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2011.8.24—2011.8.27 太原晋中四日游记 |
2011.8.24—2011.8.27 太原晋中四日游记 |
2011-11-02lvping.com |
山西和太原对我来说其实已经不陌生了,2009年和2010年先后两次去了壶口、平遥和大同等地,而今年的行业会议又安排在太原举行,所以接通知之后的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太感兴趣,只是在临出发前才看了一下太原周围的景点分布情况,准备在会议间隙安排了一些前两次未曾走到景点,进行一次遗补缺的旅行。 D1(8.24)上海——太原(山西博物院、煤炭博物馆) 宿:太原 23号下班后,坐Z96(19:22发车)硬卧从上海出发,前往太原,这班车属于典型的夕发朝至,上车就可以睡觉,第二天早晨8:40分抵达太原站。 出站后在肯德基解决了早餐,火车站这里出租车很难打,无奈之下只有找公交车前往了,但是光照公交车车站就费了很大的周折,足足折腾了半个小时,唯一的收获是找到了前往榆次老城的901车站,方便了大后天的出行。 会议指定的宾馆位置比较偏僻,签到付费后顺利办理了入住手续,洗漱之后打车出发前往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汾河西畔,是山西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山西博物院建筑群由主馆与四角辅楼组成。整个建筑群如山似阙,跌宕起伏,雄浑大气,成为太原市重要的标志性文化建筑。由于是工作日,取票窗口除了我一个人之外没有取票的,暗自庆幸今天能安静的参观博物馆了。 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宏阔而细腻,循历史脉络,聚文明亮点,浓缩了5000年历史与艺术精华,集中诠释了三晋文化在华夏文明历史中最辉煌的片段。 博物院的主要镇馆之宝—鸟尊,以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在凤鸟的腹背上一只小鸟静静相依,并且成为鸟尊器盖上的捉手。凤鸟的尾部,一只可爱的大象探出了脑袋,长长的鼻子恰到好处地与凤鸟的双足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保证了鸟尊的稳定性。器盖内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表明这是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 龙形觥的前端龙首昂翘,瞪目张角,龇牙咧嘴并以此处为流。盖面中央有一蘑菇形纽。器身两侧各有一对耳可以用来悬挂。腹两侧饰鳄鱼、夔龙纹。龙形觥遍饰华丽精美的图案,花纹线条流畅明快。 1965年发现于山西大同市石家寨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墓的木板漆画,为墓室屏风的一部分,画面内容取材于《列女传》。木板漆画笔法熟练,面容生动,衣纹流畅。画面的间隙还有大片题记和榜题文字,似隶非隶,似楷非楷,是难得一见的北魏墨迹。 采用上等汉白玉质地制作的虞弘墓石椁,造型为仿木结构的三开间歇山顶建筑,外壁布满了局部描金的精美的浮雕装饰。虞弘是中西亚地区鱼国人。石椁浮雕上是深目高鼻的胡人在举行宴饮、观看乐舞、户外射猎以及家居和行旅的场面。 整个参观过程约3个小时不到,出馆询问了前往煤炭博物馆的路线之后,步行前往。中国煤炭博物馆,集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煤炭行业博物馆;全国煤炭行业历史文物、标本、文献、资料的收藏中心;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等多项桂冠于一身。门票50元,讲解费30元/次,两者搭配在一起,我由于是一个人,享受了一对一的VIP服务。 