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由西向东走甘肃[4]——嘉峪关

[游记]由西向东走甘肃[4]——嘉峪关

2010-02-26ctrip.com
嘉峪关的清晨有些凉。宾馆的窗户上有一层薄薄的水雾。Catty竟然看走了眼,以为窗外下雨了,带着雨伞便和我冲出去房间。昨天晚上我们坐着出租车围着这个小城转了一圈,才找到靠市中心不远的八一宾馆住下。夜里,我们曾经裹着外套站在路边拦了四辆的士询问包车游览的价格。但要么是价格没有谈拢,要么还有些附加的时间限制,只得空手而归。于是,我们不得不早起漫无目的在行人稀少的街头徜徉,继续寻找能够带我们出行的小车。迎面的阳光升起来的感觉有些迟重,颇有深秋的味道。路边的小空地上,几位早起晨练的老人们穿着厚厚的外衣,带着手套,让季节在个小小的空间里又超前了许多。只有我们还穿着单薄的衣服,就像站在这个世界外的观众,看着不一样的空间,看着不属于我们的季节,恍若隔世。市文化宫的门口,有一栋大约八十年代风格的小楼。露在外面的阶梯上,有人跟着我们小时候常听的广播操旋律扭动着身躯。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夹在中间也幼稚的跳动着,为这稍显单调的空地添了一丝活力。楼边上的租车点还没有开门,一位租车公司的时髦女郎穿着一袭黑色的商务装从车里面钻出来,又匆匆跨过马路去。这大概是嘉峪关这样小城的典型一角。变迁在城市里还在一步步的进行着,已逝光阴的留存,人们生活多年的延续,和时尚风潮的冲击在这里交汇着,对比鲜明又相处和谐,比起那些早已被高楼大厦和精美设施占据满皮肤的大城市多了一些怀旧和生活的气味,也多了一些轻松和自足的感觉。在城市里整日游走,又找不到归属的人们或许可以到这里来看一下,走出了樊篱,惊喜也许就在眼前。当然,我们也属于其中的一类。在异于自己生活和社会的地方找一份向往的闲适与安宁,或者只是让自己一直埋着的头仰望一会儿天空,长长的吸一口清新的空气,便能回味很久。

早晨的空气的确清新,然而于我们却无所帮助。我们还需要果腹和决定下面的行程。一早晨的闲逛没有什么收获,我们就钻进路边的一个很小的铺子里面吃早饭。只见十来平方的铺子门口的炉子上搁着一口大锅,里面咕嘟嘟炖着不知道什么粘稠的汤。汤里面还沉浮着一颗颗干膜样的面食。店里面的小黑板上写着“糊锅” 的字样。我的第一直觉是锅巴,然后引申想到很硬很抵饱的早餐。虽然不知道锅内的东西味道,但是这暖洋洋的热气似乎很适合有些寒意的早晨。我们各自要了一碗下筷子,吃起来才知道这内容。碗里是用鸡汤炖的一锅杂烩,里面有掰碎的大麻花,面筋,还有些膜。汤里面洒了一层白胡椒,再加些辣子,吃起来呼啦呼啦的热火。一大碗下肚,浑身便热起来,血液犹如加足了马力的赛车在体内不停的驰骋。昨晚至清晨的寒冷一扫而光,继而好运也终于降临。我们刚回到宾馆门口拦住一辆出租车,便谈妥了价格与条件。从宾馆搬出行李的时候,太阳红艳艳的将清晨的薄雾驱散。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一天啊!

