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浓浓的京味------北京游记 一、北京我又来了 北京去过好几回了,但一直都没有听过地道北京人的声音,没有住过北京的胡同,没有吃过北京老百姓的粗茶淡饭。流火的七月,正好有一次到北京公干的机会,我想终于可以让我自由自在地慢慢品味和感受北京了。 七月是北京的雷雨季节。飞机降落首都机场上,一场雷雨迎接了我们。有雨的北京,空气有了一种湿润的味道,感觉与南方没有太大的区别。透过车窗,机场通往市区的机场高速两旁树木郁郁葱葱,满眼苍翠,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记得春节取道北京去哈尔滨时,冬天的北京给我却是一片寒冬肃杀,死气沉沉的感觉,干冷的风扬起地上的泥沙,迎面扑来,实在不是滋味。 不下雨的北京是干燥的,人虽然感觉热,但不流汗。只要走到阴处,燥热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是北京的空气质量太差,着见蓝天的机会几乎等于零。这次我在北京一共呆了七天,即使在阳光普照的日子里,抬头看见的也是灰蒙蒙的天空。好在,北京的魅力不在于它的好山好水,而是它的博大、 古老文化以及久远的历史积淀,能把北京读懂的人,保管他可以驰骋中国五千年历史,纵横中华五千里河山。 雨晴了,出租车按我的意思在后海附近的一个小旅馆停下。这家旅馆紧挨着什刹海一条不知名的胡同,名不经传,但价格不匪,一个普通的标间居然叫出288元的价格,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终于以200元成交。这样的价钱在南宁可以住三星级的宾馆了,但为了能近距离地感受北京,我还是咬咬牙住了下来(出差补助也没有这么多)。 二、后海情结 北京缺水,因此北京人爱水。北京有水的地方不多,只要有水的地方,北京人都尊称为海。北京有六片海,前三海是中海、北海、南海,后三海叫什刹海,由前海、后海和西海组成。前三海中中南海最著名,现为国务院及中央领导人办公生活的场所,常人是进不去的,北海有北海公园,是对外开放的,但游人如织,不是理想的观水场所。只有后海及后海地区,目前还保留着北京最古老的街苍、胡同,还生活着最原生的北京普通百姓,因此,后海是游客感受北京生活,聆听北京普通人声音的最理想场所。 第二天一早,太阳刚刚落在床前,我就被京城特有的卖豆花的叫卖声喊醒。我迫不及待地走出旅馆的门口,发现北京人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了,上班的白领及早起的人们正围着卖早餐的摊点,举着钱换取京城人可能天天都吃的早餐---豆花、包子。另一家的炸酱面也很热闹,衣着光鲜的,穿褂衣的,过往的游客,不分彼此地调着面,一边大口地吃,一边讨论着昨日的新闻,还有的一边吃一边仔细地浏览着报贩送来的报纸,生怕漏掉一条重要的新闻。大街外车水马龙,自行车的叮当声,汽车的喇叭声,声声催人,好象在催促着人快快工作。步履勿勿的人群,急驰而过的汽车,卖早餐的小贩,组成了一幅动人的京城晨曲,在恢宏的鼓楼下显得特别生动。 后海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在越来越多时尚媒体的介绍下,后海逐渐被外人所识。 后海以前只是达官贵人住的地方,但现在那些奢华的住宅与平民百姓的破旧民宅混于一体。宝马与人力三轮共抢一道,白领小资与玩把戏同在一个小摊吃北京的臭豆腐。最市井的,最时尚的,最豪华的,最破烂的可以挤在一起,各行其道,共处一市,各种元素组合一起而没有丝毫的不和谐。 好象朱自清说过,后海是北京的眉心。的确,后海相比其他地方显得很静谧、安详,仿佛只一个不大的湖泊(相比较南方的湖而言),都市的吵闹和烦嚣到此便会嘎然而止,让安静与热闹如此径渭分明。 别带其他东西,一个人静静地享受后海的安详吧。我沿湖而走,风从湖面吹过,轻拂在我的脸上,湖水清碧,在阳光泛起阵阵涟漪,有早泳习惯的人已经跳下湖中,如浪里白条般博击波打浪了。树下是一群群晨练的老人,表情安静的挥着扇跳着舞。在湖边的不远处,爱好京戏的票友正拉着京胡,打着戏鼓,唱起了最纯正的京调。 我边走边停,手中的相机频频地闪着光,将一幅幅近似原生的北京生活画面定格。如我一样体验北京生活的人慢慢多了起来,人们也不大声说话,都在细细地品味着这难得的宁静与安详。 