馆内现有永久性展览内容主要包括:大型煤炭科普陈列—“煤海探秘”和山西古代壁画精品展。 大型煤炭科普陈列—“煤海探秘”是大型煤炭科学技术永久性科普展览。展厅面积6000平方米,以现代化的表现手法,浓缩我国悠久的煤炭历史。四维动感影厅和模拟矿井堪称其中的两大亮点。四维动感影厅利用三维立体画面和特殊动感效果,将观众带入亿万年前的神秘的远古森林,在霹雳雷电,霜雾雨雪的刺激中感受煤炭的形成。 “模拟矿井”的井壁、巷道虽说不是仿造的,但还是比较形象逼真,其中的矿井设备均为实物,下模拟矿井的电梯做成了矿井吊篮样式,还有小的运煤车可以坐,整个矿井据称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地下模拟矿井,占地面积约为3200平方米,参观路线的长度为800米,整个矿井展示了煤炭工业从古到今的生产场景和发展历史,为游客提供亲身体验煤炭工人生产、生活场景的机会。 至于后面的山西古代壁画馆,纯属鸡肋,虽然号称采用独特的“珂罗版”复制手段,展示了永乐宫壁画等散落在山西省境内丰富的古代壁画精品,但是看过了山西博物院,这里的壁画展不看也罢! D2 (8.25) 太原 双塔寺(永祚寺)、崇善寺 宿:太原 上午9点,会议正式开始,11点半左右结束。午餐后有2个半小时的午休时间,作为南方人,没有午休的习惯,于是打车前往离宾馆不远的双塔寺, 双塔寺可是太原市的标志性建筑,位于太原东南郝庄村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又名永祚寺,“祚”有请求神灵保佑的意思。双塔最初名为文宣塔,由于雄伟异常,双双耸立如笔,故有“文笔双塔”之誉。 寺院坐南朝北,由前院、后院、塔院三部分组成。著名的双塔就在塔院里。两塔均为砖石结构,共13层,50多米高,由明代高僧佛灯主持修建。两塔相距60米,雕饰清丽、轮廓分明,塔内壁间还有盘旋式阶梯,可以直达11层,而传说站在塔顶可以远眺太原全市风景,我无缘消受,没胆量徒手爬上去,只在11层弯腰屈膝,从塔孔中管窥一斑。 除双塔外,寺内还有大雄宝殿、三圣阁及碑廊等值得一看。大雄宝殿前的小院内遍植牡丹、丁香等树种,其中不乏名贵品种,如姚黄、魏紫等,每到花季,小院内姹紫嫣红,花香馥郁。穿过院旁东厢月门,就是碑廊,这里陈列着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张旭、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等人的书法碑刻,是中国书法艺术爱好者欣赏书法的一个极好场所。需要提醒的是,去双塔寺的交通不太方便,除了一条郊区县路车,其他的公交车都没有直接到达的,都需要走一段距离的路,比较方便的是叫一辆机动三轮车,价格要看你的议价能力了~ 下午回宾馆继续会议,下午4点半结束后再打车前往崇善寺,网上记载崇善寺位于太原东部的上官巷内,和省博物馆只有一路之隔,门前是一条颇为安静的小巷。这个地址不错,但是不是和省博物馆一路之隔,而是和太原文庙内的省民俗博物馆一路之隔,省博物馆也就是山西省博物院,在汾河边上,差远了去了~ 该寺始建于隋末唐初,最初本是隋炀帝杨广的行宫,初建于唐,名白马寺,后改称延寿寺、宗善寺,后来又叫新寺,明代时,才更名崇善寺。 明代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朱棡为纪念其母后马皇后,在原寺基础上进行了扩建。明代的崇善寺是完全按照标准的宫殿式建筑的格式修建的。中轴线上的金刚殿、天王殿、大雄殿、毗卢殿、大悲殿、金灵殿,由南往北一字排开。在各大殿的左、右,又整齐的排列着一系列的小院落。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寺内大雄宝殿居中,面宽九间,高达30余米。 崇善寺现存雕塑、绘画、佛教经籍等珍贵文物甚多。大悲殿内供奉三大士像,中间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左古为文殊、普贤菩萨。三尊塑像旨高达8.5米,色彩绚丽,造型端庄,栩栩如生,为明朝雕塑中的精品。