早晨第一去处是魏晋墓群。司机因为一大早拉到了我们这包一天车的生意,兴致也特别好。从上车的伊始便和我们唠嗑。原来这哥们本是河北人。二十年前来到这西北的小城,就此扎下了根。他告诉我们,敦煌与嘉峪关相比便是小巫见大巫。这个城市虽然没那么大的名声,却有大约三十万的人口。其中一半的人是酒钢的职工。这时,车子正驶出了城外,眼前所见的一大片旷野被规划得整整齐齐。近处有成排成林的葡萄地和种植林,远处有数个巨大炼铁高炉正缓缓的吐着白烟。这便是酒泉钢铁的领地,据说企业的占地比嘉峪关市的城区还要大。司机本人原来也是酒钢的工人。当年企业发展起来了,带动了周边的产业,他才跟随别人下海闯荡,现在已经收获不少了。酒钢作为甘肃省的明星企业,不仅为嘉峪关贡献巨大,还为整个甘肃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他这样的嘉峪关人也泽惠很多。他说在城里已经有了三套房子。虽然这里最高的房价不过两千多一平方。但是,三套房子也算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让他一家也能生活无忧了。我开玩笑的问他,那有没有想到回河北老家发展呢?他摇摇头,二十年了,家和根都扎在了这里,回去已经无法适应那里的生活。话到此地,我们都有些沉默。是啊,当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了很久,便扎下了根。即使故乡依旧是那么的令人向往,却有更多羁绊无法让人们再回到自己的原点。而像我们这样依旧在漂泊的人,还没有找到自己扎根的地方,还不知道哪里才是我们真正的归宿。故乡,异乡这不一样的地方,对我们却有着同样远的距离。相比较,这聚精会神开车的司机还是幸运的吧!毕竟他已经作出自己的选择,不用再品尝漂泊的苦与累。

就这样,安静的我们前行不久,就扎入一整条漂亮的柳树构成的林荫道。公路笔直,一眼望不到尽头,而林荫道异常的整齐,特别是垂下的静静柳条如两条绿色的幕帘挡护着公路。如果不看树外的旷野,肯定会让人错觉来到了江南的某一条依山傍水的大道上,杨柳依依伴着碧波粼粼。此时,司机又重新打开话题。他说这是嘉峪关最有名的一条路,当年还上过王小丫同学的“开心辞典”。哦?我们被他也带起了兴致。那是一个什么样的题目?他说,这题目是问为什么这一排排的柳树垂下来的柳枝这么整齐?这可是一个奇怪的问题。按常理说人工修剪是最整齐的。可是似乎这里不用这么细致的装扮吧。我们摸着脑袋想了半天不得要领。司机才卖着关子说,其实这是两边放牧的羊群啃出来的。那些羊顺着公路走,高度都差不多,仰头这么一路吃过去,把垂柳的最嫩的叶子都卷下肚子,而留下了堪比人工修剪整齐划一的林荫。我们听着都笑起来。无论是真事还是就这么一说,这里的羊还真是有很高的美学修养呢。

一路在彼此的说笑间很快打法过去。八点半左右,我们已经到了魏晋墓群景区的门口。在来嘉峪关前,初听说魏晋墓群的时候,我突然便精神一振。这里的魏便是三国时候的曹魏,晋是三国归晋的司马西晋。如果按当时的汉天下九州的设置,嘉峪关应该属于雍凉地界,便是俗话说的西凉。古来西凉猛士如云,更兼当年有马超同学的英勇事迹,这一群的古墓葬不由得不让人心生一些期盼。而且魏晋时期这里是战乱频发的边陲,无论是文化的冲突,还是民族的融合都应该让这墓葬和以往不同一些。带着胡思乱想我们在景区门口下了车。早晨的太阳已经慢慢爬上来,却依旧那么柔和。高大的槐树和桦树在地上投下淡淡的枝叶影子,在静谧的院子里面独享悠闲。还没到开门时间,售票窗口依然紧闭。我们正站在院子里面无聊着,一辆出租车卷着尘土也停了进来。我们以为是工作人员,可是里面竟然坐了三个老外。带队的翻译下来弄清情况和老外解释一番便和我们攀谈起来。这三个老外都是澳大利亚来的。我隔着车窗便看出是两女一男很年轻的配置。他们似乎很害羞,都没有下车的意图,在车里傻等着。趁着这个空隙,我们得知这翻译在非洲的马拉维干过几年,然后回来做了翻译,英文还是不错,就是夹杂着某些地方特色的口音。我们几个天涯海北的人走到一块,颇有些感触。互相交流了一下在国外的酸甜苦辣,才见到售票的小妹姗姗来迟。我们按自己的计划买票相互祝福后各奔所在。

