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颐和园秋游记

颐和园秋游记

2011-09-22lvping.com


  月已下弦,时近秋分,冷露无声湿桂花。今秋再闻桂花香,已然身处别样北国风光之中。想那杭州满觉陇桂花自然是香满空山落英缤纷,如今北京“颐和秋韵”盆栽桂花倒也独占三秋压群芳。只是此行之意不在花,在乎山水之间也。

  机缘巧合,自己是先饱尝杭州西湖山水相依之美,再来初窥北京昆明湖这山环水绕之景。三百年前,乾隆评董邦达西湖图“昔传西湖比西子,但闻其名知其美”。而六下江南,除了给民间评书创造传奇素材之外,乾隆对江南佳景的迷恋,留给后人更实质的应该算是亲身监造了清漪园。虽今日已与那些“观一园如观天下”的皇家园林无缘,但依然被颐和园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的皇家气派所震撼。

  颐和园面积小于杭州西湖十几倍,首次看来感觉反而更加开阔。西湖东岸凹凸曲折,而昆明湖东堤长如弓弦,透视效果较佳,令人不禁将目光调焦至无限远。颐和园借景十里以外的西山群峰,又将视觉从眼前景致向远处延伸。而东面北京城相距较远,泛舟湖上确实有如远离喧嚣置身桃源之中,遥望山水画卷缓缓铺展开来,而登上佛香阁俯瞰全湖远眺皇城,又生出千里波光万里葱郁的畅快。相比较于苏州园林的小巧玲珑秀气精致,皇家园林在自然景致的气势中,将厚重坚固又光彩夺目的建筑点缀其间,更有天人合一的霸气。

  穿过当年仅供清朝帝后出入的东宫门,颐和园中的建筑最先让人眼花缭乱的是鲜艳的颜色,与映衬在浅蓝天宇之中的钩心斗角。之前从未有“金”与“碧”如此强烈的对比,直到看了蓝底黄字的牌匾,红梁青瓦之中绿蓝黄交相辉映的灿烂。而堂外庭前的青铜龙凤麒麟青芝柚石,将奢华的气场又引向一种沉稳内敛。

  至于仿建无锡惠山寄畅园的谐趣园,曲径蜿蜒,被乾隆予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倒更像是颐和园中的后花园。不同于佛香阁的君临天下,园内层叠迂回的长廊,“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知鱼桥,使得其中的亭台楼榭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中,更加赠添了一种淡然。

  联缀南坡与湖面景致的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其间象征春、夏、秋、冬的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亭,加之近二百幅人物、故事壁画,漫游长廊,真真是逸趣横生,步移景异。景中景,画中游,右向山因水而活,左侧水得山而媚。

  游至长廊西端,看到业已褪色的清晏石舫,想必这装以彩色玻璃的西式石船,在雨中已不能用曾经的朦胧美感和四龙吐水引人入胜。于是想起展览中那些细腻入微的根雕琉璃,如今已覆上一层暗灰。想象当初流光溢彩的同时,不禁感慨,时间即如凡尘,越是鲜艳精细的玩意儿,如不细心擦拭,越容易被暗中漂浮的尘土钻了空子而失去往日的新鲜。

  在这里回味历史犹如穿过城关的青石门洞,穿梭于光线和色彩的变化。将山水楼宇定格于照片的同时,也留下了起伏不定的感慨。借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中前四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和毛爷爷《沁园春·长沙》中一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转自:http://www.lvping.com/showjournal-d1-r1334276-journals.html240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