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忘我山人的柬埔寨“金边-吴哥”七天宁静之旅之三 |
[游记]忘我山人的柬埔寨“金边-吴哥”七天宁静之旅之三 |
2010-01-23ctrip.com |
第三天:吴哥之吴哥寺日出-豆蔻寺-比粒寺-女王宫-斑黛色玛-东梅奔-圣剑寺-龙蟠水池-塔逊-巴肯山日落 吴哥之行的第二天,游客通常采取的是“大圈”走法,我们照旧对此做了调整,形成了“吴哥寺看日出-豆蔻寺-比粒寺-女王宫-斑黛色玛-东梅奔-圣剑寺-龙蟠水池-塔逊-巴肯山看日落”的山人版观赏路线。 第一站:吴哥寺看日出 吴哥寺看日出,当为此间的保留节目之一。因此,我们为了不留下遗憾,也起了个大早,凌晨5点钟(北京时间6点)就坐上Rady的车直奔吴哥寺而去。 下了车,天都谈不上灰蒙蒙,但游客却不少。大家或在手电的照射下,或在手机灯光的指引下,或深一脚浅一脚,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快乐前行。 快走到莲花池畔,发现那果真是风水宝地,早已是人满为患,只是安坐此地的诸君都需掏钱购买一杯咖啡,相当于小门票吧。我们没有上前凑热闹,转而选择了路旁的藏经阁,坐在石板上,靠在石柱上,静静等待太阳的升起。 等待既是快乐的,也是焦急的。随着天逐渐变白变亮,耳边的相机拍摄声也愈发变得此起彼伏,大家兴奋的叫喊声也愈发大了起来。就在大家翘首以待太阳腾空一跃之时,老天爷突然变了脸,原本已然红扑扑的天际突然恢复了常态,大家原本高企的热情瞬间被击散。于是乎,在“看来今天看不了日出了”想法的指引下,人群开始散开,意志不坚定者开始撤退,其中也包括山人(有点惭愧)。 就在大家呼啦啦走出庙门之时,突然听到了巨大的欢呼声,瞬间又看到很多人开始重新跑向寺内。难道太阳“复出”了?我们不假思索,也加入了“返城”的行列。果不其然,红扑扑的太阳已然升起。这也许就是意志不坚定者的下场: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第二站:豆蔻寺 顾名思义,豆蔻寺(Prasat Kravan)很小,是五座一字排开的红砖结构寺塔。目前除了中间的主塔较为完整,旁边四塔的主体均已毁坏。 进入塔内,墙壁上的浮雕保存较好,其中尤以西塔壁上的毗湿奴的神妃“吉祥天”为甚。当然,如果你细心的话,还能在砖头上看见“CA”字样,这些都是后来修补的。 第三站:比粒寺 比粒寺(Pre Rup),曾是用来举行国王火葬仪式的庙宇,又称“变身塔”。它是典型的塔山建筑,基座上建造砖塔。塔身上有很多小孔,据说曾经填满了宝石。只是宝石早已不见踪影,反而长出了不少野草,更添一种苍凉之感。 第四站:女王宫 女王宫(Banteay Srei),又称“班迭斯雷寺”,意为“女人的城堡”。不同于大部分吴哥古迹使用青砂岩,女王宫采用高棉特有的红土建造,色彩极为艳丽。如果说吴哥寺宏大气派,那么女王宫则是小巧精致。 女王宫面积不大,但墙壁、立柱以及门楣等建筑的表面都几乎完全被浮雕覆盖。这里的刀工流畅细腻,被誉为“吴哥艺术之钻”。浮雕既描绘了神话和史诗上的故事,也记载了古代高棉人民的生活情景和抵御外族入侵的战斗场面。 在这里,你可以先行拍照或者摄像,等待旅游团到来后便可“偷听”导游的专业讲解。否则真有些“外行看热闹,内行听门道”的味道。 出了女王宫的大门,有个较大的工艺品市场,商品琳琅满目,但更吸引山人眼球则的是这里孩子们灿烂的笑容。 第五站:斑黛色玛 离开女王宫,Rady带着我们奔向了下一个景点:斑黛色玛(Bonteay Samre)。在途中,这位热情的司机在一位相识的老乡家暂停了片刻,邀请我们品尝了当地的棕榈糖(好甜好甜)。这种糖是老乡们用自己房前屋后栽种的棕榈树的果实弄出汁水,然后放在大锅里慢慢熬制。所以有时候你如果看见路边摆着一口口大锅,你不要以为那是老乡埋锅做饭,那实际上是老乡用锅熬糖。 柬埔寨老乡很多住的还是传统的“吊脚楼”,条件较差的就用棕榈树的叶子,条件较好的则换成了木板。他们的房前屋后种植了很多树,如棕榈树、椰子树、芒果树、酸枣树、牛奶果树等。牛奶果,对,这也是山人第一次遇到的果子,和苹果的形状类似,但颜色偏紫红,切开以后有点像“山竹+火龙果”的综合体,吃起来味道不错……这些也正是乘坐TukTuk才有的“免费增值服务”! 