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甘肃会宁支教日记(二一二) |
[游记]甘肃会宁支教日记(二一二) |
2008-07-22 rdedu.net |
它最大的愿望在于:当即将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在公众集会的场合宣誓时,宣誓者及在场的所有人都将得到一次心灵的震颤与净化,这是令人终生难忘的,它将会有助于我们、我们的同事、我们的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更好地理解我们一起正在从事的职业。我们呼吁所有一切人,不论是教师还是其他人员,都来同我们一起行动。 秘诀三:学会为我所用 要学会查阅文献,引经据典,形成“我”的存在,即“胡说”的部分。 六经注我 我注六经 《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尚书》,左史掌之;《春秋》,右史掌之;《易》,为卜筮之史;《诗》,叙列国得失之迹;《礼》、《乐》,史之制度。故曰“《六经》皆史也”。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确定主题,旁征博引,论证自己的独创观点 ☆总结他人观点的基础上,引发自己的观点 ☆查阅文献,合理引用 ☆需要准确、精确的资料 ☆对问题有何思考 这句话出自陆九渊,即宋代陆象山。“或问先生:何不著书,对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两句话说的是同一个意思,都是对“何不著书”的回答,意思是:六经注解了我心中之理,我心中之理也印证了六经的本义,六经经义和我心中之理是一致的,有了六经,我又何必著书呢? 我所采用的是现代人的曲解意义—— 中国传统文人的治学路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我注六经”,一种是“六经注我”。所谓“我注六经”,就是根据其他典籍提供的知识来注经书,力求追寻经书的原始意义,所谓“无证不言,孤证不立”,意在强调言必有出处,不可望文生义,牵强穿凿。这种注释经书的工作,最见学术功底,也最能体现一个学者的学术视野。直到今天,为古籍作注,仍被视作古典文学研究的“见功力”行为。一部有价值的注本,比所谓的一部部“专著”,也更能引起同行的敬重。所谓“六经注我”,就是在“我注六经”的基础上,做更深入的研究,融会其他领域的知识,打通经文与经文之间的思想壁垒与价值壁垒,对原有的经文加以引申、发挥,提出建设性的学术观点,建立新的思想体系。这一点我们从上个世纪初王国维对《红楼梦》的研究路数,可以看出“六经注我”带给王国维的“学术便利”。上个世纪胡适曾提出个有名的口号,名之曰“整理国故,输入学理,再造文明”。我们可以形象(当然亦有失准确)地把“整理国故”的工作理解为“我注六经”的“打基础”、“见功底”的工作,把“再造文明”的工作理解为“六经注我”、“容纳古今”、“会通创新”的创造性工作。 治学如是,读书亦当如是。在我接触的朋友中,有许多手不释卷的“书中瘾君子”,但也不乏把书读成“文明的碎片”的“书中迷路者”。正如一位学者说的那样,从一个人读书的方法,可以看出这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可以看出这个人学问的深浅。这话是否说得绝对了些,这里按下不表。但用中国传统文人做学问的路数来读书,的确是一件有趣的事情。用“我注六经”的方法来读一本书,我们可以从书中的一个个细节入手,从一个个知识点入手,把书中的内容弄懂吃透。对书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上下求索”式追问,包括对作者的知识结构的细心揣摩,对作者写作路数的会心与感知,等等。这个过程,也就是把书“读厚”的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从书的文本中“走出来”,用“六经注我”的方法,会通其他知识,对所读之书做理性的分析、研究,力求找到富于启示意义的东西,从而为自己的思想及知识体系的建构,寻找理论的或资料的支撑。这个过程,也就是把书“读薄”的过程。
|
转自:http://blog.rdedu.net/blog/user1/fengkj/archives/2008/12145.html29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