我们先来到了他们的小展示馆里。这里陈列着从魏晋墓群中已开凿的几个大墓的出土文物。讲解员告诉我们,原来这里的魏晋墓群并不是普通意义上讲的所谓达官贵人的墓葬,而是类似于当年的公墓葬一样的葬场。其中有当地的头脸人物,大多却是很普通的百姓们。这些墓葬方圆非常广,跨越了好几个乡。而且总数达到了一千多个。几乎是一步一墓,四处埋骨。看来虽然战乱让当年的雍凉二州饱经创伤,当地的人们却仍可以在战争与政治动荡的夹缝中顽强的生存。其中的几个墓葬更是家族的式的,将家族的传播与延续演绎得淋漓尽致。现在的魏晋墓群开发出来的只有很少的几个。我们可以参观六号墓。七号墓被整体搬迁到省博物馆。这个小小的展厅陈列了一些其中发掘的遗存。一张满是彩绘的棺盖让我们很感兴趣。棺盖上两头绘着两个人,似乎一男一女,其间用长长的飞裙或者丝绦一样的东西相互连接着。乍看起来,根本不是棺木的彩绘,而是为做喜事画上的祝福图。导游告诉我们,这是墓中男主人的棺木,上面绘的是玉皇与王母;而旁边有类似的一口女棺,上面画着伏羲与女娲的图像。这一个棺木代表天,一个棺木代表地,乾坤相合才是这合葬墓棺画的最终含义。我们当下恍然大悟。其实,这些民间的习俗和神仙的代表含义人人皆知,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就在于可以通过多层的借喻或者递进的借代,将本来似乎很浅显的内容描绘得丰富而又蕴含深意。让观者不得不赞服他们的巧思与匠心。

展厅很小,我们很快转完,便跟着车子往六号墓的地宫而去。魏晋墓的扬名之处不在于棺画,也不在于陪葬的丰富,更不在于墓主人的显赫。我们所要注意的重点却是墓壁上的砖画。它们才是整个魏晋墓群为我们保留下来最珍贵的记忆。早在我知道砖画这回事的时候,便相当的期待。魏晋之时正是门阀制度与士大夫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除了战乱和政治上的动荡,还有一笔瑰宝留给后人。这便是他们的清谈风气,以及人性和社会的多元化。这时候人的思想极度自由,也涌现了一批敢于挑战旧制,敢于尝试新概念,并付诸于实施的人物。且不论闻名已久的竹林七贤,便是身为皇族的三曹,身为朝廷尊贵的温家,谢家,王家都是这样的人物代表。因此整个社会自上而下的这种风气让很多以往不敢做,不敢想,或者很莫名的事情都发生了。这才有了那本著名的《世说新语》,还有可以与百家争鸣的前秦媲美的思想交流。虽然当时的整体水平束缚于清谈的形势与学识的能力,却也塑造出陶渊明,向秀,谢灵蕴,嵇康,曹植以及王戎等等一类的各式人才,鬼才,怪才,蠢材……然而,无论是什么样的才,他们在历史的天空里都有着自己的闪光点。即使蠢,也是那么蠢的登峰造极。因此,我很期待它们的那时候的绘画,不知道是可以堪比毕加索抽象派的笔下狂想,还是可比梵高印象派的飞天神想。我觉得该是张扬的个性,该是飞舞的神情,该是不被束缚的灵性!带着期盼,我们跟导游通过狭窄的墓道,走到了位于地下十米的墓室。这是一个三联室。其中前两个是墓主人妻妾的墓室,而最后面的是主人的墓室。墓室很小,这样的坟墓在历朝历代都不起眼。可整个墓顶的结构却非常巧妙。建筑者利用了砖之间的力学原理,没有用一根梁,也没有用一根钉子或者一点点的黏合剂,便以覆斗的形式将墓室搭建起来。那些很薄的砖片整齐的排列着,缺了其中的任意一块整个顶都会塌下来。这样巧妙的构思和建筑颇有些南京灵谷寺无梁殿,河北赵州桥的感觉。这样的覆顶在建筑到最上方的时候便围成一个正方形,用一块方砖正好盖住,不偏不倚,也不会脱落,砖的中间还可以钻一个小孔,吊一盏长明灯。除了顶部,墓底的方砖也是有讲究的。上面烧制的纹路颇为新奇。六号墓的便是四方火焰纹,大气又不失灵动,犹如一重重的火焰把大地和天空罩的严严实实。看完墓顶,再顺着墓结构往下观察,便是这里赫赫有名的砖画了。围绕墓室的红色砖墙上面,每一块砖都用不同的色彩勾勒着图案。我终于发现,它们不是抽象派,不是印象派,不是写实派,而是用简单的聊聊几笔,便描绘出了栩栩如生的形象与场面。它们是生活,有着庭院里席地而坐,有着戈壁上的纵马狂奔,有着饮食起居待客,有着出行祭祀婚丧。它们没有那些诡异的线条和寓意深刻的构思,却用一种极致的简单把这一千多年的时间停留下来。每一块砖都是一个故事,每一块砖都是一段时光。那红的,黄的,绿的,金的彩色,有的已经褪去,有的已经斑驳,有的已经杂乱,有的还有些剥落,可是留下的这些日复一日的生机便是再过千年也不会消亡。我很惊讶于当时这乡野之地的画师与工匠们的技艺,以及他们对生命的领悟还有对生活的热爱。即使在这逝者的长眠之地,我们感觉到的不仅仅是死亡,腐朽和泥土,还有那些活生生的身躯,那些跳跃的思想和锐利的眼神。他们捕捉到了一切,用这样简单的方式为逝者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也让后来者从这里读懂他们当时的心情。的确,我没有看到一幅幅精彩绝伦的画面,却从他们的坟墓走进了他们的生活。我不是在游览他们逝去的地方,而是在阅读他们生命延续的方式。这便是这些砖画的魅力——用最简单的方式还原了一个时代。