体验完了农家,继续赶路,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斑黛色玛。这是一个在携程网和诸多游记中都不见踪影的“无名之辈”,但在Rady的推荐下,山人还是到此一游。 斑黛色玛的面积在吴哥属于不大不小之列,保存尚好,其建筑风格既和吴哥寺有点相像,也拥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再者,这里游人很少,非常寂静。如果你累了,可以找个阴凉地坐下细细地观察,静静地感受时光岁月的流逝。 山人自认,这是一块被游人忽视之地,有点“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味道…… 第六站:东梅奔 东梅奔(East Mebon),金刚宝座塔形式,三层五塔构造。有人称它是“缩小版的比粒寺”,山人两地游览下来,发现确实言之有理。只是东梅奔在第一和第二层台阶的四角分别塑有四座与真象同样大小的大象雕塑,据说此举源于“四巨象支撑宇宙”的古印度神话。当你身临其境之时,确实会感觉到巨象的气势磅礴。 第七站:圣剑寺 圣剑寺(Preah Khan),寺名源于阇耶跋摩二世传继承人圣剑的传说。“阇耶跋摩七世重建吴哥城时曾在此居住,这里曾经是高棉人最重视的寺庙之一,最重要的节日典礼都在这里举行,数千人供养和维护着这座寺庙”。从当年的门庭若市到如今的门可罗雀,有时候历史就是这样令人深思…… 步入其中,发现这里和塔布茏寺有几分相像,无论是入门处的四面佛,还是古树与古寺的交相缠绕。只不过这里的树根没有塔布茏寺那么粗大而已。 第八站:龙蟠水池 龙蟠水池(Neak Pean),也有译作“涅磐”的。它由一大四小5个水池构成,中央大水池池中有一座山形小寺,四周的四个小池原本分别有象、马、狮、人四座喷泉(类似于中国的五行),只是现在早已不知所踪。 在佛教教义中,龙蟠水池象征着四大河流之源“无热池”,它的水被认为具有治病救灾、洗刷罪恶的功效。 第九站:塔逊 塔逊(Ta Shom),宛如小型塔布茏寺,漫步在残垣断壁之中,时不时就能看见巨树和古寺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的树干已无,但树根仍不“松手”。此情此景令人唏嘘不已…… 第十站:巴肯山看日落 现在的吴哥景区,基本就是一个大平原,所以高约70米的巴肯山在此显得尤为珍贵和突出,有点“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的味道。 巴肯山上有座巴肯寺(Phnom Bakheng)。这座据说象征着整个宇宙的建筑,设计上充满了各式象征符号。“7层平台代表七重天,最上层的高塔代表宇宙中心。下面六层共有108座小塔,代表四个月相的108天。此外,无论从哪一面(共四面)的中轴线上看巴肯寺,都只能看到33座塔,代表须弥山上的33位神祗”。 下午四点多钟,我们开始爬山,慢慢地就来到了巴肯寺的脚下。抬头望去,寺已然破败,但仍然可以想象这个“高棉王朝移都吴哥所建的第一个寺庙”当年该是何等荣耀和壮观。台阶既高又窄,所以攀爬时手脚齐用较好,等到了顶层,发现人已不少,并且不少好位置已被占用。于是乎赶紧找个位置坐下,剩下的就是等待太阳落山。 等待之时,越来越多的人上得山来,并开始往上爬。不一会儿工夫,顶层就人山人海了。这其中,高的、矮的、胖的、瘦的、白的、黑的、老的、少的、出家的、未出家的,应有尽有,真堪为“世界人民大合影”。大家齐聚于此,既为了欣赏落日的美丽,也为了追忆吴哥这个失落的文明…… 等着等着,太阳开始逐渐收敛自己的光芒,不仅体量变小,而且光度开始变暗。这时各式“长枪短炮”按动快门的声音开始不绝于耳,各类真伪摄影爱好者开始了一场抢拍落日的大比拼。无奈,太阳公公不给面子,没一会儿,它老人家就坠入云层,迟迟不再露面。 又等了几分钟,还是未见动静。于是乎,山人决定提前下山,以躲过呆会儿的“下山潮”。下了巴肯寺,你既可以继续步行下山,也可以选择乘坐大象下山。 (女王宫的雕刻) (古树与古寺的交缠) |
转自:http://destguides.ctrip.com/journals-review-d599-r1271346-journals.html23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