱”的名字就是这根柱子另外被冠以的含义了。但是这个柱子本身其实也和庞贝没有关系!它是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统治期间,驻守亚历山大的大将艾赫里叛乱,戴克里先亲率大军远征讨伐,围城8个月,残酷地进行镇压。当时城内饿殍遍地,瘟疫流行。戴克里先调来粮食,赈济灾民,安抚百姓。后来,埃及执政长官波思吐莫斯在赛拉比斯神庙的广场中央建立这根石柱,以示感恩戴德。柱基西侧石壁上刻有四行字,至今依稀可辨:“为战无不胜的亚历山大监护神,公正的戴克里先皇帝,波思吐莫斯谨立此柱”。后来呢,十字军东征的时候,十字军将士误认为古罗马大将庞贝(公元前106-前48年)被恺撒击败,逃到埃及,死于埃及人之手,其骨灰存于柱顶骨灰罐里,所以就管这个柱子叫“庞贝柱”了,十字军将这些轶事传播到欧洲,现在的欧洲人也就都这么叫开了。 因此,这个石柱的典故经历了两次张冠李戴,第一次是阿拉伯人,第二次是十字军。 走近石柱,就发现它确实非常高大!石柱由柱基、柱身、柱顶三部分组成,总高度将近27米,柱身呈圆柱形,柱顶为古罗马科林斯式,饰有爵床花图案。石柱的石料采自上埃及的阿斯旺,由平底船经尼罗河及其支流运抵亚历山大。 从石柱往西,行数十步,下台阶,有一小块洼地。19世纪末在洼地北面的岩洞里发现了一尊赛拉比斯神像,这个神像现在亚历山大希腊罗马博物馆里展出。 这个塞拉比斯神(Serapis)其实是托勒密家族为协调外来的希腊统治阶层和埃及当地人的矛盾而创建的,为的是提倡一个统一为两方都承认的神。这个神的资料不好找,XX查了半天文献才找到,塞拉比斯是一个合成神,据说是埃及的阿比斯神牛(Apis bull)在死后以某种方式与埃及的丰产神和冥神奥赛里斯(Osiris)的神性结合起来。塞拉比斯又称作奥塞拉比斯(Osarapis),这个词就是由两个神的名字合成而来。伊西丝和荷鲁斯是奥赛里斯的妻子和儿子,这三位神在埃及众神中地位显赫,奥赛里斯和伊西丝执掌死后审判,大多数情况下是成对出现的。托勒密一世试图对塞拉比斯神加以改造,缔造连接希腊臣民和埃及臣民的纽带,他把埃及传统神与希腊的神结合起来构成新神。希腊人习惯把埃及的神与希腊的神等同起来,在他们眼中,塞拉比斯等同于宙斯,伊西丝等同于冥神哈得斯(Hades),荷鲁斯等同于医神阿丝克拉匹斯(Asclepius)。这样希腊移民就能很快在形式上接受埃及的神了。对希腊移民来说,塞拉比斯是他们的健康卫士,人们虔诚地向他祈求健康和平安。我们没有时间去看那个博物馆了,据说那个塞拉比斯神像由黑色闪石岩雕成,呈牛犊形,两角之间有一日轮,两耳朝前张开如喇叭,据说它是在倾听人民的呼声。 洼地的南面有一条宽阔的地道,往东可直达石柱下面。地道两旁岩石上凿有一个个格子和放置油灯的小洞。一说它是赛拉比斯神庙的附属图书馆,另一说是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分馆。公元48年,位于海滨的藏书70万册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被战火付之一炬,部分纸莎草纸图书即迁移此馆。从地道出来往南,有几口古代蓄水井。石柱的正南方,两尊狮身人面像依然匍伏着。西南方,赛拉比斯神庙废墟犹存。 一千多年来,亚历山大经历了沧海桑田,许多著名的古迹或成废墟,或销声匿迹,唯独这个庞贝石柱巍然挺立,如今成了亚历山大城的标志。 从庞贝柱出来后,我们又去了这次埃及之行的最后一个景点:地下宫殿。 车子停下的时候,看起来是在一群小区的停车场门口一样,我们正不明所以的时候,娜娜导游招呼我们下车,哇噻!原来眼前这个看起来象机关大院的后勤库房一样的地方就是地下宫殿! 娜娜导游介绍说,亚历山大的地下宫殿是因一头驴子跌入深阱而意外发现的,是目前埃及发现的最大的罗马墓群,距今1800多年,属于有地位的、富有的罗马人家族墓地。 