我越走越放松,紧绷的神经变得很松驰。走上银锭桥,标有“胡同游”的人力三轮慢攸攸的踩过,老外拿着相机一通乱拍,一排排古老青砖黑瓦盖成的民居在阳光的照射下,将人的思绪带得很远很远。 北京是一个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古都,它深重的历史经过岁月的变迁浓缩于后海,让我们能在这里体味到其他地方不能体会到的古老。一个后海地区却有四十多处文物保护单位,仅国家级的就有四处,恭王府(和绅府)、醇王府、钟鼓楼、汇通祠、宋庆龄故居等均位列其中,让人在安详和静谧中体会着后海的历史和凝重。 就这样慢慢的走,竞然走到了黄昏,后海的黄昏很美。后海被暮色染成一片蓝,海边挂着的红灯笼亮起了粉色的灯,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倒映的水面上,游船飘着纸灯,古装的女孩正怀抱着瑟琶弹唱着悠远的古曲。站在游船码头上,对着慢慢落下的斜阳,脑海中会浮现出夕阳、孤舟、不归人的画面,突然又有一种世事仓桑的荒凉。可是,沿后海而开的成排酒巴亮起了五彩的灯光,暧昧而又温暖,酒巴里传出的一首首吟唱爱情的流行歌曲,却又让我从世事的仓凉中涌起了热情的冲动。我知道是该找个地方坐坐的时候了,在感染了古老和历史之后,应该让自己拖回现实,忘记过去,与打扮入时的歌手忘情地手舞足蹈,感受后海的现代与时尚。 后海的酒巴很有特色,每个酒巴均突出一个主题,泻染一种情调,每一个名字就是一个主张。过客酒巴是驴友的天地,这里集中着勇敢也智慧的背包客,听说凡是去过几次过客酒巴的,就会辞职走天下的能量。七月七日晴是电影巴,连外国大使也会来这里淘影碟。藉巴居然是北大哲学教授开的,传媒圈的老大会经常驻足。七十年代巴是专为生于七十年代的人开的,每晚都有70年代的人光临。后海的酒巴是北京白领,或有小资情调的人必去的地方,仿佛谁不去,就会落伍。于是,后海酒巴就成了小资或追求小资生活的人必须贴上的标签。后海的酒巴突出的是主题,不是喧闹,更不是迷乱,不是南宁人常说的嗨的地方。这里没有人辟酒,没有人划拳,没有小姐,也没有促销,更没有年不经事而又冲动不顾后果的小青年。只有情趣相同的人,慢慢啜着酒或咖啡,静静地欣赏表演,静静地观看窗外风掠过的后海。 我在想,现代与古老,安静与浪漫,怀旧与时尚,可能就是后海的真正吸引力。也常有个问我,自己都一把年纪了还这么关心时尚,似乎时尚只属于十几二十的年青人。在这里,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其实很简单,时尚是由具有文化和历史积淀人创造的,或者说时尚是由已经具有一定年纪的人策划的,他们相对更小的人而言,对时尚更有敏锐的洞察力,比尔引领着IT业的时尚,张艺谋领导着电影界的潮流,吉米更是时尚界的代表,几乎所有时尚业的老总或者设计师,无不是如此啊。年轻人只是在创造人提供的平台上演着别人的戏而已。 夜慢慢深了,但兴趣正浓的人们不忍离去。想到第二天的计划,我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 酒巴的慢慢被我甩到了身后,岸边的杨柳依依,一轮残月露了出来,照在后海的湖面上,后海如明镜般明净。 我醉了,数着随风飘扬的灯笼,踩着我的身影,浪浪跄跄地走着。 三、后海的胡同与烟袋斜街 几天的东西浓缩在一起写,难度难免会大。本来后海的胡同与烟袋斜街都属于后海情结的一部分,但我却把它们分开写,因为北京的胡同还有那条韵味十足的烟袋斜街给我的感受太过深刻,我觉得还是把它们分开写才能表达我对它们的一片深情。 堂堂京城,定都几百年,什么奇珍异宝没有?但我却独钟爱北京的胡同,它带给我与游长城、故宫不一样的感觉,它太平民化了,平淡得就如自己家中的小巷,仿如从胡同走出的人就是自己的邻居,仿佛自己也就出生于其中,找到了回家的感觉。到北京不游后海的胡同就不算游了北京,不游胡同就等同于不了解北京的历史。北京人都说,如果能穿上老北京的千层布鞋,那游胡同的滋味更加不同。 后海的胡同密密麻麻,星罗棋布,围着后海弯弯曲曲地分布。每条胡同都比较长,而且变着法戏儿似的,串来串去全都可以通向后海。 我选择了一个寂静的午后走进了后海的胡同。我分不出东西南北,我也不想分出方向,随意走进一条胡同。 午后的胡同出奇地静,胡同两边的四合院,半支着门,看门的花狗对豪不防备,仍然无精打采地打着盹,我从它身边轻轻走过,它只是微微地欠欠身,又进入了它的梦乡。