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从鼋头渚到太湖三山 |
从鼋头渚到太湖三山 |
2011-12-16lvping.com |
题记一 人在旅途,更易明白何谓“机缘人生”,何谓“可遇而不可求”。 题记二 站立“太湖明珠”号游船的船顶平台上遥望湖中三山,我并不知道,无锡四日游最快乐的时光正在向我们四位驴友含笑走来! ------------------鼋头渚,遍植樱花,每到四月,到处是一片片绯红色的云,花瓣纷纷如雪。 郭沫若诗赞鼋头渚为“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而鼋头绝佳时,毕竟在花季。 2011年11月25日,正值金秋,四位驴友来到鼋头渚,眼前一亮 -- 清丽不失其妩媚,萧瑟不失其灿烂! 楼台亭阁,小桥流水,雕像碑刻,秋阳照射下,无不清丽可人,刘春霖,中国最后一位状元的题刻“鼋渚春涛”,就是“清丽不失其妩媚”的典范。你看,这四个大字,清丽源自意蕴之简洁,但一笔一划,经得起细看,一笔一划,何等清丽!-- 伫立许久,端详许久,享受碑刻的清丽,享受鼋头渚的妩媚! “萧瑟不失其灿烂”,此言何解? 君不见,白色的茶花,领先一步,已经盛开,一树百花,素雅清丽。银杏正黄,枫叶正红,闪亮于鼋头渚的角角落落,更有奇者,秋菊尚怒放,虽然已是强弩之末,但仍有“三分姿色”。 古人喜用“三分姿色”形容美女,“三分”之说,体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天下哪有“十分姿色”之女子?即便是“七八分姿色”,也是男人看了有点“吓势势”狐狸精了。-- 三分姿色,让人觉得可爱、可信、可亲。等感情升华,那就“情人眼里出西施”了。 鼋头渚的美,美在观湖。令人想起范仲淹之名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太湖面积达2,250平方公里,相比之下,杭州西湖则是小家碧玉,太湖“包孕吴越”,美在气势,不知道郭沫若先生狂赞鼋头渚,是不是因为鼋头渚有“观沧海”之美? 鼋头渚的一块巨石上镌刻着《无锡旅情》,小导游在石碑旁哼唱起这首日本歌曲。 1986年5月,日本ABC音乐出版公司会长山田广作和著名诗人、作曲家中山大三郎受无锡市旅游局邀请来锡访问,秀美的山水风光,浓郁的江南民情拨动了中山大三郎的心弦,才思奔涌的他迅速创作了《无锡旅情》。一首歌曲,在日本流行,将太湖之滨的美丽传遍东瀛;一阙乐章,在东瀛传唱,推动了无锡与日本各界广泛交流的新纪元。 鼋头渚还伫立着徐霞客的雕像,被誉为“游圣”; 鼋头渚还坐落着一只硕大的铜鼋,以具象说明传说中的“大鼋”; 鼋头渚还停泊着昔日太湖的大帆船,把游客带到悠远的过去; 鼋头渚还有一个码头,太湖明珠号游船把一批批游客带往湖中三山! 阔别40年,今日闲游鼋头渚,惊喜不断。 没有想到,105元的门票能在景区内乘坐脚交通车,还能登上游船,驶往湖中三山。 鼋头渚和湖中三岛由“太湖明珠”串联在一起,创意不俗也! 1968年,我们乘坐木船,摇呀摇,摇到洞庭西山,登游石公山。不料,现在太湖的洞庭西山和苏州木渎之间飞架一桥。此桥一架,你到洞庭西山快捷是快捷了,乘上大巴,转眼即到。但是,作为景点,此桥一架,失却的太多太多!“摇呀摇,摇到西山桥”的韵味、趣味、诗味……荡然无存哉! 木渎到西山,修建长桥 - 发展旅游业之败笔也!别了,旧时的闲情逸致;别了,昔日的诗情画意。 从鼋头渚到三山,建造一桥,易如反掌。无锡却没有效仿苏州。-- 对了! 请君登上“太湖明珠”,敞开的船顶平台,是最佳的观景平台。眼看着隐约的三岛渐行渐近,眼看清晰的鼋头渚渐行渐远,台上的游客平静中享受激动,秋阳下饱览太湖,纷纷举起相机,纷纷摆出pose,目睹湖鸟展翅,眼观碧波万顷。 秋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登斯船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凭栏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渐行渐近的是三山,一个陌生的景点,心里又多了一份期盼。 