从魏晋墓出来,阳光灿烂得不可收拾。墓群所在的一片碎石地上反射出闪闪的光芒,有些梦幻的感觉。这些墓群并不显赫,也几乎都被人从历史中遗忘。可是它们带给我们这些后世之人的可能就算是一瓦一砖也是无可替代的。带着对魏晋墓的很多猜想,我们坐车往来时的方向开去,路上沿着整个酒钢的地盘转着。其实嘉峪关和酒泉两个城市挨得很近。本来我们是想去参观酒泉的卫星发射基地的。只是正值国庆前夕,又有前面的新疆一些不安定的事情发生,要去那里需要特批,还要等个五到十天的。我们只得放弃这样的计划。车子渐行渐快,已经走入了一片戈壁之中。当车头突转,我发觉左手边赫然出现了一座被夯得很平的小山坡,山坡很长,沿着路的走势连绵不绝。这山是纯黑的,颇像在敦煌见到的黑阴山。但是山上人工的痕迹很重。我很疑惑的问司机这是什么。他告诉我这是酒钢练出来的钢渣,大约有几十年了,这些钢渣从当年的一个个小堆成为了这么庞大的一座山。这黑色的是废钢,没有炼完的铁矿石,还有各种含铁的合金。当年他在酒钢当工人那会儿,由于炼钢工艺的落后,钢渣里面的含铁量还是很高。很多小钢厂就来这里把钢渣拖走了再二次回炉,也能出很好的铁。而现在随着工艺越来越先进,钢渣里面的含铁量大大的下降,价值减少了很多。但是依旧有很多的拾渣人在其中寻找着,寻找价值,寻找财富。那山顶的两三道和钢渣一样长的阶梯就是他们每日逡巡的路途。由此看来,整个炼钢的产业链在这里已经扩展开来,不仅仅是单一的主导产业,相关附属的价值空间也在被人们不断的利用着,养活着这戈壁边上的所有人。