尤其是正中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全身金色,肩披绿巾,面相圆润俊秀,身像完整洁净,千手千眼皆雕于背光处,正面看如出自肩臂,十分生动传神。寺内西院另有明朝文殊菩萨的比丘像,造型奇特,衣纹不依现实纹理,而呈螺旋式波浪图案,具有古印度健陀罗遗风。此像原奉於太原市文殊寺和北大方院千寿寺,後迁奉於崇善寺。还有其他太原寺院移来的各种佛像达百尊之多,大部分属明朝造型。 明朝崇善寺大雄宝殿外的长廊上,原绘有84幅《释加世尊应化示迹》及53幅《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但真迹已于清朝焚寺时毁烬。幸而早在明朝成化年间,有画师依原画精心临摹成137幅绢画,装帧考究,后世以“宝石画”称之。该画册为崇善寺镇寺之宝,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崇善寺亦为中国现时著名的佛教经藏收藏地之一,内藏宋、元、明版等经书达三万馀卷,且大部分为木刻书法珍本。寺内保存着我国木刻印刷史上的早期珍贵版本——北宋《崇宁万寿藏》和南宋《碛砂藏》,还包括包括宋版《鼓山藏》、《碛砂藏》、元版《普宁藏》和明版《南北藏》。相传为明版的血书《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劫後仅馀的孤本。崇善寺所藏还有明、清、民国各时期碑记11块。经书、画册和雕塑被称为崇善寺的三宝。 大殿两旁筑两条半壁长廊,绘以佛传故事和经变故事壁画,更加突出了大殿的主体地位。这座庞大的群体建筑,平面布局之恢宏严谨;建筑规模之雄伟宏大;造型艺术之奇特精湛,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也反映了兴建佛寺的那种“费竭财产,务存高广”,“层宇奢侈,博敞宏丽”的遗风。遗憾的是,寺于清同治三年(1864)十月十五日,被一场大火所吞噬,仅存大悲殿一组建筑,即现在的崇善寺。清光绪八年(1882),山西巡抚张之洞倡议,在崇善寺的废墟上建起一座规模巨大的文庙,使崇善寺一分为二。对于它辉煌的过去,我们只能观看寺内现存明代绘制的“崇善寺平面图”借以神游,而不能亲睹了。 崇善寺现存建筑主要有山门、钟楼、东西厢房和主体建筑大悲殿,占地面积仅3000平方米,为原寺的四十六分之一。大悲殿坐落於宽厚的台基上,前有月台,成凸字形组合。殿身面阔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乃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标准的明初木构建筑,为研究古代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大悲殿前两侧,皆有火劫後所建仿明琉璃瓦亭,左为鼓亭,右为钟亭。山门东侧,另有大钟楼,上悬明正德元年(1505年)铸造大钟,重9999斤,钟声可响遍全市。 D3(8.26) 太原—清徐(山西醋文化博物馆、乔家大院)—太原 宿:太原 上午9点出发,前往清徐参观山西醋文化博物馆,老陈醋出产于“老醯儿”的故乡,是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祖祖辈辈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苑里的一股清泉。 清徐号称中国醋都,其酿醋史源远流长。有民谣称:“自古酿醋数山西,追源溯流在清徐”。相传清徐醋始于尧帝时期,距今已4000余年了。据史志记载,尧帝徙迁过程中,曾在清徐尧城建都定居并造历,“后因水患太甚迁河东平阳”。故而尧城有“中华第一都”之称。当时,尧城一带生长着一种叫“荚”的酸性植物,尧帝命天文官依据“荚”的生长规律和气候变化制定出历法,同时还用此草取酸制成调味品,这就是原始的醋。东汉应劭所著《风俗通义》对古籍《竹书纪年》和《白虎通、符瑞》记载的“荚”作述考证:“古太平,荚生于阶,其味酸,五者取之以调味,后以醯醢代之”。