三山没让我们失望。三山已经连成一气,“中山”最大,竟然还有一条“天街”,有饭店,有茶楼。“西山”也有人造景点,最冷清的要算“东山”。 三山岛多芦苇,秋日正是芦苇吐白时,白色的芦花随风飘荡,让我品尝久违之野趣。儿时在镇江,金山寺那一带就是一大片芦苇荡,少年到沪,住漕河泾,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漕河泾,一片田园风光。端午节前,无需到市场去购买裹粽子的粽叶,到上海师院(现在上师大)一带的河浜,就盛产“粽叶”,自己去采摘即是。 “羽仙茶室”门外有一块空地,大树下放着几张茶桌,矮石栏外便是浩淼的太湖。 四人围坐,喝茶,看景,嗑瓜子,读书。 翻阅《秦观词选》,其中一首“风流子”成了我们的交谈中心。 秦观写道: 东风吹碧草,年华换,行客老沧州。见梅吐旧英,柳摇新绿, 恼人春色,还上枝头。寸心乱,北随云黯黯,东逐水悠悠……。 “梅吐旧英,柳摇新绿”一句,让我们咀嚼,品味,叫绝,演绎。 这些年来,外出旅游,养成了在景点茶室小坐的习惯,不坐茶室,好像看戏没看到“戏眼”。 秦观的词,淡淡的悲哀里藏匿着残破的美感,就像张爱玲的文字,美得有点儿苍凉,却回味久长。秦观的词,逸出愁思淡淡,而今秋风瑟瑟,在羽仙茶室露天茶座,读两行佳句,呷一口香茶,看一眼太湖,随意交谈一点感受,不经意间,便让人深陷他那幻境般的文字里 ......。 今年九月底在西湖畔之断桥。 -- 老先生,这就是断桥啊?(一位操东北口音的帅哥问我) -- 是啊。 -- 咋的一点也不震撼。(帅哥口吻失落) -- 嗯......,静下心来看,就会觉得美极了。用你的话说,就震撼了。 -- 哈哈哈!(帅哥似懂非懂地走开了) 帅哥走了,我开始反刍短短的交谈。 期望,在他的心目中,也许过高了。断桥之美,跟许仙和白素贞的故事缠绕一起,断桥之媚,跟“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民谚缠绕一起,对断桥的期望,便水涨船高了。 此次到无锡,从鼋头渚能乘船游湖中三山岛,已在期望之外。原以为能看看芦苇芦花,看看蒿草就已足矣。“天街”、“羽仙茶楼”、“醴泉小春秋”(饭店),也都在期望之外。 于是,与断桥小帅哥相比,今游三山,我们倒有点感到“震撼”,感到惊喜扑面。 然而,在天街的“羽仙茶楼”小坐,“震撼”才刚刚拉开序幕。 茶毕,沿天街西行,下山,豁然开朗。这里居然藏着“银河瀑布”、“天佑洞”、“函谷关”、大卧佛、一尊老子的巨大金像,古鼎,石雕仙人洞,大觉湾石窟,石壁上还有不少佛像雕像,大大小小,还有佛龛,大约有百来个,个个栩栩如生,面容不一,从容观之,竟生意趣无穷。 这里简直是龙门石窟一隅,抑或,可以说是敦煌石窟之一隅也! 回到码头,四人在牌坊下合影一幅。正欲登“太湖明珠”返回鼋头渚,忽见红日西沉,于是,异口同声:暂且留下,欣赏落日。 世上有很多美,可遇而不可求。 一轮落日,圆圆的,红红的,渐渐“落湖”,湖水映得通红,天空映得通红,游客的脸也映得通红,特别是湖畔那一丛丛的芦苇和芦花,也被映得通红。 我们四位驴友中两位是摄影大家,他们为了拍摄一幅满意的作品,在湖边的芦苇丛里钻进钻出,忙得不可开交。 我们议论:若是湖面有一艘船,照片就多了一点层次感! 正议论间,一艘渔船,由东向西驶来,缓缓地,缓缓地,进入我们的镜头! -- 天下居然有如此凑巧的事儿。 镜头里出现了红彤彤的落日,白花花的芦花,慢悠悠的船儿 – 这不是一幅渔歌唱晚图吗? 【本幅照片之摄影:徐翰】 下午4时40分,我们登船。在“太湖明珠”船顶的观景平台上,回眸三山,回眸落日。 别了,三山!别了落日! 【2011年12月14日黎明时分初稿】 |
转自:http://www.lvping.com/showjournal-d10-r1339169-journals.html39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