走完酒钢的领地,我们很快就到了悬臂长城。这里是当年石关峡长城的遗址,是嘉峪关防御系统的一部分。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了。后来这里的村民和政府各修了一段,成为南段和北段。相比较其它的长城这里没有任何特色。唯一让我们有些兴趣的是长城下面的一个静静的湖,和站在南段长城的看北段长城所倚山岭的辽阔。可惜这一切都被现代人的粗糙和急功近利污染得没有一点特色。我们匆匆的看过,又匆匆的离去,直奔天下第一墩。这个名字咋一听很是有来历。总觉得“墩”字用得很有西北特色。长城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修建,到秦才将东西连接起来,而后历朝历代又不断的在废墟或者新的岭址上加建不同的长城,让每一段城墙都成为当时当地的一种象征。各朝代的财力物力不同也造就了长城的不同形态和遗存。前几日看的汉长城已经几乎无迹可寻。据我们估计,嘉峪关这里明长城的留存与汉长城前后差了千年,该是保存得完好,并雄伟依旧才能称为天下第一。但这个“墩”字却将长城的雄伟与坚强全部抹去,只留有岁月与被摧毁的时光。我脑海中的图像是当年的《甲方乙方》里面那个找苦吃的大款穿着破烂衣服蹲着的那个土堆以及望眼欲穿的神态。

当然,这些无厘头的幻想很快就被眼前的景色击碎。在半是戈壁半是土地的平原上,突然冒出了笔直的却风化很严重的土墙,预示着这里已经进入长城的领域。如果不是事先了解到这里是明长城,我根本没有办法猜对年代。除了和南京明长城那完好形态的巨大差异以外,这墙体满载的沧桑早已让本来的面目全非,留下满是伤疤的躯体和那如同西北汉子一样的气质。这段长城义无反顾的向前伸去,然后嘎然停止在一条深深河谷的边上,天下第一墩就赫然眼前了。

这河叫讨赖河,河谷宽大又深。与前日在西千佛洞看的党河河谷相比,高度与宽度至少多了一倍,生生的将这块平坦的戈壁分成了两半。而这烽燧留下的墩就在河谷的内侧。紧紧的挨着河谷,地势险峻。若没有现代的空中交通,当年是无法想象从河谷的另一边逾越而来的。所以这个紧邻河谷的烽火台就成为了这里第一个士兵,第一道屏障,第一重关卡。于是“天下第一”的名号便应运而生。如今,烽火城堡已经无法登临,城顶有几丛蒿草随意的生长着,为这土垒的静默大物带来一些灵动,又让这原本实垒而成的防御工事显得老暮不已。痕迹深刻的壁体如同百岁老者满是沟壑的肌肤,失去充盈的水分,充满褶皱。然而肌肤下面包裹的身躯却依旧那么充实与遒劲有力,毫不服老的将肌肤撑得满满,似乎在和岁月比着那老而弥坚的个性和永不服输的气概!眼见为实。终于那个陕北老农的形象从我的心里彻底抹去,取而代之是不为风砂所动的西北大将的身影。没有人能摧毁他的意志,也没有人能从他的身边闯入边塞,即使他的心跳已经停止,他的躯壳已经僵硬,那无人敢敌的气势与姿态还是永远伴着这不息的讨赖河,乃至千年,万年……

(讨濑河)

绕过天下第一墩,我们缓缓往河谷走去。为了旅游的需要,这里建了两条途径可以跨越河谷。一条是穿谷而悬的空中钢缆,一条是贯谷而悬的长长索桥。本来我们想先坐空中缆车过去,再从索桥走回来。可是当我们走上缆车平台的时候,才得知为了迎国庆,今天缆车检修不开。我们只好站在透明玻璃搭成的平台上俯望河谷。这是相当震撼的感觉。我们的双脚犹如悬空般踏在河谷的上方,看着飞鸟从我们的脚下掠过,河水分叉着在谷底的河滩上激流而去。此时,根本无法辨识自己是在空中还是脚踩着实地。讨赖河是季节性的。当祁连山雪化的时候,这里会有咆哮的洪水占满河谷,狂吼着一泻千里。现在正是秋初枯水的时节,不见了奔腾河水的影子,却把峥嵘的河谷两壁与碎石铺满的河床展现在眼前。自然的造化如此幻妙,让人无法期待哪种美丽会更胜一筹,只能静静地享受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每一种色彩。我们无法如鸟般掠过河谷,便转而去走索桥。中午的阳光让河谷里的水波光粼粼。我们漫步在索桥上,微微的摇晃,看河岸在肩的两侧抖动,看天空在头顶稍稍的转动,感觉到微风在身侧轻轻抚过,是御风而行嘛?我们似乎不是在穿越这河谷,而是走在天际的边缘,看着弯弯曲曲的河道在大地上画出自己的脉搏,看一座座峥嵘的石山在戈壁的远处构成坚固的臂弯。生命在这些亘古以来便不曾停止的变换前是如此渺小与卑微。在时间的长河里,每一个我们都无人知晓的融入在这些变换里面,构成短短的一瞬,然后彻底烟消云散。