这种直接取酸制成的植物醋,开创了制醋的先河。 “清之美,始于耒”(《淮南子》)。从尧帝发展农耕,到夏、商、周粮食富裕,俱备了酿造酒醋的物质条件,于是产生了用粮食发酵酒造醋的方法。 夏、商、周时代,清徐民间酿醋规模很小,多为家庭作坊。春秋到汉朝时期有所发展,唐、宋出现兴旺势头,明、清进入鼎盛时期。而在唐代前,清徐酿醋已采用装缸浇淋的方法,使滤出的醋液体清亮,杂质较少,较之用醯的糟醋不分、撇清取汁有了很大进步。到宋朝,酿醋工匠从焦饧上色中得到启示,利用清源边山“宋成窑”(遗址犹存,在后窑村中)开采的半无烟煤,在“醋杞”与“淋醋”工序之间,加了一道“熏醅”工艺,使淋出的醋棕红透亮,味道醇香。到了元朝,酒、醋作坊分离,出现了专业酿醋的作坊。明代,醋作坊规模逐渐扩大。譬如始创于明朝初年(1368)的“美和居”醋坊,质量上乘,无论医用还是调味均为佳品。清顺治元年(1644),“美和居”醋坊又将熏醋贮瓮陈酿浓缩,经过夏“伏晒”、冬“捞冰”,水分锐减,充实了醋的酯化过程。经过一年以上陈酿的醋,色泽黑紫,醇香深郁,体态清亮,严冬不冻,酷暑不霉,久存不变质,不仅是上等调味品,而且是首选医用原料。“美和居”于是名声大振,成了显赫一时的大字号。 同行中另有不少大家,对上述的说法表示不敢完全苟同,于是又聊起了关于醋的来历。 传说在古代的中兴国,即今山西省运城县有个叫杜康的人发明了酒。他儿子黑塔也跟杜康学会了酿酒技术。后来,黑塔率族移居现江苏省镇江附近的地方。 在那里,他们酿酒后觉得酒糟扔掉可惜,就存放起来,在缸里浸泡。到了二十一日的酉时,一开缸,一股从来没有闻过的香气扑鼻而来。在浓郁的香味诱惑下,黑塔尝了一口,酸甜兼备,味道很美,便贮藏着作为“调味浆”。这种调味浆叫什么名字呢?黑塔把二十一日加“酉”字来命名这种酸水叫“醋”。食醋古代又称为“醯”、“酢”、“苦酒”等,因其在烹调中位居“五味之首” ,酷爱食醋的古人给它起了一个拟人的称号——“食总管”。 据说,直到今天,镇江恒顺酱醋厂酿制一批醋的期限还是二十一天。 下午参观祁县的乔家大院,因为已经去过两次了,就没有再去。值得一提的是,当晚的晚餐是在太原的山西会馆用餐,口味一般,但是环境确实不同一般,整体的装修有着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加上现场表演山西民歌的帅哥美女个个都基本功了得,一亮嗓就赢得满堂喝彩,值得一去! D4(8.27)太原—晋中(榆次老城、常家庄园)—太原 宿:火车 今天起了个大早,匆匆用完早餐后先打车到火车站,除了随身的行李,其余的都寄存在火车站。然后对面坐901路(3元),前往榆次老城,路上大约1个小时左右。 榆次老城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汉城旧址上修筑起来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占地100万平方米,古建筑群和园林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老城内目前有城隍庙、县衙、文庙、凤鸣书院、南北大街、市楼、思凤楼、清虚阁、大乘寺、西花园、遗址公园、褚尚书书院、桑芸故居等众多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整个老城的建筑斗拱交错、重檐飞翘,组成了特有的庙、市、街、景合一的明清风格及宏伟景观。老城的门票60元/人,不进景点就不要门票,但是个人觉得还是值得一看的。 城隍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庙内主殿建筑结构精巧细致。主殿前有玄鉴一座,高达25米,颇为壮观,1999年世界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基金会公布为全球最精美的古建筑之一,城隍庙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之一,是护城佑民、主掌茗籍之神。