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票/供应商票面价优惠价供应商支付方式操作
自有有亭沿山路小径西行,过一小岗即为虞楼。其原址为建于清代的海云庵,后改称慧日庵、卓锡庵。此处极为清幽。如皋人范?海云庵诗云:“妙香精舍昔寻游,花月相思十五秋,一榻重来扫苔藓,春风春雨听鸣鸠。”后张謇为纪念其恩师翁同?,于1921年在此建造虞楼。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沧桑之后,虞楼曾荒废多年,至2000年,按原状予以修复重建,楼内现陈列有反映翁张之间师友情谊及爱国行为的丰富史料。院门一联文曰:山根拟改丹砂井,江上唯瞻白鸽峰,为书法家魏武所书。
翁同?(1830~1904年)...
自有有亭沿山路小径西行,过一小岗即为虞楼。其原址为建于清代的海云庵,后改称慧日庵、卓锡庵。此处极为清幽。如皋人范?海云庵诗云:“妙香精舍昔寻游,花月相思十五秋,一榻重来扫苔藓,春风春雨听鸣鸠。”后张謇为纪念其恩师翁同?,于1921年在此建造虞楼。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沧桑之后,虞楼曾荒废多年,至2000年,按原状予以修复重建,楼内现陈列有反映翁张之间师友情谊及爱国行为的丰富史料。院门一联文曰:山根拟改丹砂井,江上唯瞻白鸽峰,为书法家魏武所书。
翁同?(1830~1904年)字声甫,号叔平,晚号松禅老人,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1856)状元,先后为同治,光绪帝师,两任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及刑、工、户部尚书等职,在朝任职达40余年。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政治家,因支持维新运动而遭保守势力迫害,以致革职禁锢,抑郁而终。
张謇(1953~1926年),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赴顺天府乡试获中第二名,结识了翁同?,知遇颇深。此后张謇参加科举考试屡屡受挫,未曾及第,翁同?始终对其寄寓关心和同情。光绪十六年(1890年)张謇落第后,翁同?曾致函张謇说:“窃为国家惜非为诸君惜也”,表达了为国家遗失人才的惋惜之情。
光绪十八年试事中,各主考纷纷觅张謇试卷,以引为弟子,但阴差阳错,因另一人在卷中多次论及朝鲜,被误认为是张謇,而中状元,张謇反而落第。自此试后,张謇尽失功名之想,拟回乡兴办实业,而翁同?虽有心将张謇罗至门下,但鉴于京城派系之争日趋复杂而同意张謇回乡,并致书江苏学政为之谋崇明瀛洲书院学正一职。
在光绪廿年,即慈禧太后六十寿辰的恩科会试中,张謇迫于父兄的催促借了试具赴试,会试复试顺利通过,殿试又得翁同?的大力举荐,终于金榜题名,独占鳌头。
由于他们两人的政治见解及政治立场一致,他们的师生情谊又得到发展和延续。翁同?钦佩赏识张謇的才干,他在自已的日记中留下“此君是霸才”的评价,极力予以提携,并希望因此而壮大自己的门户。当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实权在握,势力庞大;以光绪、翁同?为首的“帝党”因积极推动变法,推行新政迫切需要人才,张謇的入揆,虽官位不大,但却壮大了维新派的力量。但是维新的活动与后党发生了深刻的矛盾,翁同?最终于变法前夕被以“误国”罪名开缺回籍,交常熟地方官严加看管。
张謇得知后即赶往翁宅,而翁同?为避免牵连同仁,已闭门治装谢客。后张謇特作《奉送松禅老人归虞山》诗一首:“兰陵旧望汉廷尊,保傅艰危海内论。潜绝孤怀成众谤,去将微罪报殊恩。青山居士初裁服,白发中书未有园。烟水江南好相见,七年前约故应温。”
而后不久,张謇也匆匆告别宦海离京返乡,离开了京城政治斗争的旋涡而返乡。刚到家,便又写了《寄呈松禅老人》诗一首表达共同归隐湖下的志向:“尚湖鱼鸟堪寻侣,大泽龙虾未息机。正可斋心观物变,蒲团饱吃北山薇。”
在翁同?回常熟后,张謇曾多次前往拜望,并将自己在通开办纱厂及开发地方事业的情况详情告之。翁同?甚感欣慰,并为大生纱厂的开工书联一副“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
翁同?去世后,安葬在常熟虞山的白鸽峰下,民国十年(1921年),已近古稀之年的张謇冒着料峭春寒专程前往拜谒翁同?墓,并写诗记之。他在虞山之巅隔江望见南通五山,遂心生一念,就在马鞍山东岭卓锡庵旧址建造虞楼,以期透过江烟雾霭,看到虞山,作为对恩师永远的纪念。他为虞楼的建成题写了《虞楼匾跋》和“山根拟改丹砂井,江上唯瞻白鸽峰”的对联。他在匾跋文中叙述了建楼的原因和意图,并感叹“悲人海之波潮,感师门之风义,殆不知涕之何从也。”