走过索桥,踩在对岸的峭壁上回首来路,阳光将索桥的影子长长的投射在河谷里,像一个大写的L,与索桥遥相呼应,如同两根长长的绶带从河岸的峭壁里飘飞而起。而飘带飞起的地方,在峭壁的正中间,有一块被风蚀的山体呈现着褐红色,与周围的土黄色对比明显,构成了一幅壁画。初一看好似美国南达科他的总统山。再仔细端详,这不仅是四个人的雕塑,而是一群群的人们错落有致的排在一起。每一个人的面孔都无法分辨得清楚,却让人感觉到所有的人都那么轮廓分明。即使后排的如同幻象,也无法忽略。再仔细分辨,这分明就是站在崖岸之上的披甲兵士们。没有人会知道他们具体的形象和面容,只会把他们毅然而立的身姿传承百年千年,与这河流同照日月,与这山崖同洗风霜。我惊诧于这浑然天成的浮像,这恰如其分的表现,如此完美得将长城与边关的精神鬼斧神工刻画出来。或许这是巧合,让每一个驻足于此的人都在思想的深处映出深深的感叹;或许这并不是巧合,积聚了数百年的边关豪情早把这里变成了一片人神共筑的圣地。我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有在感叹中去体会自然和人文所沉积下来的一切,一切。

走出天下第一墩,已经是下午时分。我们不遑吃午饭,买了几根又大又甜的玉米填肚子,便直奔今天的最后主题景点嘉峪关关城。午后的阳光暖洋洋的洒在关前湖水和柳枝上。树影和荡漾的水面让关内充满了江南的味道,让面对大漠的雄关的人们难以迈出迎接风霜的脚步。自古都有出关难回的说法。因此很多迈出边关的人们都掩着不尽的愁伤和依依不舍的牵挂。且不说善于表达的塞上诗人们,即是那些商贾百姓,更甚者发配远方的囚者也无不戚戚然。这些情绪造就了边关所蕴含的悲凉,更对照关内美景,让我们这样的旅者也感觉前路蒙上了一层灰色,把满满的兴致稍稍压在心里,无法尽情的释放。很快,我们将汪湖水抛在身后,再拐个弯就走上出关的正道。前行百米,关城的内侧赫然出现在眼前。古来过关有两条路,以往能走关城的都是些有身份的人,而走关城北侧的一条小道的多是寻常百姓们。所以官道永远是车辙深深,巨石坦坦;民道总是碎石铺地,偏仄背阴。贵贱高低即刻就有了分界。我们沿官道前进,抬头望去,远处瓮城的城楼高高的耸立着,近处在出关城门的内侧有两座似乎与城关无关的建筑——关帝庙和戏台。古来行人都忌讳孑然一身。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在旅途都希望能有可以相扶相助的同道中人。关公自然以天下闻名的“义”字占据了所有人的心。这里修的关帝庙也是出关之人为自己前途的祈祷和期盼之所。门内立的关帝二宝青龙偃月刀和赤兔追风驹取代了门神的位置,也同样成为了游客礼拜的神物。在关帝庙的对面是一个大戏台。上面的匾额题着“乾坤正篆”,喻为这里演出的内容便是正在描述的世界。戏台颇有道家的风骨。台顶描绘着八卦和福禄,台正面的戏板上是八仙与道家故事,然而两侧的翼板上图的主角却是和尚。左侧是一位妇女懒将翠衫拢起,袒胸露乳在窗前梳妆。而右侧是另一扇窗,一个老和尚聚精会神的盯着对面的妇女,一只手还死死的按着一个想往窗外偷窥的小和尚的脑袋。一幅生动的和尚窥春图和其它道家的仙骨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是典型的兴道毁佛的画风。戏台作为出入关的人们了解现实社会动态的一个窗口,也成为了各种宗教和政治团体宣扬自我的舞台。行人们只是在其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无论是神佛,都不过是一种寄托罢了。当世人们在混沌中寻找心灵的指引时,那些宿主们却在为着戏台的一角而争斗不休。这个戏台俨然称为宗教相争的讽刺剧场。以自己的舞台调侃自己的弊陋,大概对面的关帝也会哑然而笑了。