我们沿中间一口圆形的深井的螺旋状石梯转着下去。再从侧面的石洞门进入地宫。往下走的时候,我们注意到深井在每一层墓穴都会有窗口,娜娜告诉我们,这个深井是用来向下递棺材用的。虽然当时罗马人统治了埃及,但从墓穴里的石刻、浮雕、墓葬方式可以看出他们还是入乡随俗的。特别是主墓室由长着狐狼头的阿努比斯神和罗马士兵共同把守着,石棺上的浮雕头像花纹又是罗马式的,门口还有裸体雕像,门楼上则雕刻着希腊神话中的美杜莎头像,传说美杜莎的头发全部是毒蛇,任何人看到她的眼睛立刻就会化为岩石;估计这个头像放这里是要起到防止盗墓的效果。 刚下去的一层是一片石柱支撑起来的空场,娜娜导游介绍说罗马人举行葬礼的时候要大宴四方(估计和咱们中国红白喜事一个道理),所以这里就是罗马人招待来奔丧的亲友的地方。这里分成很多个象包间一样的地方,里面都是四周可以落座,中间会放一个大长桌来宴请亲友。古罗马人是非常放纵滴,他们既放纵性欲,也放纵其他方面的一切欲望,“酒、色、财、气”并举,有时简直放荡到了洪水泛滥的程度。在古罗马,普通人一天进食两次,而王公贵族却要进食四次,其中以晚餐为最正式。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高,他们的餐桌上食品属于严重过剩,放越多食物越显示一个人对珍馐美馔的鉴赏力,也成了一种社会风气。鉴于饮食过量实在不是件舒服事,古罗马人还想出了一个妙法,即在冗长的宴会上,用羽毛搔痒喉咙,将吃下去的东西呕吐出来。以便开始新的吞咽,这种高招使他们闻名至今。 在下面一层才是放置棺木的地方,进去以后会看见有一个桌子,用玻璃板隔着的桌子肚里有很多巨大的骨骼,娜娜导游说是马的骨骼,陪葬的。周围一圈侧室,挺复杂的,结构像个大公寓。里面的棺穴都呈二、三层的楼状,很密集。娜娜说这里容纳的棺椁有300余具,有些是周围的普通人事后自己自行“搭车”而入的,看来,这事也有借光、蹭墓的。罗马时代的这些遗址是大约公元400年的东西,这算是我们在埃及看的最年轻的文物吧。 从地下宫殿出来,已经是下午2点钟了,我们又重新坐上我们的大巴车返回开罗。路上大家本想建议娜娜在家乐福停一下让我们买点东西,但是时间已经比较紧,考虑到开罗市区还要堵车,只有放弃啦。在休息站再想买点东西,已经是没有什么可发掘的了,很想买一本阿拉伯文和英文对翻译的简明旅游手册,但是休息站都没有。XX想起单位同事让带本地香烟的嘱托,就请大巴司机去买,埃及的纸烟就见到一个牌子:克莉奥帕特拉,50埃磅一条。心里觉得这烟未免价格太低了吧,估计和大前门香烟差不多。 晚上6点多,我们的大巴回到开罗市区,又去了另外一个叫“圆都”的中餐馆吃了一顿(感情这个中餐在埃及还连锁哪~~)。吃饭间,第一天见到的那位叫穆罕默德的公司代表又来了,这次是让我们填写了一些满意度调查表(还真专业!)。饭后我们就再次回到了开罗机场。陪伴我们埃及8天的娜娜导游终于在机场外面和我们一一握手再见了。 回程的时候因为我们有领队的关系,所以大家直接一路绿灯就托运了行李,进入了候机楼。在候机楼XX和ZZ把剩余的埃磅都消耗完毕后,就登机结束了我们的埃及之旅。 飞机起飞前还来了一个小插曲,某团的一位乘客糖尿病发作晕倒了,只好和同团三人下飞机,我们的飞机坐了大约300人,从这么多行李中找出那三人的行李,让飞机足足晚点2个小时才起飞。所幸回程的飞机远没有来时坐得那样满,XX和ZZ占了一个4人的座位,互相轮流躺着睡,平安回到北京。 到达北京后的第二天,曼谷机场因示威而关闭,回想我们只早一天经停,再回想那下飞机的三人,不知他们是否也就滞留在了开罗…… 对XX和ZZ而言,真是完美的旅程!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05510/20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