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确反映。 西花园因位于城隍庙西侧而得名。小巧玲珑,布局得体,东有厅堂、西有游廊、北有假山瀑布、其中还有造型奇特的多景楼和石舟坊,亭榭结合,浑然一体。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叠石,精美的理水,洗练的建筑,在北方园林中别具一格。 榆次县衙是我国保存教完整的县级衙署,有“三晋第一署”之称,位于东大街北侧,占地2万平方米,始建于宋朝,5堂26个院落,整体布局、规模形制是典型的明清时期的地方衙署“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的传统格局。内有思凤楼、寅宾馆、牢神庙、县丞院,衙神庙,马王殿等建筑,就个人感觉而言,从规模和艺术等角度来看,不在平遥的县衙之下。 榆次文庙是榆次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群之一,是榆次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棂星门是文庙的大门,始建于宋真宋成平二年(公元999年),坐落在1.3米高台上,面阔三楹, 山琉璃瓦顶,棂星门里,是半月形水池叫泮池,上面的石桥叫做状元桥,在桥北是大成门,通过大成门就是大成殿,“大成”之名来源于唐开元二十七年,唐玄宗封文宣王诏书。 大成殿外有28根蟠龙石柱和31根木柱围绕,气势磅礴。进入大殿,中央是儒教创始人孔子,两边则是“四哲”和“十二贤人”。 901公交榆次老城终点站边有12路(3元)车的终点站,做12路车,大约1个半小时左右,即可到达常家庄园,门票60元/人。 常家庄园位于榆次西南东阳镇车辋村。车辋由四个小自然村组成,四寨中心建一大寺,与四寨相距各半华里,形成一个车辐状,故名“车辋”。 车辋常氏始祖常仲林于明代弘治初年,由太谷惠安迁此为人牧羊,到清康熙、乾隆年间,七世祖常进全开始经商,八世祖常威率九世万已、万达,从事商业活动,赢利颇丰,逐渐使常氏成为晋中望族,晋商中的一支劲旅,开始大规模地营造住宅大院。 常万圮在车辋村建“南祠堂”,立“世荣堂”,以村西南为轴心,向东、南发展;常万达在村北建““北祠堂”,立“世和堂”,由东向西毗连修建,成一条新街,俗称“后街”。从清康熙年间到光绪末年,经过二百余年的修筑,常氏在车辋整整建起了南北、东西两条大街。街的两侧深宅大院,鳞次栉比,楼台亭阁,相映成辉,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共占地一百余亩,楼房40余幢,房屋1500余间,使原先四个自然村连成了一片。 常家庄园拍摄过的电影:《太行山上》、《白银帝国》,《金锁记》、《李卫辞官》、《龙票》、《范府大院》、《关中义事》、《亮剑》、《乔家大院》、《狼毒花》、《乔家大院》、《走西口》。 常氏以儒商文化独树一帜,既有进土、举人、秀才,又不乏书画名家,所以在宅第建筑上亦有自己非凡的独创之处,是晋中曹家、乔家、渠家等晋商宅院望尘莫及的。有谚曰:“乔家一个院,常家二条街。” 常氏宅院的建设规模当时称为三晋民居建筑之首。 逛完整个庄园需要2个半小时,个人看下来觉得整个庄园中的重点是号称中国民居第一祠堂的常氏祠堂,祠堂三门四进,上下两院,结构舒展大方,气势恢弘,加之彩绘和雕刻的点缀和装饰,烘托出常氏家族特有的气派和威严,在幽静肃穆中平添出翰墨飘香的儒雅之气。 还有就是被誉为中国民居第一书院的石云轩书院,该院为园林式建筑,包括听雨楼法帖、石云轩法帖、常氏遗墨法帖、四十四帝后法帖,是常家吟诗作画、陶冶情操和培养族中子弟的书廊学府。 走马观花一番按原路返回,依旧是12路换901路,回到太原火车站,晚餐后登上朝发夕至的Z95(19:22)返回,第二天9:35抵达上海。 |
转自:http://www.lvping.com/showjournal-d167-r1336980-journals.html22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