转过戏台是嘉峪关的瓮城。四面的城墙高大踏实。站在瓮城里需要仰头几乎九十度才能将城楼尽收眼底。金色的六个大字“天下第一雄关”在阳光下面熠熠生辉。也让这阳光难以填满的瓮城充满了一种辉煌下的冷寞。我记忆里最深刻的瓮城莫过于南京的中华门城堡。那重重的城墙和城洞将南京的南城门保护得固若金汤。更加上城外的秦淮河充当天然的护城河,使城堡非常符合中式拱卫主城的作用。城堡中的瓮城也分为好几层,其中的藏兵洞掩在墙根下,犹如一个完整的体系,攻防兼备。相比之下,嘉峪关的瓮城十分狭小,而且只有一重,但城墙更加高大,没有任何附属的东西,显得简洁而实用。这就是边关与京城的区别。当边关用尽可能简单的材料快速的建立自己的防守体系时,京城可以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把相同的事物变得繁复而功能齐全。我们不用去判定到底两者之间孰优孰劣,这都是在面对不同时局和环境所作出的正确选择。

瓮城上面城楼庄严。飞檐三重的檐角犹如兵器架上剑戟刀枪,整齐划一的向天空刺去。它们似乎有一触即发的气势,更有无可侵犯的威严。再往里走,穿过半是影子半是阳光的城门洞,就到了关城内重。关城虽小,五脏俱全。都尉府,箭靶场,马道,驻兵营都各司其位。秋把这里的野枣树,灌木还有几处杨树都染上了暖暖的色调,装扮在这些土墙垒砌的建筑周围,掩去三分单调,描上一抹淡彩。远离战场的纷争,这关城还能透出如此的静谧与闲适,确实难能可贵。舒展飞翔的鸟儿绕着风儿不兴的军旗,使这里没有一丝战争的味道。闭上眼睛所感觉到的只是这片戈壁边的一个小村落,所有的人守着的只是年复一年平凡的日子。不知道当年驻守这里的将士们有没有机会在性命交换的间隙体会这样的安宁。或许经历了这么一个午后,人们会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平对自己的意义,理解战争永远都是和平来临的前奏而已。当然,这或许只是守城者的一厢情愿。当墙外的金戈铁马止步关前的时候,不会有人再去欣赏身边的美景。只有铁和血的喷发与交融才是决定命运的唯一途径。都尉府的墙上镌刻着这里曾经的守卫者和他们的结局。如今,关城风采依旧,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这里被北风和刀戈所吞噬,最终也化成了这里的风景。当我们这些后来者望着这些远去的背影时,感受更多的是秋风送悲意的无奈与唏嘘。从城墙一角沿着马道步上城楼,错落有致的女墙和四角的敌楼似是一张大网将这片水土牢牢的定在风砂与戈壁的包围圈中。远处的天空湛蓝,日头甚至有些炎热。女墙的影子和我们掺和在一起,几乎想把我们深深的嵌入这关城,成为它的一砖一瓦。微风用干涸的气息带走我们身上的汗湿,也把一种坚毅的力量灌入体内。这时我才深深的明白,只有站在这里,方能领略关城的真正意义。无论生命多么美好,无论风景多么迷人,当手持战戟臂挽长弓的士兵面向广袤国地和尘嚣而上之敌时,是不会有第二种选择的!