因天气热睡不着的大爷大妈坐在枣树下,摇着浦扇,低声地聊着家常,闲步其中,一声声字正腔园的京腔透出一股亲切,让人融通到与京城古老的文化中去。 胡同两边错落地分布着一座座四合院,全是青砖灰墙黑瓦,屋檐上常常长有青草,在微风中摇曳。四合院的珠红大门把门外门内的世界隔开,看着房子的主人将门吱一声的合上,留给我们对院内无限的向往。胡同的枣树和桂花长得很茂盛,枣树已经开始结果,已透出成熟前的淡红,紫藤沿着灰色的墙壁爬上了墙头,让人觉得春意无限。胡同的住客不欺生,可以让我随意走进任何一家四合院,正在玩耍的小孩,大方地摆着姿势让我拍照。随便推开一扇大门,不是桂花欲开,就是枣子透绿,让人不忍离步。 胡同的百姓也爱喝茶,他们喝的是花茶。随便一棵树荫下,都有几把躺椅,数位老人,他们一边品茶,一边恬静地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有两个老人正在杀军棋,杀得天昏地暗,互相有京骂数落着对方,我觉得好玩,也加入其中,为他们双方呐喊,搏杀完毕后,又互相乐呵呵地递一种叫中南海的烟。我因为他们鼓劲,我得到了一支烟作为奖赏,并邀请我与他们对垒。 我谢绝了他们的邀请,继续走我的胡同。转来转去竞来到了著名的帽儿胡同,这条胡同保存完整,有多座名人故居,摄影的发烧友大多喜欢来这里烧“菲林”(胶圈),据说是因为这里的灰墙青砖特出彩,因而这里出应运而生了一个那里酒巴,专以摄影为服务对象。 出了帽儿胡同,就是后海了。沿着后海青青杨柳,可以走到著名的银锭桥,据说银锭桥上看景山,是京城著名的旧八景,美其名曰为银锭观山。我在桥上站了很久始终没有看到景山的影子,由于城市的超速发展,远处的幢幢高楼已将景山阻挡,让我好不遗憾。 过了银锭桥往东走就是著名的烟袋斜街。这条曲折的小街让我流连忘返,使我在不到六天的时间里连走了三次,早上、中午、晚上各走了一次。 站烟袋斜街街口可以看见百米开外的鼓楼。据说,它因弯曲宛如一只烟袋,而街道的细长犹如一根烟杆而得名。清明时是专为旗人经营水烟的地方,所以十分兴盛。 它歪歪地倚着后海,十分破旧,又十分窄小,给人充满怀旧的气息。可是就是这条不足三百米的小巷里却布满了许多特色的酒巴及卖特色商品的店铺。在酒巴和店铺前面的窄小空间里摆着各式各样的小摊,臭豆腐的,工艺品的,糖葫芦的,卖旧货的,乞讨的,卖唱的,应有尽有,感觉十足的市井,十足的远久。 因它的盛名,烟袋斜街招来了越来越多的异乡客,人们怀着十分好奇的心情,踏入这条小街,追古抚今。这里的酒巴虽然不及后海的名,但在北京女人最喜欢的八个酒巴当中,烟袋斜街占了三个,可见这里的酒巴经营者的独具匠心和别出心裁。 其实后海最出名的是它那独具特质的服饰店铺,在一间间破败不已的民房里,精明的老板布置出一个个风格各异的服饰店。店铺的名字很好听,带着浓浓的文化气息,里面摆放着老板从印度、波斯甚至尼泊尔弄来的货品,虽然不是名牌,但绝对是绝无翻版,只此一家,穿在身上,肯定会招来炫人的目光。这里是京城年轻女白领经常光顾的地方,从一大堆价格不匪的风格独特的服装中淘出自己中意的衣服,绝对是一件令人开心和骄傲的事情。 我最后一次走烟袋斜街时候,正是黄昏,斜阳西下,在街口的一间老屋改成的咖啡店门前,门口摆放着一个纯正的咖啡炉,一个绝色女子正在专注地煮着咖啡,夕阳透过咖啡炉升起的青烟照在她美丽的脸上,显得她楚楚动人,活色生香。 我注视了很久,我真的不愿意离去。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胡同啊,我该用什么语言和心情去描绘我对烟袋斜街的感受啊。它斜,因而独特,它破旧,因而让人怀旧,北京人为它注入的流行元素,它因而永生,让人忘怀。 对面的鼓楼,在京城的车流中注视着这条小巷,它们共生共对已经数百年了,它们见证着历史,见证着北京人从古老走向现代,见证着北京人将古老和现代融为一体,古老与文明,就这样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向人们诉说着历史,憧憬着未来。 在一块破旧的墙上,我看见了拆迁的公告。我不认识要拆迁的地方的名字,但我总害怕,拆迁会央及后海的胡同,害怕我喜欢的烟袋斜街会消失。我要把这里的一切摄入我的相机,刻入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