(嘉峪关)

围着关城墙走了一整圈,我们最终从西面的关门走出去。走上关外的高坡再回望关口,深刻着“嘉峪关”三个字的铜墙铁壁和披风带尘的高大身躯如巨人一样横亘在面前。他是如此的坚实与肃穆,让刚刚走出关外的人顿觉缺失一种可以依托的安全感,让即将走进关内的人油然生出一种深深的归属与依赖。一阵风扬起了戈壁上的沙尘,在我们脚边旋绕。而后缓缓的移向关前,在墙角里渺无踪影。关内有“击石燕鸣”的传说。说古时有一对燕子在嘉峪关内筑巢。平日里两燕双宿双飞,在关内外快乐生活。可是一日雄燕出关距离过远,等到日暮归来,已经是关门紧锁。由于关高墙深,雄燕无法飞跃雄关,思伴心切竟然触死于关外。结果雌燕得之,终日悲鸣不已,数日水米不进,也继而死去。死后雌燕魂守关墙,在墙的一角用石子击打,便会发出“啾啾”的悲鸣之声,宛若雌燕魂呼伴侣,让人恻然泪下。这成了嘉峪关的一段神话。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关城高大,飞鸟不渡的雄伟。但击石燕鸣毕竟是用传说来解释的特殊物理现象。我却在微风里真实的体验着这厚重的城墙给关外所有物件带来的压迫感。深嵌的车辙在城门洞里留下的印记不是清风浮云可以通过的理由,只有关城那两扇斑驳厚重的门才会告诉我们什么是包容,什么是拒绝。包容的时候,无论是千军万马,还是四方豪杰都可以在这里会聚融汇;拒绝的时候,即使是一颗石子,乃至一点尘埃都无法在城头立足与停留。那些望关兴叹的怨叹与四海相汇的期盼在这里构成了关内外复杂交错的空间与历史。也为这城与砖留下了厚厚重重的积淀。我轻轻的将身形又一次闪入关内,让背后的微风停在城门的那边。我们会不会也成为这里的历史呢?让风砂去回答吧。

匆匆看完嘉峪关博物馆,我们坐车回到了市区。嘉峪关的景点并不多,也为我们留下一段时间在这个城里漫无目的的走一走。在火车站寄存了行李,我们跳上公共汽车。城市不大,一共只有五路汽车,而所有的车终点站都在火车站。我们坐着小公共,沿着嘉峪关的大路往市中心驶去。生活的气息渐渐浓郁起来。坐在我们身边的市民,路上走着的放学的孩子们,小区门口的水果摊,新开的购物城……这是九月份的最后一天。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让所有人忙碌并且快乐着。我们在雄关广场下了车,整个广场被迎国庆六十周年的气氛所围绕。美丽的装饰物,修建整齐的花和树,还有无数祝愿祖国的横幅,将小城沉浸在一片喜气中。广场的旁边是市博物馆,博物馆的前面广场上围着一圈着非常漂亮和创意非凡的浮雕。上面以嘉峪关的城墙关城为背景,用现实与古代并存的手法将与丝绸之路的商队和现实的人们结合起来,颇具古意,又有时代感。我们沿着广场向居民区深入,穿过窄巷里面的菜市场,尝过小区门口的麻辣烫和烧烤,还在迎宾湖边呼吸着久违的潮湿空气,又在清泉羊吃了手抓羊肉,才踏着最后一缕夕阳的红色回到火车站里。去张掖的火车是八点多的,很多酒钢职工和嘉峪关的学生们也在节假日前的最后一个晚上往家里赶去。于是前两天冷冷清清的路上霎时多出了很多人。那些呼朋唤友的脸上充满了回家的期待。随着他们,我们从冷清的独行又融入到热闹的接踵摩肩中去。虽然我们的目标不是家里,但是我们也有着自己的期待——那个甘肃大地的黄金一般的土地,那个张国掖臂,以通西域的中枢,必定会给我们的国庆日带来不同寻常的异彩!

(雄关广场)

转自:http://destguides.ctrip.com/journals-review-d284-r1275668-journals.html243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